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評價中藥透皮導入法配合西醫(yī)治療小兒大葉性支原體肺炎的療效,為臨床治療提供指導。方法:將臨床診斷為大葉性支原體肺炎的患兒87例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43例為常規(guī)靜脈西藥組,采用阿奇霉素治療;治療組44例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配合中藥透皮導入法治療。觀察2組主要癥狀和肺部體征改善情況、影像學吸收情況。結果:治療組治療大葉性支原體肺炎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中藥透皮導入法配合西醫(yī)治療可明顯提高小兒大葉性支原體肺炎的臨床療效,縮短病程。
關鍵詞:小兒大葉性支原體肺炎;中藥透皮導入;內(nèi)外合治法;療程
中圖分類號:R272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12-0029-02
支原體肺炎是目前兒童時期常見的一種肺炎,近年來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筆者采用中藥透皮導入法輔助治療該病,取得較好療效,并縮短病程,現(xiàn)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診斷標準納入病例標準年齡在5~14歲之間,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陳吉慶《實用兒科診療規(guī)范》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中支原體肺炎診斷標準)。所選病例胸部X線標準為:自肺門向肺野外呈扇型分布的大片狀陰影,主要侵犯1或2個肺段,病變呈大片狀密度較高邊緣模糊陰影)和中醫(yī)痰熱閉肺證型(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1.2一般資料入選病例收集2010年3月~2011年3月無錫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兒科住院的大葉性支原體肺炎患兒。本組87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4例,男22例,女22例;年齡在5~13歲,平均8歲;病程3~7 d,平均(4.02±2.15) d。對照組43例,男18例,女25例;年齡在6~14歲,平均7.8歲;病程4~8 d,平均(5.12±1.19) d。2組在年齡、性別、治療前病程、病情積分及肺部體征積分、胸部X線等方面比較,經(jīng)過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療方法
2.1對照組對照組采用西醫(yī)基礎治療,予阿奇霉素(10 mg/kg?d-1)治療,每日1次靜脈滴注,連用5 d,停4 d。
2.2治療組治療組在阿奇霉素等治療基礎上配合中藥透皮導入治療。首先將藥貼固定在2個電極板上,然后將其分別置于肺俞穴上,強度選擇7,溫度一般選擇36 ℃~37 ℃,每日1次,每次20 min,治療7~14 d。
中藥透皮導入治療儀是由河南三浪醫(yī)療新技術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透皮吸收周期性脈沖電流治療系統(tǒng)的先進醫(yī)療技術,中藥藥貼特制(含魚腥草、金銀花、板藍根、杏仁、桔梗、川貝母等。豫食藥煎械生產(chǎn)許20050121號)。
3觀察指標與統(tǒng)計學方法
3.1觀察指標分別觀察治療前、治療中7、14 d肺炎患兒主要癥狀如咳嗽及肺部體征變化、胸部X線的吸收情況。主要癥狀:咳嗽、喘促。根據(jù)病情無、輕、中、重分別計1分、3分、5分,7分;肺部體征肺部啰音根據(jù)病情無、輕、中、重分別計1分、3分、5分、7分;胸部X線的吸收情況(未吸收、部分吸收、基本吸收)分別計6分、4分、2分。
3.2統(tǒng)計學方法用SPSS 11.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χ2檢驗。
4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4.1療效標準療效評價依據(jù)治療7、14 d后主癥積分變化的分級評價方法,主癥包括:咳嗽、痰壅、氣促、肺部聽診和X線胸片。痊愈:主癥積分減少量≥90%;顯效:67%≤主癥積分減少量<90%;進步:33%≤主癥積分減少量<67%;無效:主癥積分減少量<33%。
主癥積分減少量=[(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4.2治療結果
4.2.12組癥狀體征積分變化情況比較2組患兒咳嗽等積分在治療前、治療7、14 d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2組患兒肺部啰音積分與治療前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在治療7、14 d后比較均有差異(P<0.05),治療組的肺部啰音積分低于對照組;胸部X線的吸收情況在治療前無顯著性差異(P>0.05),在治療7 d后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治療14 d后有顯著性差異(P<0.01),治療組的影像學吸收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梢钥闯鑫麽t(yī)治療基礎上配合中藥透皮治法,可以縮短肺部體征消失時間,亦能較快促進影像學的改善,證明治療組在改善肺部體征、影像學吸收方面優(yōu)于西醫(yī)對照組。見表1。
4.2.2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2組臨床療效比較
組別痊愈顯效進步無效愈顯率/%對照組121612365.1治療組20185186.4*與治療組比較,*P<0.055討論
中西醫(yī)結合內(nèi)外合治法治療小兒肺炎(中醫(yī)稱之為“肺炎喘嗽”)具有特色與優(yōu)勢。中醫(yī)外治法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太平圣惠方》、《本草綱目》中就有采用外治法治療小兒感冒的記載[1]。經(jīng)臨床多年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外治法的種類日益增多,如貼敷法、熏蒸法、耳壓法、刮痧法、拔罐法及中藥離子透入法等已在兒科廣泛應用。本文中中藥透皮導入法運用了傳統(tǒng)的中醫(yī)中藥經(jīng)絡學理論,有效地疏通經(jīng)絡、行氣活血。其中中藥金銀花、板藍根、魚腥草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熱、抗毒素等作用,而魚腥草還有止咳平喘的作用;桔梗、川貝母、杏仁具有祛痰、鎮(zhèn)咳、平喘的作用。將以上藥物經(jīng)過乙醚、丙酮、乙醇、水的4步環(huán)流法將中藥的有效成分充分提取,然后低溫濃縮,制成了理想的透皮藥劑[2~4],再結合脈沖電流導入,將藥物通過皮膚滲透吸收,使藥物有效成分直接進入血液循環(huán),改善肺部微循環(huán),加速肺部啰音消除,促進肺部炎癥吸收。
支原體肺炎是目前兒童時期較常見的一種肺炎,是兒科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之一,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是發(fā)熱、咳嗽、氣促、呼吸困難或伴有頭痛、咽痛、胸骨下疼痛等,可合并有其他肺外癥狀。目前支原體肺炎已占小兒肺炎的20%~30%[5],且近年來有上升,并有流行趨勢,嚴重威脅著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