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精神遍布各地、處處皆有。但若想面對它,必須像愛護自己那樣愛護地位最低微的人?!?br/>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有這樣一個人,他的身材并不高大,但是他的思想震撼了世界;有這樣一個人,他的雙臂也許瘦弱,但是他撐起了無數(shù)人的意志;有這樣一個人,他的生命不算轟轟烈烈,卻取得了比轟轟烈烈更大的成就;有這樣一個人,他是甘地。
甘地(1869.10.2—1948.1.30),被尊稱為圣雄甘地,是印度民族主義運動和國大黨領(lǐng)袖。他既是印度的國父,也是印度最偉大的政治領(lǐng)袖。他在早年時候就樹立了非暴力不合作行動的思想,在南非領(lǐng)導反對針對南非印度人的法律和種族歧視,回到印度后,他帶領(lǐng)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他的“非暴力反抗”的主張,也就是他說的“nonvlolentprotest”,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那些爭取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1869年10月2日,甘地出生在印度西部的港口城市博爾本德爾(當時是印度的一個土邦,今屬古遮拉特邦管轄)的印度教家庭,他的全家都是印度教的虔誠信徒。他的父親卡朗昌德·甘地,又叫卡巴·甘地,是當時的土邦首相,他的母親是他父親的第四任妻子。十三歲時,甘地與和他同歲的加斯杜白成婚。1888年,也就是在他十九歲的時候,甘地留學英國,在倫敦大學學院學習法律?;貒?,他取得了英帝國的律師資格。他試圖在孟買作為律師工作。但是工作沒有任何起色,甘地還因為常常在工作中看到一些無辜的佃農(nóng)被壓榨而感到痛苦。1893年4月,波爾班達有一家彌曼銀行寫信給他的哥哥,提出讓甘地去南非幫助他們打官司的提議,計劃時間不會超過一年,報酬也適中,于是甘地踏上了去南非的旅途。正是南非的經(jīng)歷,讓甘地認識到了人和人之間的歧視,讓他下定決心和這種不平等現(xiàn)象斗爭終生。
到達南非之后,甘地馬上感覺到南非的人們對印度人有一種不禮貌的歧視,讓他感到說不出的難受。他的同事在帶他去法院的時候,法庭庭長竟然讓他摘下頭巾。他出于宗教習慣立刻拒絕了,并且離開了現(xiàn)場。之后同事向他解釋為什么讓印度人摘頭巾,同事說,印度人在南非是被分成好幾派的,在法庭上那些穿著伊斯蘭教服裝的人可以戴頭巾,但是其他的印度人則要照例摘下頭巾。甘地認為戴頭巾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一個印度人如果被迫摘下頭巾,無異于忍受了一場恥辱。于是他給報館寫了一封信談?wù)撨@件事,為他自己在法庭里戴頭巾辯解。這個問題在報紙上引起了很大的爭論,他則被描寫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來客”。有人支持他,也有人嚴厲的批評他的冒昧。事實上自那之后他在旅非期間差不多一直戴著頭巾。
頭巾事件過了不久,甘地作為律師代表被派往另一個城市,工作人員給了甘地頭等艙車票。上火車之后本來一切正常,晚上九點左右,一個乘務(wù)員過來詢問甘地是否需要改成臥鋪,甘地說:“不要,我自己有鋪蓋?!背藙?wù)員便走了??墒歉阄戳艘粋€乘客,從頭到腳打量了甘地一番,他看著甘地是一個“有色人種”,便一臉不悅離去,但他很快帶了一兩個官員回來,面對甘地,他們什么都不說,這時候又未了另一個官員對甘地說:“跟我未,你必須到別的車廂里去?!?br/> “可是我有一張頭等艙車票啊。”甘地辯解說。
“那不算數(shù),”另一個反駁道,“我告訴你,你必須到別的車廂里去?!?br/> “我告訴你,他們在杜爾班就準許我坐這個車廂的,我一定要坐到目的地?!?br/> “不行,”那個官員說道,“你必須離開這個車廂,不然我只好叫警察推你出去?!?br/> “好,你去叫吧,我絕對不能自動出去?!?br/> 警察果然未了,他拉著甘地的手,把他推出去,他的行李也被扔了出來,他不肯坐到別的車廂里去,火車也就開走了。他到候車室里面坐著,手里帶著他的提包,其它的行李放在遠處,由鐵路當局負責保管。
當時他的心情非常沉重。他開始想到他的職責,“我是應(yīng)該為自己的權(quán)利進行斗爭呢,或者干脆回印度?我現(xiàn)在所遭受的痛苦還是表面的,只不過是種族歧視的一種沉重的病癥罷了。如果可能的話,我要設(shè)法把這病癥根除,哪怕因此要遭受一些痛苦,我所尋求的神學不過是要把種族偏見加以消除罷了”。
于是他按照自己所想的去做,在之后的時間中致力于消除對于印度人種族歧視的公民權(quán)利運動,他根據(jù)印度教教義和哲學深意,采取非暴力的運動形式進行抗議和游說。在此期間他吃了不少苦頭,過程也十分曲折,但是正像他自己所說的,“心若改變,態(tài)度就會改變;態(tài)度改變,習慣就改變,習慣改變,人生就會改變。”他秉承著一顆為權(quán)利平等而奮斗的心,在南非的斗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14年,政府允諾減少在南非對印度人的歧視。
在南非的歲月是甘地作為一個社會政治活動家的形成時期。此時公民不服從以及非暴力的抵抗的概念和技術(shù)開始形成。
好像是一種習慣,說起印度,就會想到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就會想到甘地。他似乎總是那樣的形象出現(xiàn),身著白衣,光頭,戴著一副圓眼鏡,目光矍鑠而明亮,臉上的笑容親切而包容。這樣一個平和的形象內(nèi)心中竟然蘊藏著如此之大的力量,去戰(zhàn)斗,去抗議,去帶領(lǐng)人民爭取權(quán)利,爭取獨立。而正是源于南非經(jīng)歷中遭受的這些歧視,在南非進行的這些公民權(quán)利運動,為這位平和寬容親切又充滿力量的“圣雄”甘地之后在印度的斗爭中打下了堅實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