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語感,簡而言之就是對語言敏銳的感受力,同時,它“也是一種語文修養(yǎng),是長期規(guī)范的語言感受與語言應用中養(yǎng)成的帶有濃厚經(jīng)驗色彩的、比較直接的感悟領會語言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實踐中去落實這一理念?作為語文教師,必須在課堂中創(chuàng)造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充分地讀書、感悟,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能力。筆者認為,比較品評是課堂語感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比較鑒別,發(fā)現(xiàn)語言運用的規(guī)律
在課堂教學中應經(jīng)常進行語言的轉換比較,引導學生在品味中感受,在感受中辨識,在辨識中發(fā)現(xiàn)語言運用的妙處和規(guī)律,從而提升語感。
[課例1]《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教學片段
1、快速默讀課文第1~4節(jié),想想作者在詩中描寫了哪些地方的景物,圈出來。
2、這些景物以前給大家是怎樣的感覺?你能讀一讀嗎?
學生讀著讀著,就讀成了一首新詩:
蔚藍的大海
是海鷗們的樂園
金黃色的沙漠
是蜥蜴和甲蟲的天下
藍得發(fā)黑的夜空
屬于星星和月亮
綠茵茵的草地
滾動著歡樂的足球
我們在鮮花中讀書
我們在享受春天……
3、是啊,原先的景象是多么美好!讀一讀,此時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快樂!)
4、可是,現(xiàn)在這些景物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我們能看到的是什么?
5、原先的景物是那樣美好與寧靜,而現(xiàn)在卻是如此凄慘與荒涼,把這前后截然不同的兩種景物放在一起寫,這種寫法叫什么?(對比)從哪些詞中感受到強烈的對比?(圈出重點詞“本來是、可是”)
6、戰(zhàn)爭僅僅只是破壞了這些地方嗎?還有呢?句式仿寫:
?。撸叩模撸撸撸?br/> 本來是____
可是__的__
?。撸撸撸撸撸撸?br/> 這究竟是為什么?在以上教學中,我分兩步進行,首先讓學生從原詩歌中提煉出我們生活原本的景象,在這里,作者用了形象化的、充滿畫面感的語言表述形式,調(diào)動起學生的審美情感——和平的環(huán)境中到處充滿詩情畫意,從而激發(fā)學生對于和平、對于美的強烈感受。接下去,讓學生自讀,領悟到作者抓住自然界人們熟知的景物——大海、沙漠、夜空、草地,將其原有的美好與因戰(zhàn)爭遭破壞的景象加以對比,并發(fā)出痛心的疑問:這究竟是為什么?在前四節(jié)的結尾重復了這樣的疑問,使人感到這不僅僅是疑問,更是一種對戰(zhàn)爭的控訴和抗議。找到這樣的規(guī)律后請學生進行仿寫。因為經(jīng)過了前兩步的學習,學生的仿寫便水到渠成。下面是學生的仿寫片段:
色彩繽紛的草地,
本來是蟋蟀們安樂的家園,
可是漫山遍野的彈坑
讓它們無家可歸,
這究竟是為什么?
翠綠的爬山虎,
本來是掛在窗前的玉簾,
可是無情的炮彈
讓它們無依無靠,
這究竟是為什么?
一望無際的森林,
本來是鳥兒生活的天堂,
可是熊熊燃燒的炮火
把天堂變成了死氣沉沉的地獄,
這究竟是為什么?
……
這樣的教學,有意識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讓他們學會運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形式來表現(xiàn)自己的情感。經(jīng)常性運用轉換比較品味感受的方法進行類似的訓練,相信學生的語感會逐漸加強。
二、品評語言,挖掘語言隱含的情味
學習語言不是一種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一種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和理性認識相統(tǒng)一的感悟過程。這種感悟,不是純知識性的感知,它包括對文字符號以及文字符號所承載的思想內(nèi)容、文字材料組織的方式方法及所滲透的情感、韻味的整體感知和領悟。其中“感”是對語言的直接接觸和感受,整體性和形象性是其基本特征;“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在思維、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動的參與下對閱讀材料的內(nèi)涵及語言組織形式等方面的深層把握和領悟,思想性和情感性是其基本特征。在語文教學中,帶領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認識與體察語言,體會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培養(yǎng)意蘊感,也是語感培養(yǎng)的主要途徑。
[課例2]《自然之道》教學片段
教學課文第四自然段時,向導的話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學中,我從引導學生理解“若無其事”的詞義入手,進而體會向導所說的自然之道到底是哪樣的,初步明白向導說這番話的意思。向導為什么“極不情愿”?再結合課文后面的內(nèi)容,即向導和作者以及同伴們奮力拯救幼龜后卻帶來嚴重的后果。帶著震驚與深深的自責再回讀向導說的話,相信此時學生的感悟會更加深刻,從而更好地與作者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
學習到課文第七自然段時,我提出這樣一問:“面對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我和同伴以及向導又是怎樣表現(xiàn)的?”學生很自然地就進入到“我們奮力拯救幼龜”的情景中去,在教學中,我除了引導學生體會“摘”“抓”“放”“奔”“奔跑”等一系列動詞外,主要運用對比句,品析詞語背后的意蘊,如:
我們的向導趕緊摘下棒球帽。迅速抓起十多只幼龜,放進帽中,向海邊奔去。我們也學著他的樣子,氣喘吁吁地來回奔跑,算是對自己過錯的一種補救吧。
我們的向導摘下棒球帽,抓起十多只幼龜,放進帽中,向海邊奔去。我們也學著他的樣子,氣喘吁吁地奔跑,算是對自己過錯的一種補救吧。
讓學生讀讀這兩段話,比較增減這些詞語后,我們讀出了什么。通過朗讀辨析,學生從“趕緊、迅速、來回”幾個詞語中感受到“我們”對于前面自己所做的違反自然之道的事十分后悔,盡力要彌補自己的過失。從而回到上文,引導學生辨析自然法則與道德法則沖突時應該怎么選擇才是正確的。通過這樣的詞語品評辨析,逐步養(yǎng)成學生準確抓關鍵詞理解的語言敏感度,從而提升語感。
語感水平是語文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的途徑有很多,我們的教材提供了大量規(guī)范的、文質兼美的語言材料范本。課堂中引導學生多品讀,多辨析,接觸好的語言,辨別好的語言,腦海中便會形成許多好的語言模式,自然也可以識得好的語言,出口下筆就能運用好的語言。所以,培養(yǎng)語感不但能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提高他們駕馭文字的能力,而且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