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去“標榜”,邊理發(fā),邊與發(fā)藝師阿森閑聊。阿森說,他20歲了,老家在河北省成安縣。我剛剛編完第1 0期《當代人》雜志,對成安印象頗深,因為上面有篇稿子《成安民俗“送面羊”風行千年》。送面羊,是很溫暖的民俗記憶。
我問阿森,你知道“送面羊”這個風俗嗎?阿森不解地看了我一眼,反問,你不知道啊?我說,以前不知道,最近才知道,我們家鄉(xiāng)是沒這個風俗的,石家莊也沒有。在鏡子里,我見他輕輕笑了一下,然后習慣性地輕輕甩了一下頭發(fā):呵呵,我們那里一過麥收,有外孫的人家,都要給外孫蒸面羊、送面羊,附近的縣,魏縣啦,磁縣啦,臨漳啦,也有這風俗。所以,我以為所有地方都是這樣呢。我又問,你知道為什么蒸面羊,送面羊嗎?阿森又笑笑,不太知道,老時候就這樣,一輩輩傳下來的,人家說吃了面羊吉祥呢。等我將來有了外孫,也會給他送面羊的。
“送面羊”是一輩輩傳下來的,吉祥,所以還要一輩一輩傳下去。阿森的話,讓我感到很安慰,很高興。不獨成安“送面羊”,其實,很多地方的民俗都是一代代流傳的呢。比如,我們家鄉(xiāng)中秋節(jié)要“瞧閨女”,新媳婦元宵節(jié)到娘家“躲燈”等等。這些民俗,有的是為了表達幸福吉利的祝愿,有的則是為了避害禳災等等。在一輩輩的傳承中,民俗成為一個地域共同的文化規(guī)則,特有的文化微記,成為根文化的一部分。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民俗也在演進。比如,成安的“面羊”,已經進化為“蛋糕羊”,不必再盤大灶支大鍋,費很多的人力來完成,到時候,按自己的需要去糕點屋訂購即可。我們家鄉(xiāng)“瞧閨女”,也沒人再蒸菜肉包子糖三角,而換成了時鮮水果、蛋糕、營養(yǎng)品等等。民俗的承載形式有變化,但它寄托的親情暖意沒變,承載的深厚獨特的地域文化沒變。
朋友,您的家鄉(xiāng)也一定有不少獨特的民俗吧?不管您是居于故土,還是生活在別處,說起家鄉(xiāng)的民俗,一定是暖心暖肺的。歡迎您給我們來稿,與所有讀者一同分享您家鄉(xiāng)民俗文化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