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5/0101/84AVq24HTDKSsteLP2ksy5.webp)
![](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5/0101/Eh5bcGcZN9eSqFX3jfpJuu.webp)
![](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5/0101/Rj65aQ53JN9aALygwPCmDw.webp)
![](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5/0101/3g3fV2DCKaZoPFyWUead3C.webp)
幾次相約,我終于有機會采訪晉劇名家欒德寶先生。當欒老熱情地打開門時,我不敢相信這是一位年近七十的老人。他思維清晰、行動敏捷、聲音洪亮,說起井陘縣晉劇團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如數(shù)家珍。
自幼酷愛晉劇的他,1942年6月出生在井陘縣南峪鎮(zhèn)常坪。他14歲學藝,于1956年進入井陘縣晉劇團訓練班學戲,主工丑角,拜三晉名丑姬榮生為師。他從藝后勤學苦練,樂于思考,終于成為一位文武兼?zhèn)?,演藝精湛,獨樹一幟的晉劇名家。
有句戲劇諺語說“要想人前顯貴,就得背地受罪”。1960年,欒老當時還不到20歲,那年秋天,他從河北省躍進河北梆子劇團學了《擋馬》一戲。回劇團后,領導決定該戲要在1961年新年獻禮演出,同期排練的還有《楊門女將》和四個小戲,劇團還到黃壁莊水庫和其他工地慰問演出。這是他第一次排這樣重頭的武丑戲,困難非常大。當時正是我國三年自然災害困難時期,生活條件特別差,吃的是“低指標,瓜菜代”,有時還吃“代食品”(紅薯蔓磨的面)。盡管困難重重,但他當時就暗下決心,就是“掉幾斤肉”。受傷流血也要保證演出成功。
從下達任務的當天起,他晨練比別人起得早,晚上比別人睡得遲:戲前練,戲后練。練“走矮子”練得腿痛難行,他就拄著棍子走。練“椅背橫躺”把腰碰腫了,他在腰里裹上棉帶繼續(xù)練。練“吊小翻”擦傷了臉,歇上一天接著練。有一天,在井陘城關禮堂排練《擋馬》時,連排了兩遍后。已覺得又累又餓體力不支了。但想到時間緊,任務重,還想抓時間再練一遍。第三遍練到站在椅子背上往下翻“單提”時,由于連累帶餓,一陣頭暈眼黑,從椅背上一頭栽到地上,撞得臺板“咚”的一聲,人就已昏過去了,這可把在場的人都嚇壞了,他們趕緊圍上來呼叫他。當時的劇團黨支部書記李德?lián)屜热シ銎鹨豢?,他頭上碰了個大血包,鮮血直流……
醫(yī)生給包好傷口,他剛歇了一會兒,就和李德書記說,“新年就快到了,趁今天不排大戲,我要抓時間再練一遍”。李德書記叫人去伙房給他買了兩個紅薯面餅子,他吃下去后,伸了伸腰腿,忍著頭傷疼痛,就又排練了一遍。正是這些艱辛的付出,才換來了該戲唱紅整個太原市。
他先后成功塑造了《擋馬》中的焦光普,<十五貫>中的婁阿鼠,《血染金殿》中的周福,《紅珠女》中的趙江,《瀟湘夜雨》中的劉仁,《三關點帥》中的穆瓜,以及現(xiàn)代戲《龍馬精神》中的梁斗、<磐石灣>中的“08'‘等丑角。他與妻子(于愛榮)合演的《雙下山》令人贊不絕口,并在石家莊電臺和河北電視臺錄制播放。
他演戲從不死搬硬套,而是揚長補短,勤于思考,創(chuàng)造了自己獨有的技藝。如:1959年在《紅珠女》一戲中創(chuàng)造運用了“耍鼻胡”:1960年向河北省躍進梆子團學的(擋馬>一戲,他在戲中創(chuàng)造運用了“椅子滾毛兒”:1962年向山西省晉劇院姬榮生學的《雙下山)一戲,創(chuàng)造運用了帽尖、肘尖、腳尖耍佛珠,口甩靴兩邊同落地:1984年在自創(chuàng)劇目《血染金殿》一戲中,創(chuàng)造運用了“鼻胡、帽翅同時?!?,在《十五貫》一戲中創(chuàng)造運用了“小翻鉆板凳”在《小宴》一戲中創(chuàng)造運用了“雙翎并立”等高難度技藝。
《雙下山》是山西省晉劇院移植的昆曲劇目,他學了此戲后,奉若珍寶,決心要創(chuàng)練幾手特技為該戲增加藝術亮點,使其成為晉劇丑角的一個代表戲。在練這些耍佛珠的技藝時,因是創(chuàng)造,怕不能練成,又怕別人看見,他還是加班練,早晨趁別人未起練,晚上待別人睡后練,白天拉住幕布練,這樣既無人看見,又趁光暗練出技藝,耍佛珠到臺上時更保險。
盡管是背著人練也會有人看見的。在井陘支沙口村演出,他抽空練肘尖耍佛珠時,團樂隊一位師傅說“你真是異想天開,肘尖是外尖內寬,佛珠是光溜溜的,你若能練成肘尖轉佛珠,我頭朝下走……”他卻微笑著說:“試試看,練不成就算?!苯涍^他堅持不懈的苦練,不僅練成了肘尖耍佛珠,還練成了帽尖、腳尖耍佛珠和口甩靴兩邊同落地等特技。
他創(chuàng)造的六項技藝的共同特征是-符合劇情,藝術性高,可視性強,難度大,觀眾稱贊。他還把這些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本團的劉會庭、韓立新、左慧芳和梁雪梅等十幾人。
《擋馬》戲中的技藝已傳至本團第三代演員,這些技藝欒老還無私傳授給山西省戲校、太原市戲校、太原市實驗晉劇團、太原市晉劇團、山西省萬榮蒲劇團、盂縣晉劇團、河南安陽豫劇團?!峨p下山》戲中的技藝傳授給太原市實驗晉劇團、盂縣晉劇團、石家莊市絲弦劇團等兄弟劇團。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電視、歌舞等新形藝術的興起對戲劇形成極大的沖擊,戲劇進入低谷,很多縣級劇團難以維持,只得解散,在這關系縣晉劇團存亡的緊要關頭,欒老臨危受命任副團長,他克服自己只有小學三年級文化水平的不足,憑著多年的舞臺經驗和強烈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大膽拿起筆來,闖出一條自編自演的劇團振興之路。先后(與人合作)創(chuàng)作、改編、整理、導演出《屈斬世王》《火燒慶功樓》《洪武晏駕》《血染金殿》《皇姑出家》《八郎探母》《南北和》《楊繼業(yè)歸宋》《瀟湘夜雨》《案中案》等十幾場大戲。這些戲至今深受觀眾喜愛,盛演不衰,并由山西金鐳音像公司錄制發(fā)行。
《血染金殿》《火燒慶功樓》《小宴》在省、市電視臺錄制播放:《血染金殿》《火燒慶功樓》《將軍與孤女》的劇本由河北《大舞臺》刊發(fā):他設計并演唱的《血染金殿》中周福的唱段和《南北和》中青蓮的唱段,入選《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屈斬世王》《皇姑出家》分別獲石家序市戲劇節(jié)集體演出獎、劇目獎;《火燒慶功樓》《洪武晏駕》《明太祖遺恨》分別獲石家莊市戲劇節(jié)集體演出獎、優(yōu)秀演出獎和河北省戲劇節(jié)劇目一等獎、劇目繁榮獎、劇目獎等。
站在過去的榮譽面前,欒老常想到自己的責任重大,想到如何發(fā)揚光大晉劇事業(yè)。2002年退休后,欒老仍然筆耕不輟,教學、演出兩不誤。2002年5月退休,9月劇團就又聘他回團加工排練他編導的《明太祖遺恨》。
退休后的欒老為培養(yǎng)青年一代演員,常帶病堅持排戲,忍著嚴重的咳嗽,冬日里胸前背后裹著暖水袋,為井陘縣青年晉劇團排演了他編導的《屈斬世王》《火燒慶功樓》《洪武晏駕》等戲。還把他的拿手好戲《擋馬》《雙下山>傳授給李志彬、董懷珍、梁雪剛、賈亞輝。為了青年團在山西能打開演出市場,他又扛著行李,不辭勞苦,跟著劇團走了四個來月。憑著他的名聲和人氣,青年團很快擴大了影響,在山西站穩(wěn)了腳跟。他協(xié)助青年團排演的《三關點帥》,在2006年該戲獲得第七屆河北省戲劇節(jié)“觀眾最喜愛劇目”獎;協(xié)助他們排演了新編歷史故事劇《舌辯侯》,在2009年榮獲第八屆河北省戲劇節(jié)“優(yōu)秀劇目獎”,同年12月,該戲在央視11頻道播放。他導演的《雙下山》在獲得石家莊市青年演員匯演一等獎后,又參加了河北省2010年春節(jié)晚會錄制演出。
近十年來,在排演戲劇之余,欒先生還為《井陘歷史文化》叢書撰寫“晉劇篇”。為尋找資料他行程一千多里,走訪了二十多個自然村,采訪了三十多老藝人,撰寫出縱攬一百五十多年、八萬多字的首部“井陘晉劇”史料。
他愛崗敬業(yè),自學成才,能編善導,改革創(chuàng)新,是一位為戲劇事業(yè)奉獻不止的梨園驕子。 2009年被評為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0年被評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正如河北省劇協(xié)副主席尚羨智老師為他所寫的“山多稚童從藝難,勤學苦練一心專。初露鋒芒歌《擋馬》,再展技藝舞《下山》。絳帳不倦育桃李,寶刀未老求精尖。星火燃燒光熱在,德藝雙罄滿梨園”。他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始終活躍在燕趙大地上的晉劇藝術家。
(責編: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