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熱點或者文化現(xiàn)象之所以形成,都有其深層的社會心理根源,也體現(xiàn)著深刻的文化邏輯。對于“北大造富”的爭議絕不能歸咎于媒體的炒作,或者社會的誤解,或者公眾的苛刻,或者質疑者的斷章取義,而是大學精神墮落至今而引起的一個必然結果。從古代到現(xiàn)代,教育理念與大學精神傳統(tǒng)中始終貫穿著一種對于物質主義的高度警惕,由于大學的特殊性和神圣性,保持這種警惕是絕對必要的。《大學》開宗明義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蓖耆沁h離實用主義一途的。早在1919年的《〈新青年〉宣言》中,陳獨秀明確寫道,世界上的“金力主義,已經造了無窮罪惡,現(xiàn)在是應該拋棄的了?!辈淘嗳伪贝笮iL時則擲地有聲地宣言:“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若徒志在做官發(fā)財,宗旨既乖,趨向自異?!闭窃趯ξ镔|主義、實用主義高度警惕的前提下,蔡元培開啟了“學術至上”、“思想自由”的現(xiàn)代大學精神。
實用主義是大學精神天然的大敵,流俗所向亦是大學精神命定的對手。在當下社會,我們雖然不需要恪守“君子固窮”的古風,更不必以物質為敵,但作為神圣殿堂的大學卻必須堅守學術至上的人文理念,牢固樹立起自成體系的價值坐標。從這個意義上說,一所大學無論是主動地“曬富豪”,還是榮耀地“曬高官”都是與真正的大學精神背道而馳的。在對北大盛產富豪一事所有的質疑者當中,不會有人無聊到認為北京大學不應該出富豪,更不會狹隘到認定富豪必然是與大師不可相容的,而是出于對知識權力與資本權力合謀的警惕,以及對這種合謀之下大學精神喪失殆盡的焦慮。所以,當有辯護者要求人們對“北大校友億萬富豪排名”淡定些的時候,其實同時也就喪失了對大學精神的希望和要求。
富豪沒有錯,北大盛產富豪也沒有錯,但北大有意無意地把此作為一種榮耀,在潛意識里喪失了對大學精神的呵護,在無意識中主動地向流俗滑落,這就帶上了某種墮落乃至可恥的意味。
(作者為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