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5/0101/8m9FLc5F45hoeU6UJw9T7c.webp)
我因喜愛篆刻,為增加自身的文化學養(yǎng),又酷愛上了戰(zhàn)國、秦漢瓦當。我寫了一些論文,并在《收藏》《中國文物報》等報刊發(fā)表。去年五月有幸應(yīng)邀參加了在山東淄博舉辦的全國秦磚漢瓦研討會。在會上結(jié)識了一批全國各地收藏研究“古磚”的年輕朋友,虛心地與這些年輕人交流,誠懇地向他們學習,并真心地請求他們的幫助。一年多來,在他們的指導(dǎo)與幫助下,我又閱讀了大量漢晉古磚的書籍資料,學到了很多寶貴的知識,并收藏了漢晉文字、畫像古磚200多方。這使我對古磚的研究、鑒賞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也對我在書法與篆刻上的進步有了很多補益。據(jù)此,我也悟出了一個道理:不懂,并不可怕,也不可恥。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你能在眾人面前勇敢地真誠地說出自己不懂,就會有很多人真心實意地幫助你,有的人可能僅僅知道一點點,他也會“傾其所有”告訴你。反之,如果不懂裝懂,不僅得不到別人的幫助,還要被眾人恥笑。
漢晉古磚,它是中華民族兩千年來寶貴的文化遺存,大多是構(gòu)筑古代墓室印有圖案或文字的空心磚和實心磚。其中文字磚可分為吉語磚和紀年磚,而圖案磚多為神話故事、人物、動物、日月、錢幣、車馬等各種幾何紋及刻畫符號。有日月星辰的天象圖:有魚鶴龜云等平安吉祥的祥瑞圖;有伏羲女媧、西王母等祈愿升天成仙的身后圖;有表現(xiàn)墓主人車馬出行、迎來送往、廚房料理、收租、習武、歌舞百戲的生前生活場景;有表現(xiàn)漁獵、收割、放牧的生產(chǎn)勞動圖;有講學授經(jīng)、爭斗禮讓、戰(zhàn)爭場面,政治軍事現(xiàn)象和歷史典故;有民居、樓閣、闕門、庭院、林木園林建筑、景觀植物等等。豐富多彩的漢晉古磚圖案,不僅在中國,在國外也有很大影響。魯迅先生曾對摯友許壽裳說過:“漢畫像的圖案美妙無倫。為日本藝術(shù)家所采取,即使是一鱗一爪,已被西洋名家交口贊許,說日本的圖案如何了不得,了不得,而不知其淵源固出于我國的漢畫呢。”
漢晉古磚是一個時代社會生活的真實記錄,也是一個時代文化藝術(shù)成就的集中體現(xiàn)。因此,中國歷代不斷有人收集和研究。宋代岳飛之孫、岳霖之子岳珂就曾收集過“永寧元年”的紀年磚。清乾嘉間及其后一段時間,著名學者阮元、陸增祥等競相收集漢磚,以有龍鳳圖案及有文字者為貴,相沿成風。嘉慶名士張延濟收集到8塊漢磚,就將其書齋命名為“八磚精舍”,其所著《清儀閣雜詠》收錄了當時名士翁方綱等人為漢磚所作的詩歌6首,其中張延濟本人就有“浮風別藕午置酒,八磚精舍為磚壽”的詩句。清代趙寬夫收集到61塊漢磚,自稱“保甓居士”。魯迅也曾著力收集漢磚及其拓片,1924年他將十余年搜集的古磚拓本加以整理,編為《俟堂專文雜集》,并在題記中說:“嘗欲著《越中專錄》頗銳意收集鄉(xiāng)邦專甓及打本,而資力薄劣,俱不易致。以十余年之勤、所得僅古磚二十余及拓本少許而已?!惫?0世紀40年代在重慶收集一批漢磚,手拓題詩,珍愛至深。原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院長著名紅學家馮其庸對漢畫給予了高度評價:“漢畫像是筆寶貴的歷史財富,漢畫學將來可與敦煌學媲美。”
受儒家孝道的影響,漢晉時代人們認為“人死輒為神鬼而有知”,活人需要的,死人也需要,還認為厚葬可使子孫后代昌盛。所以陵園墓室宏大、豪奢,所用的建筑構(gòu)件也盡力美化裝飾,則導(dǎo)致大量精美的文字磚、畫像磚的出現(xiàn)。盡管漢晉古磚在我國分布很廣,出土數(shù)量也很多,然而這些老祖宗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目前還沒有引起文物界應(yīng)有的重視,那些存于荒郊殘墓、或散失在農(nóng)舍豬圈之中的古磚,還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加之近些年來城鄉(xiāng)建設(shè)速度加快,高速公路、南水北調(diào),農(nóng)舍拆遷、村落改造,這些不可再生的國之瑰寶,隨時可被發(fā)現(xiàn),也隨時可被湮沒。只要你留心,這些精美的古磚可能就在老房子的墻壁上,鄰家的院墻上、豬圈上,挖沙子的大坑邊上,以及鄉(xiāng)間磚石鋪就的小巷上。
目前漢晉古磚的研究與收藏才剛剛起步,其中巨大的能量還有待于進一步的開發(fā)。
(責編: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