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就是美麗”,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沒有一個老師不這樣說,但是,能真正這樣做的老師卻不多。華老師卻能真正認識到學生的“錯誤就是美麗”,而這份認識絕不是一時興起或靈機一動,而是源自有底氣的認識和積淀。
當學生嘗試用量角器量角,角的頂點卻對準了量角器的弧度時,華老師用靈動的語言解讀了學生的差錯:“喲,真會動腦子,雖然沒學過,有的人還真量對了。有的人雖然不會量但在動腦子,我覺得也挺好的。”
接著,華老師請那位出現(xiàn)差錯的孩子上臺展示,讓差錯的價值輻射到全班,借此來引導學生從尋找角,到學會畫角,難點在學生畫龍、老師點睛中逐漸化解。
想一想我們平時的課堂,總把沒錯當作理想的狀態(tài),但是卻沒有認真想過,一堂課上下來,學生沒有一個錯誤,這樣的課還有上的必要嗎?我們的課堂就應該允許孩子出錯,甚至就要讓孩子出錯。只有這樣,才能知道孩子真實的思維過程,才能找到問題的癥結,對癥下藥。當然,允許孩子出錯,并不代表就讓孩子一直錯下去。孩子的錯誤暴露出來之后,我們要弄清楚:他們?yōu)槭裁磿鲥e?這次錯了,下次怎樣才能不錯?這才是我們要讓孩子出錯的最終目的。
我覺得,想要更好地實現(xiàn)華老師的“融錯教育”,我們還應做到以下三點:教師需要有寬廣的心胸;在教學設計時注重情境的生成;上課時注重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