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門張伯是位退休教師,賞花品茶之余,對一些生活中常用卻很少有人會寫的“口語”文字有研究。為此,喜歡寫字的我沒少上門討教,漸漸發(fā)現(xiàn)張伯身上有一些與別人不太一樣的小習慣。
比如他家的舊報紙、紙殼、易拉罐等生活廢品,明明樓下不遠處就是一家廢品收購站,居民都會自己大包小包拎了直接拿到那里賣,主要是價格比那些上門收購的拾荒者貴些??蓮埐畢s在家里整好了專等一個中年漢子上門收。起初我以為漢子是張伯的鄉(xiāng)下親戚,后來知道,漢子和張伯并不認識,是張伯一次上街碰到那漢子,天快黑了,中年漢子背著的蛇皮袋子還癟癟的,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張伯頓生惻隱之心,遂將家里廢品如數(shù)賣給他,并和漢子約定:以后廢品專給他留著,每隔一個多月讓他來收一次。這個約定他們已默默履行兩年。
張伯說,其實那點廢品差價對我們來說微不足道,而對于一個以此為生的人來說就是飯碗。如果家家戶戶都自己拎了廢品去收購站,那無異于砸了他們的飯碗。舉手之勞,不妨給他們留條活路。
在張伯的感召下,我也陸續(xù)將廢品給漢子留著。每次收拾完后,漢子都會沖我憨笑以示感謝,那一刻我心里果然愜意。沒想到去年中秋節(jié)前夕,漢子居然背來兩袋紅薯送給我和張伯。
張伯還有一個習慣,外出乘公交車避開上下班高峰。他說,自己是老年人,上車有年輕人讓座,而那些人也許剛下夜班急著回家睡覺,也許上班趕時間,自己反正沒啥事,何必去給這些忙碌的年輕人添堵?他還說,我這叫小善,不求回報,只為讓自己心安。善本無大小之分,關(guān)鍵是要心里長存善念。行善不只是捐款捐物、捐干細胞,而攙扶盲人過馬路,為過街天橋上孤獨的流浪歌手真誠鼓掌,給陌生外鄉(xiāng)人耐心指一次路,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只要用心做到,行善就成了一種習慣。
把行善變成一種習慣,就像刷牙洗臉一樣自然。當年馬克·吐溫碰到老婦向他行乞,但他翻遍口袋也未能找出一分錢。他凝視老婦渴求的眼神頓感愧疚,連忙伸出一雙手握了握老婦,然后轉(zhuǎn)身走開,老婦感動得流下熱淚。有時,對弱勢群體給予物質(zhì)幫助固然重要,而來自心靈深處的尊重更會溫暖對方。人之初,性本善,其實人的善念本是與生俱來的,只不過因后天的不同境遇,才漸漸有了“習相遠”。如果每個人都能心存善念地生活,不以善小而不為,世界真的就是一個其樂融融的和諧家園。
編輯/王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