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桂枝湯加味聯(lián)合鹽酸西替利嗪分散片治療風寒型癮疹的療效。方法:將100例中醫(yī)辨證為風寒型癮疹的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50例采用桂枝湯加味聯(lián)合鹽酸西替利嗪分散片口服,對照組50例單服鹽酸西替利嗪分散片。結果:治療組治愈32例,占64%,好轉13例,占26%,未愈4例,占8%,總有效率為90%。對照組治愈10例,占20%,好轉17例,占34%,未愈23例,占46%,總有效率為54%。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結論:中西藥聯(lián)合療法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組療程短、療效好,停藥后無復發(fā)、治愈率高。
關鍵詞:桂枝湯加味;鹽酸西替利嗪分散片;風寒型癮疹
中圖分類號:R275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12-0034-02
風寒型癮疹屬于西醫(yī)蕁麻疹中的寒冷性蕁麻疹[1]。中醫(yī)認為本病的發(fā)病原因是風寒外襲,蘊積肌膚,營衛(wèi)不和。西醫(yī)認為是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血管壁滲透性增加而出現(xiàn)的一種局限性水腫性反應。臨床以肌膚瘙癢、皮疹忽隱忽現(xiàn)、退后不留痕跡、遇寒加重,得暖則減等為特征[2]。筆者采用桂枝湯加味聯(lián)合鹽酸西替利嗪分散片(湖北宜都市、宜昌長江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治療風寒型癮疹,收到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100例患者均來自本院皮膚科門診,均符合風寒型癮疹的診斷標準。其中獲得性風寒型癮疹90例,家族性1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50例,女30例,男20例;年齡10~62歲,平均19~58歲;病程7 d~3 a。對照組50例,女27例,男23例;年齡10歲~62歲,平均19~58歲;病程7 d~3 a。2組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風寒型癮疹的診斷標準。
1.3排除標準有嚴重肝腎功能不良、哺乳期、心臟病及因強烈的寒冷刺激誘發(fā)本病伴呼吸困難的患者不納入觀察。
2方法
2.1治療方法對照組:單服鹽酸西替利嗪分散片10 mg,每日1次,晚上服,兒童減量。服藥期間堅持每天用25 ℃溫水與冷水交替泡足,每次15~20 min或者堅持洗冷水澡、搽身、加強鍛煉。治療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加服桂枝加味湯?;A方為:桂枝9 g,杭芍9 g,大棗4枚,炙甘草6 g,生姜9 g,荊芥10 g,防風10 g,生麻黃9 g,丹參15 g,川芎10 g,薏苡仁15 g,杏仁10 g,波蔻仁10 g,紫草6 g。口渴、皮疹色紅者加石膏15~30 g;胃脘胞悶、腹脹者加白術、茯苓15~30 g;劇癢加刺棘藜10~30 g,每日1劑,日服3次,連服15 d。
所有病例服用15 d為1個療程,連用3個療程,治療結束后隨訪3個月觀察療效。
2.2統(tǒng)計學方法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治愈:風團消退,臨床體征消失,2個月不再發(fā)者;好轉:風團消退30%,或消退后復發(fā)間隔時間延長,瘙癢等癥狀減輕者;未愈:瘙癢無明顯改善者,或風團消退不足30%。
3.2治療結果
3.2.1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2組臨床療效比較n(%)
組別n治愈好轉未愈總有效率/%治療組5032(64)13(26)5(10)90*對照組5010(20)17(34)23(42)54與對照組比較,*P<0.05
3.2.2不良反應2組患者經治療未見其他嚴重副作用,治療組有4例患者因從事異地工作無法堅持煎煮中藥而放棄治療,對照組有5例患者輕度困倦、嗜睡、口干經調整用藥劑量后好轉。
4討論
筆者經過臨床觀察治療認為,風寒型癮疹病程漫長、反復發(fā)作的原因是因為患者素有體虛、營衛(wèi)不和、氣血陰陽、肺、脾臟腑功能失調為本虛,風寒濕邪入侵經久不散凝滯肌膚,脈絡不通,內不能消外不能散為標實。此病是本虛標實之證。中醫(yī)認為營即營氣、榮氣,衛(wèi)即衛(wèi)氣,均由脾胃運化水谷中的精氣為主要生成來源具有營養(yǎng)和化生血液的功能,故《靈樞、邪客》說:“榮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府?!睜I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維系著護衛(wèi)肌表,防御外邪人侵;溫養(yǎng)臟腑、肌肉、皮毛;調節(jié)控制腠理的開合、汗液的排泄、維持體溫的相對恒定作用。一旦營衛(wèi)不合氣血津液匱乏衛(wèi)強營弱衛(wèi)陽不能外顧,營陰不能內守、日久累及肺、脾、腎,腠理開合失司肌表不顧風寒濕邪入侵而生本病。
因此筆者擬仲景《傷寒論》桂枝湯加味治療風寒型癮疹。方中桂枝辛溫、入心肺、膀胱經解肌祛風,通陽發(fā)汗以和衛(wèi),溫經行血以和營,故為主藥并以名方。杭芍苦酸而性寒,入肝、脾、心經養(yǎng)血柔肝斂陰,加強營陰內守之功。甘草味甘、炙則性溫、通行十二經,調和諸藥,補中益氣,解藥毒。生姜辛溫,入肺、脾、胃經,走而不守,宣通絡脈。大棗味甘而性平,入心脾經,入脾而益元氣,入心而生精血;桂枝、炙甘草、生姜相伍辛甘化陽,鼓舞陽氣。杭芍、炙甘草、大棗相伍酸甘化陰,滋養(yǎng)陰血。大棗、生姜、炙甘草相伍健脾益胃,補中益氣血。上述方義剖析桂枝湯方配伍的含義不僅僅只限于解肌發(fā)表,調和營衛(wèi),治療太陽表虛證:發(fā)熱頭痛,汗出惡風,干嘔,舌苔薄白,脈浮緩;亦具有調和臟腑氣血陰陽的功用,所以筆者在運用桂枝湯治療風寒型癮診的基礎上加桔梗、生麻黃、荊芥、防風。祛風除濕止癢,引邪達表,病從表解;川芎、丹參、活血行氣,增強祛風止癢之功。茯苓、山藥、補氣健脾益肺助大棗、生姜、炙甘草補中生血。紫草活血涼血、滑利通竅,意在制其桂枝的燥性又能杜絕本證因久病化熱生風動血之勢。經加味后的桂枝湯具有補中健脾,益肺生血,祛風除濕止癢調和臟腑氣血陰陽標本兼治的功效。并且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桂枝湯具有促進入睡、延長睡眠時間、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3]。生麻黃經現(xiàn)代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有擬腎上腺樣效應,可激活腺苷環(huán)化酶,使環(huán)鳥苷酸增高,從而具有抑制組胺釋放的作用[4]。丹參、川芎活血化瘀具有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因此,桂枝湯加味治療風寒型癮疹拓展了桂枝湯證在臨床中的運用范圍,而且臨床用于治療本病每見效半而功倍。體現(xiàn)了中醫(yī)治病的關鍵在于辨病著眼于整體分析,治病從個體化入手抓住患者素有體虛、營衛(wèi)不和、氣血陰陽、肺、脾臟腑功能失調為本虛,風寒濕邪入侵經久不散凝滯肌膚,脈絡不通,內不能消外不能散為標,這一本虛標實之間的矛盾,從內在的臟腑氣血陰陽失調到外在臨床皮疹表現(xiàn)辨治,既重視整體又不放棄局部的治療;揭示了中醫(yī)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的學術思想觀與標本兼治的優(yōu)越性。鹽酸西替利嗪分散片是選擇性組胺H1受體拮抗藥,很快緩解臨床癥狀但非常容易反復,桂枝湯加味治療風寒型癮診是從風寒型癮診產生的個體原因入手蘊涵著散寒除濕、調節(jié)免疫的效應,這正是西醫(yī)的缺蝕之處。所以,桂枝湯加味聯(lián)合鹽酸西替利嗪分散片治療風寒型癮診,是目前治療寒冷性蕁麻疹非常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療程短,副作用少,價廉,復發(fā)率及低,值得推廣使用。參考文獻:
?。?]趙辯,張振楷.臨床皮膚性病學[M].第2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093:434.
?。?]ZY/T001.1~001.9-94,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3]肖洪彬.中藥方劑研究與應用大全[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4]安家豐,張芃.張志禮皮膚病醫(yī)案先萃[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4.(收稿日期:2011-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