劉勤學,方曉義,,周楠
(1.北京師范大學 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875;2.北京師范大學 發(fā)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5)
青少年網絡成癮研究現(xiàn)狀及未來展望
劉勤學1,方曉義1,2,周楠2
(1.北京師范大學 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875;2.北京師范大學 發(fā)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5)
青少年網絡成癮日趨普遍,給青少年身心發(fā)展、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危害,已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針對目前我國有關青少年網絡成癮研究的數(shù)量眾多的現(xiàn)狀,從影響因素和干預兩個方面進行梳理和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研究探討較多的影響因素主要涉及環(huán)境因素和個體因素。在環(huán)境因素中,對家庭因素和社會支持的研究較多;在個體因素中,主要探討了人格因素、心理動力和生理因素等。干預研究則幾乎涵蓋了心理干預的所有模式,包括個體、團體、家庭等。在此基礎上,從五個方面提出了未來研究應關注的問題。
青少年 網絡成癮 干預
我國青少年的網絡使用日趨普遍,不僅占我國網民的22.39%,成為網民中人數(shù)最多的一個群體[1],而且網絡成癮問題日趨嚴峻。對不同地區(qū)青少年的調查研究也發(fā)現(xiàn)青少年網絡成癮比例介于6%-14%之間[2],更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某些地區(qū)中青少年群體已成為網絡成癮檢出率最高的群體[3]。此外,網絡成癮對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和人格發(fā)展、日常生活和學習,以及對家庭和社會均造成了極大的危害。為此,如何減少青少年的網絡成癮及降低網絡成癮對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影響受到了國家政府、社會各界和研究者的廣泛關注。
通過CNKI、維普期刊等檢索到2001-2010年間與網絡成癮有關的文獻共2054篇,其中涉及我國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實證研究114篇。通過對114篇研究報告的分析,發(fā)現(xiàn)了如下的變化趨勢:2000-2001年,研究側重于青少年網絡成癮發(fā)生率等流行病學的調查;2003-2005年主要集中于影響因素及其作用的探討;2006年開始出現(xiàn)實證的干預研究;2007年至2010年,則進入了多重影響因素、多種方法(如ERP、fMRI)的綜合研究時期。同時,從2002年至今,有關網絡成癮測量工具和診斷量表的研究也一直處于穩(wěn)定發(fā)展的水平。本文將主要從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影響因素和干預兩個方面出發(fā)對現(xiàn)有的研究進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未來有關青少年網絡成癮的研究進行展望。
目前針對網絡成癮的相關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環(huán)境因素和個體因素兩個方面,同時,互聯(lián)網自身的特點也是研究初期關注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但主要是理論論述,實證研究較少。
目前從環(huán)境因素開展的青少年網絡成癮的研究有46篇,其中關于家庭因素的文獻有37篇,關于社會支持的有9篇。
1.家庭因素
在有關家庭因素的37篇文獻中,主要集中于父母教養(yǎng)方式(15篇)、家庭關系(8篇)和家庭功能(7篇)三個方面,其他所涉及的內容包括家庭結構(如父母婚姻狀態(tài))和家庭經濟狀況等人口學變量。
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青少年網絡成癮相關顯著。總體來看,網絡成癮組在懲罰嚴厲、過分干涉、過分保護、拒絕否認、缺少溫情等維度上顯著高于非成癮組,而父母的過分干涉、拒絕否認、父親的懲罰嚴厲和母親的缺少溫情都和青少年網絡成癮相關顯著[4-5],但是父親缺少溫情、母親的懲罰嚴厲、過分保護與青少年網絡成癮是否相關還需進一步探討[6]。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的監(jiān)控和約束可以預測男女生的網絡成癮,而忽視和物質獎勵可以正向預測女生的網絡成癮[7]。以上結果的不一致一方面來源于被試群體的差異,另一方面,可能也意味著,在家庭因素中,還存在著和青少年網絡成癮更近端的因素,需要進一步的探索。
研究者大多采用家庭環(huán)境量表(FES)研究家庭關系與青少年網絡成癮的關系[8]。研究發(fā)現(xiàn)網絡成癮高中生在矛盾性和控制性上顯著高于非成癮組而在其他維度上均顯著低于非成癮組[9]。羅輝萍,彭陽(2008)[10]的研究則發(fā)現(xiàn)在依戀關系上,成癮組的母愛和父愛缺失、父親拒絕、母親和父親的消極糾纏、對父母憤怒均高于非成癮組。而使用家庭親密度量表的研究發(fā)現(xiàn),住院的網絡成癮青少年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都低于正常家庭[11],家庭依戀中的焦慮性能正向預測青少年的網絡成癮[12]。
采用FAD量表的家庭功能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成癮青少年家庭在問題解決、家庭溝通、角色、情感反應、情感介入、行為控制及總功能方面均差于非成癮青少年家庭[13]。
從以上結果不難看出,家庭是影響青少年網絡成癮的重要因素。但是,家庭因素和青少年網絡成癮之間的具體影響機制尚不清楚,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2.社會支持
雷靂和李宏利(2004)[14]發(fā)現(xiàn),父母與同伴卷入對青少年網絡成癮具有明顯的預防作用。此外,成癮組的社會支持總分、主觀支持均低于非成癮組[15],而在客觀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上存在爭議。綜合來看,高成癮傾向青少年獲得更少的社會支持和感受到更少的社會支持,在對網絡成癮的影響上,主觀體驗到的支持可能比實際的支持更為重要。
1.人格因素
多數(shù)研究都發(fā)現(xiàn),網絡成癮者往往具有某些特殊的人格特征,如憂慮性、焦慮性、自律性、孤獨傾向、感覺尋求高。龐海波等人(2010)[16]發(fā)現(xiàn),網癮組在憂慮性、適應性、焦慮性、孤獨傾向、身體癥狀和沖動傾向上的得分顯著高于非成癮組,自律性得分顯著低于非成癮組。同時,神經質和外向性也會影響青少年的網絡使用偏好[17]。石慶馨等(2005)[18]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感覺尋求的不甘寂寞分量表與網絡成癮顯著相關。
2.心理動力
很多研究者著眼于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與網絡成癮的相關研究。相關的理論模型有:①Suler的網絡成癮理論認為青少年的網絡心理需求和馬斯洛提出的需求理論密切相關,網絡可以很好地滿足青少年的生理(尤其是性的滿足)、安全、歸屬和愛、尊重以及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②網絡成癮的使用-滿足理論,則采用了Morris與Ogan的觀點,將網絡視為一種傳播媒介,試從“傳播速度與快感”的角度去探索網絡成癮,探討了網絡使用的匿名、人際互動、行為、溝通、逃避五種快感,并發(fā)現(xiàn)網絡成癮與逃避、人際互動、溝通快感相關,這些快感會吸引使用者持續(xù)地使用網絡,從而導致網絡成癮。
理論研究給青少年網絡成癮與心理動力的實證研究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導。才源源等(2007)[19]在質性研究及理論分析基礎上,發(fā)現(xiàn)青少年網絡游戲行為的心理需求主要由現(xiàn)實情感的補償與發(fā)泄、人際交往與團隊歸屬需要以及成就體驗三個因素構成,且青少年對網絡游戲的心理需求程度與其對網絡游戲的使用程度顯著相關。而李菁(2009)[20]的調查研究則進一步從某種程度上支持了關于網絡心理需求與馬斯洛心理需求層次相匹配的論述。因此,心理需求缺失是需要關注的重要因素。
3.生理因素
研究者也關注了網癮者可能存在的生理特點。王曄和高文斌(2008)[21]發(fā)現(xiàn)心率變異性可以作為評估青少年是否網絡成癮的重要參考指標。成癮者還表現(xiàn)出明顯的Nd170的左腦區(qū)優(yōu)勢[22]以及神經元功能失調[23]。另外,網絡成癮者具有更多的負性認知注意偏向[24],并有可能存在感覺功能的易化[25]。
目前在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干預方面,主要有兩類模式,一類是心理干預,另一類是非心理干預模式,如體育鍛煉、拓展訓練以及藥物治療等。這里我們主要對心理干預的研究進行綜述。
團體干預是治療成癮行為的主流模式,因此也被引入網絡成癮的治療,目前,認知行為療法是青少年網絡成癮團體干預的主要理論模式。
曹楓林等(2007)[26]采用認知取向團體治療,對長沙市的網絡成癮中學生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進行每周一次共計8次的團體治療和常規(guī)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兩組顯效率及無效率差異顯著;同時實驗組學生的情緒問題亦有所改善,但多動注意障礙和品行問題沒有改善。分別針對普通中學生和高職的網絡成癮學生進行的團體輔導也發(fā)現(xiàn)4個月(一個學期)的團體輔導在整體上有助于成癮癥狀和情緒上的改善[27,28]。楊彥平等(2004)[29]和于衍治(2005)[30]則分別關注青少年網絡成癮的相關問題行為的改善,研究發(fā)現(xiàn)青少年的靈活性、生活無序感、心理防御方式和人際關系評分均有所改善。但這兩個研究未直接報告網絡成癮傾向的改善效果,只報告了相關因素的前后測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方案的有效性評估。此外,青少年網絡成癮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團體治療的研究報告都沒有形成操作性的治療手冊進行推廣,亦是一大遺憾。這都需要研究者在以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探索、完善。
目前針對網絡成癮青少年的個體干預主要集中在醫(yī)療系統(tǒng),以認知行為咨詢、住院式治療為主。
楊容等人(2005)[31]報告了由心理咨詢師采用認知行為治療對住院青少年進行的干預研究,在治療階段加入每周一次、6-8次的認知行為治療。結果顯示治療前后的成癮程度差異顯著,且SCL-90、SDS分數(shù)都有顯著降低。來自網絡成癮門診的研究報告[32]也發(fā)現(xiàn)研究組在認知行為治療后YDQ和CIAS總分較治療前明顯下降,且低于對照組;顯效率為59.1%,總有效率達88.6%(39例)。
以上研究報告都顯示了一定的治療效果,但由于面詢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咨詢師和來診者之間的咨訪關系和咨詢師的個體特質,很難去評估網癮治療的獨特性因素,因此也為有效干預模式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家庭治療被認為是針對網絡成癮的五種有效方法之一,其有效性也被多次在理論上論證,但實證研究不多,還處于嘗試和探索階段。
楊放如和郝偉(2005)[33]采用焦點解決短期療法為主,結合家庭治療對52例網絡成癮青少年進行心理社會綜合干預,治療顯效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61.54%和86.54%,無效7例。相關探索研究發(fā)現(xiàn),將家庭納入干預當中會有助于網絡成癮青少年的改變[34]。
家庭團體模式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干預,有助于團體動力發(fā)揮和家庭內部互動[35]。我國學者邢秀茶等(2006)[36]曾采用團體家庭治療的方式分別對親子關系、夫妻關系等問題進行干預,效果良好。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展心理研究所家庭研究與治療中心在方曉義教授的帶領下,進行了青少年網絡成癮家庭團體干預程式的探索嘗試。目前進行了對照組和實驗組的干預,效果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家庭團體不僅能顯著減少青少年的網絡成癮行為,同時還對增強親子關系和親子溝通效果顯著,并且這些改變均顯著高于對照組,3個月和6個月的數(shù)據(jù)追蹤正在進行當中。
綜合來看,上述各種干預進行了很好的嘗試,但也存在一些問題:(1)多數(shù)干預研究只報告了干預前后網絡使用行為的改變,而無干預過程的評價,因此難以確定有效性因素,這對形成有效的治療方案并進行推廣帶來了困難。(2)大多數(shù)干預研究沒有使用對照組,難以排除成長和環(huán)境因素。(3)參與治療并且堅持完成治療的大多是改變動機強的來訪者,而事實上沒有參與的青少年可能更需要幫助。因此,如何提高參與者的動機并擴大參與人群是需要關注的問題。國外廣泛將動機激發(fā)療法引入到物質成癮行為的治療當中,這也許可以作為一個借鑒。(4)缺乏對干預方案的長期效果考察?,F(xiàn)有的10項干預報告中,只有兩項報告了1個月、3個月和6個月的效果[29,34]。(5)各種不同的干預形式均有一定的優(yōu)越性和局限性,理論上來說,整合的方案可能會優(yōu)于單一的療法,但是,如何有效地、在一定理論框架之內進行合理的整合,仍是需要探討的問題。在這一層面,可能家庭團體干預模式不失為一個好的嘗試。
青少年網絡成癮相關因素的研究,研究者從網絡本身特點到青少年個體因素,從環(huán)境因素到內在動力,都有涉及。有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關注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理論模型來進行整合,如Young的ACE理論強調網絡的本身具有匿名性,便利性和現(xiàn)實逃避的屬性;Davis的認知-行為理論著重關注非適應性認知的中介作用;Grkhol認為網絡成癮只是一種階段性的行為,在經歷了著迷、覺醒的階段之后最經會回復到平衡的正常狀態(tài);而高文斌等人提出網絡的病理性補償是發(fā)展受阻的產物;沉浸理論則關注成癮動機;Kraut等人更支持網絡使用中的富者更富現(xiàn)象。然而,如何在同時考慮個體內在心理動力及外在環(huán)境影響的情況下,系統(tǒng)地解釋青少年網絡成癮的機制?研究者認為,心理需求滿足是一個重要的中介變量。需求激勵一個人采取朝向某個目標的行動,是個人的心理活動與行為的基本動力[36],實現(xiàn)心理需求的滿足是個體行為的最大動力和目的。在青少年中,自主和獨立需求、同伴歸屬使得網絡成為其滿足關系支持的重要來源。因此,心理需求的滿足成為青少年個體連接個體特征、外在環(huán)境的重要過程變量。據(jù)于此,研究者提出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個體-環(huán)境心理需求滿足模型:
圖1 個體-環(huán)境心理需求滿足模型
如前所述,青少年的人格特質是其網絡成癮的重要因素,同時,延遲滿足也被發(fā)現(xiàn)是影響個體成癮的重要變量[38]。青少年在與網絡互動的過程中,心理需求滿足與否很可能是其能否自我控別使用行為的一個重要中介變量。同時,不同性別、年級的青少年的網絡成癮行為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學校類型也會影響到成癮流行率[15]。這些結果可能意味著不同年級、性別的青少年在與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學校類型)發(fā)生交互作用的過程中,呈現(xiàn)出不同的過程特點,心理需求的滿足可能也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方式。
家庭因素中的親子關系、親子溝通被認為是網絡成癮的重要保護因素[39]。而青少年與父母的互動交往是一個個體獨立自主需求與父母控制的矛盾平衡過程,如果青少年在與父母的交往中,需求能夠得到滿足,那么網絡滿足也許成了可有可無的一種途徑;但是如果在現(xiàn)實的交往中,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那么,易得性高、隱秘性好、資源豐富的網絡成為了很好的優(yōu)勢途徑甚至是替代滿足途徑,從而使青少年陷入成癮漩渦[40]。
類似的過程在青少年和同伴交往中也會出現(xiàn)。物質成癮領域的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同伴的不良行為、同伴壓力以及與不良同伴的聯(lián)結是影響青少年問題行為的重要因素[41],而與同伴聯(lián)結是青少年重要的心理需求,因此,現(xiàn)實和網絡的同伴支持都將影響青少年是主動還是被動選擇網絡的一個變量。
目前研究大多為橫向研究,較少縱向研究。但是,網絡成癮本身有一個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有研究顯示青少年的在線溝通和其網絡使用行為在6個月的時間內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特點,這可能意味著青少年網絡成癮行為存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42]。同時,網絡使用者在不同的使用階段所使用的改變策略也會不一樣[43],因此,縱向研究可揭示不同階段的特點及發(fā)生發(fā)展機制,同時,也可為針對不同階段開發(fā)具有階段性特點的干預方法提供理論支持。
目前,隨著對網絡成癮群體影響因素研究的深入,針對生理層面的研究也逐漸成為研究熱點。然而,目前多數(shù)ERP和fMRI研究都針對大學生群體,而青少年群體一方面說和大學相比處于不同發(fā)表階段,大學生群體的研究結果還無法直接推廣到青少年群體;另一方面,青少年處于生理發(fā)展的關鍵期,探討網絡成癮對其生理的影響機理是研究其影響機制中的重要方面。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心率變異性和負向注意偏向可作為評估青少年是否網絡成癮的參考指標[24,44]。但除此之外的生理基礎,仍需更進一步的探討。同時,生理因素和青少年的成癮行為是否有直接或特異性的相關,也是需要進一步的探討的問題。
研究發(fā)現(xiàn),環(huán)境、具體不同個體以及個體和環(huán)境間的交互作用等多方面因素綜合影響青少年網絡成癮,而對不同成癮類型、個體特質的青少年來說,可能會有不同的因素是主導成因。針對不同致癮因素進行干預方案開發(fā)會提高干預方案的針對性,同時也能改善干預效果。
此外,從長遠來看其進行,基于網絡使用這一行為不能完全切斷而只能引導合理使用的特殊性,預防為主的干預對青少年是最有利也是最重要的模式。國外在青少年物質濫用領域采取了學校-社區(qū)聯(lián)合的預防模式,或許可以借鑒到我國的青少年網絡成癮干預領域,發(fā)展出學校一家應職會的預防模式。
CNNIC(2010)[1]的報告指出,青少年手機上網的比例顯著增長,手機已經成為中國青少年第一位的上網工具。2009年,有74%的青少年網民使用手機上網,使用率年增幅達24.3%。同時,與非網癮青少年手機上網偏重于通訊、聯(lián)絡、獲取信息等功能相比,網癮青少年更偏重于游戲[45]。但是,目前還沒有手機網絡成癥的相關研究。同時,電腦和手機作為傳統(tǒng)和新型網絡媒體,對于其存在的差異的研究也有助于揭示青少年網絡成癮機制。
[1]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2010.
[2]雷靂,楊洋.青少年病理性互聯(lián)網使用量表的編制與驗證.心理學報,2007,39(4).
[3]宋桂德,李芮,劉長娜,等.天津市學生網絡成癮流行病學調查.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8,16(2).
[4]李冬霞.青少年網絡成癮傾向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研究.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2).
[5]馬玉紅,牛力華,楊建華.青少年父母教養(yǎng)方式及人格特征對網絡成癮行為的影響分析.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3).
[6]陶然,黃秀琴,張慧敏,等.住院網絡成癮青少年的父母養(yǎng)育方式與人格特征.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1).
[7]李彩娜,周俊.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網絡成癮.當代青年研究,2009(4).
[8]李永占.高中生網絡成癮與家庭環(huán)境關系初探.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7,21(4).
[9]程紹珍,楊明,師瑩.高中生網絡成癮與家庭環(huán)境的關系研究.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7,34(14).
[10]羅輝萍,彭陽.青少年網絡成癮與家庭環(huán)境,依戀的關系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6(3).
[11]梁凌燕,唐登華,陶然.211例網絡過度使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探討.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7,21(12).
[12]樓高行,王慧君.青少年家庭依戀,朋友依戀與網絡游戲成癮的關系.現(xiàn)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09(1).
[13]范方,蘇林雁,曹楓林,等.中學生互聯(lián)網過度使用傾向與學業(yè)成績,心理困擾及家庭功能.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6,20(10).
[14]雷靂,李宏利.青少年的時間透視,人際卷入與互聯(lián)網使用的關系.心理學報,2004,36(3).
[15]何傳才.初中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社會支持與其網絡成癮的關系.中國民康醫(yī)學,2008,20(17).
[16]龐海波,吳一智,曾永鋒,等.青少年網絡成癮人格特征研究.心理科學,2010(1).
[17]雷靂,楊洋,柳銘心.青少年神經質人格,互聯(lián)網服務偏好與網絡成癮的關系.心理學報,2006,38(3).
[18]石慶馨,周榮剛,葛燕,等.中學生網絡成癮和感覺尋求的關系.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5,19(7).
[19]才源源,崔麗娟,李昕.青少年網絡游戲行為的心理需求研究.心理科學,2007,30(1).
[20]李菁.城市中學生網絡游戲消費行為的心理需求分析.青年探索,2009(2).
[21]王曄,高文斌.網絡成癮者心率變異性頻譜特征的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6(3).
[22]趙侖,高文彬.網絡成癮患者早期面孔加工 N170的研究.航天醫(yī)學與醫(yī)學工程,2007,20(1).
[23]羅江洪,吳漢榮,蒙衡,等.青少年網絡成癮患者血小板5-羥色胺水平分析.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1,32(2).
[24]李翔宇,鄭希付.病理性網絡使用者對情緒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0.
[25]賀金波,郭永玉,柯善玉,等.網絡游戲成癮者認知功能損害的 ERP研究.心理科學,2008,31(2).
[26]曹楓林,蘇林雁,高雪屏,等.中學生互聯(lián)網過度使用團體心理治療的對照研究.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7,21(5).
[27]張慶峰,汪杰.團體心理輔導改善網絡成癮高職學生心理控制員及身心健康的研究.中國校醫(yī),2011,25(2).
[28]金家新.網絡成癮中學生情感因素注入的團體心理輔導研究.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10(1).
[29]楊彥平,崔麗娟,趙鑫.團體心理輔導在青少年網絡成癮者矯治中的應用.當代教育科學,2004(3).
[30]于衍治.團體心理干預方式改善青少年網絡成癮行為的可行性.中國臨床康復,2005,9(20).
[31]楊容,邵智,鄭涌.中學生網絡成癮癥的綜合干預.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5,19(7).
[32]李賡,戴秀英.青少年網絡成癮認知行為治療的對照研究.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9,23(7).
[33]楊放如,郝偉.52例網絡成癮青少年心理社會綜合干預的療效觀察.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13(3).
[34]高文斌,陳祉妍.網絡成癮病理心理機制及綜合心理干預研究.心理科學進展,2006,14(4).
[35]G.Lemmens,I.Eisler,L.Migerode,M.K.Heireman.Demvttennsre Fanily Discussion Group Therapy for Major Depression:A Brief Systemic Multi-family Group Intervention for Hospitalized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2007,29(1).
[36]邢秀茶,曹雪梅.以和諧家庭為主要目標的系統(tǒng)家庭團體輔導實踐研究.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9(4).
[37]E.L.Deci,R.M.Ryan.The“What”and“Why”of Goal Pursuits: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Psychological Inquiry,2000,11(4).
[38]郭曉飛.網絡成癮大學生自我控制行為特點剖析.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6(4).
[39]S.K.Park,J.Y.Kim,C.B.Cho.Prevale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Correlations with Family Factors among South Korean Adolescents.Adolescence(San Diego):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Devoted to the Physiological,Psychological,Psychiatric,Sociological,and Educational Aspects of the Second Decade of Human Life,2008,43(172):15.
[40]萬晶晶,張錦濤,劉勤學,等.大學生心理需求網絡滿足問卷的編制.心理與行為研究,2010(2).
[41]D.A.Santor,D.Messervey & V.Kusumakar.Measuring Peer Pressure,Popularity,and Conformity in Adolescent Boys and Girls:Predicting School Performance,Sexual Attitudes, and Substance Abus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0,29(2):163 -182.
[42]R.Van den Eijnden,G.J.Meerkerk,A.A.Vermulst,et al.Online Communication,Compulsive Internet Use and Psychosocial Well-being among Adolescents:A Longitudinal Study.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7,44(3):655-665.
[43]王曄,高文斌.網絡成癮者心率變異性頻譜特征的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6(3).
[44]劉勤學,蘇文亮,方曉義.大學生網使用改變策略探討:問卷編制及特點分析.心理科學,2010,33(5).
[45]中國青少年網絡協(xié)會,中國傳媒大學調查統(tǒng)計研究所.2009年青少年網癮調查報告.社科文獻出版社,2010:39-41.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by LIU Qin-xue,F(xiàn)ANG Xaio-yi,ZHOU Nan)
Adolescent internet addiction has been prevalent and hazardous to their own development,families and society,which has been arousing social concerns.This review analyzed both the causal factors and the intervening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adolescents'internet addiction in China.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in terms of the causal factors,past studies focused mainly on the environmental and individual ones.For the former,family factors and social supports were major research variables;for individual factors,personality,psycho-dynamic and physiological factors occupied in most of the past studies.The intervening factors being studied covered a wide range of psychotherapeutic models for individuals,both in groups and with respect to families.Finally,this study suggests 5 aspects of concerns for future research.
adolescents;internet addiction;intervention
劉勤學(1983—),女,湖南婁底人,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展心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長江學者和創(chuàng)新團隊發(fā)展計劃資助項目“高級認知功能與大腦可塑性研究”(IRT0710);國家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2010年度國家重點課題“青少年網絡生活狀況的調查研究”(ACA100004)
2010-12-10
B84
A
1000-5455(2011)03-0065-07
【責任編輯: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