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智慧
2011年,《北京教育》“育人經(jīng)緯”欄目特為班主任開辟一方園地,分享班主任在學生教育和班級管理中的智慧。班主任的智慧體現(xiàn)在哪里?體現(xiàn)在班級建設中您經(jīng)歷的一件件小事上,體現(xiàn)在您成功解決一個個棘手的教育問題之后所做的反思和提煉中。班主任、曾經(jīng)的班主任、未來的班主任朋友們,奉獻出您的故事和思考吧,一段時間后,您將收獲班主任專業(yè)成長的欣喜!
本期“班主任智慧”主題——那些教育的契機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在學校組織的一次捐書活動中,我班同學積極響應,捐書踴躍且所捐書籍質量很高。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也隨之出現(xiàn)了。
“孫老師,咱們班好多同學都讓我來跟您商量一下,能不能在把書交到學校之前,先讓同學們在班里互換一下?”午休時,班長在辦公室找到我。
“換書?為什么換?怎么換?”我感到很驚訝,學生們居然會提出這樣的要求。
“好多同學捐的書都特好,有些同學看到了,想自己留下來,再從家里拿別的書補上?!?br/> “你自己呢?”
班長有些遲疑,目光不與我對視。
“你們班學生也太自私了——把好書都換走了,難道把連自己都不喜歡的書捐給貧困生嗎?”旁邊的一位老師插話道。
是呀,怎么關鍵時刻竟會出現(xiàn)這種事情?我也有些生氣:“你先回去,把同學們組織好,我馬上就去?!?br/> 離開辦公室,我邊走邊想,這事急不得,先弄清原因再說。
“風吹草低見牛羊”
走進教室,我注視著同學們的目光,我發(fā)現(xiàn)了其中有些不安,有些愧赧。隨即,我露出笑容:“聽班長說,同學們特別想在把書送走之前,先在班內互相換換。”沒人吭聲,但眼神都是熱切的?!拔姨貏e想知道同學們是怎么想的。誰能說說?”話音落下,沒人接過話茬?!拔蚁胪瑢W們一定有好多理由,其實,想換書本身就是愛書的一種表現(xiàn)。如果咱們班的同學根本就不愛讀書,又怎么會關心別人捐的什么書,怎么會想到換書呢?沒關系,大家不妨說說自己的想法?!睘榇蛳瑢W們的顧慮,我先讓班中幾個學習成績較好、有威信的同學發(fā)言,頓時僵局打開了,接著許多同學都爭著發(fā)言。
陳X :我希望與宋XX 的那本《馬可·波羅游記》換,那本書很新,書的第一頁序言中只概述了馬可·波羅游覽的全過程就已經(jīng)很吸引人了,我翻了翻還有許多插圖,一看就知道是一本好書。
劉XX :我看中了《哈爾·羅杰歷險記》這本書。以前曾聽人介紹過,但一直就沒買到,所以想借這次機會看看。
李XX :我想換馬XX 的那本英語書,因為我看到那本書中講了許多語法知識,還有大量的習題和未學過的單詞,另外還有許多插圖,還顯得特別新。
……
我一邊聽取學生們的想法并給予適度的肯定,一邊在心中思量著該如何引導。畢竟此次活動的目的不僅僅是號召同學們捐出一本書,更是引導他們無私地奉獻一份愛心。
“聽了同學們剛才的想法,我真為咱們班驕傲。第一,同學們敢于把自己心中真實的想法說出來,這不僅是一種勇氣的表現(xiàn),更是對老師、對全班同學的一種信任。這也正說明我們班是一個和諧的班集體。第二,從同學們剛才的發(fā)言中,一聽就知道咱們班同學捐的書質量高、種類全、可讀性強、有價值。這說明大家深知此次活動的目的和意義,每一本書都凝聚著大家的愛心,每一本書都滲透著大家強烈的責任感。第三,從同學們剛才的發(fā)言中,我還聽得出大家愛讀書、會讀書,也讀過不少好書,作為老師,我感到很欣慰。如果僅僅是因為這些理由,大家提出換書的想法,這不僅無可厚非,而且恰恰說明咱們班的同學待人真誠,因為大家所捐的書并非自己不喜歡的、準備淘汰的。第四,通過這次捐書活動,我們擴大了視野,從中發(fā)現(xiàn)了不少好書,也交流了讀書的經(jīng)驗,增進了彼此間的了解,同時也讓老師看到了大家有著不俗的讀書品位。這些意外的收獲,恐怕是我們事先都沒想到的。僅憑這四點,我就要向大家宣布:此次捐書活動在咱們班是成功的!”我的話讓班級氣氛愈加活躍起來,學生們面帶興奮的笑容。
接著,我又讓同學們思考了這樣幾個問題:
1.平日里,你所看的書是通過什么渠道得到的?
生答:買的、借的。
2.有關書的信息,你是通過什么渠道了解到的?
生答:逛書店、聽人介紹、查詢圖書館書目。
3.相比之下,一些貧困地區(qū)的學生會遇到哪些困難?
生答:連上學都不容易,再加上信息閉塞,看課外書是一種奢望。
幾個問題過后,我開始進一步引導:“如果這些書對大家來說都如此珍貴、如此有價值,相信對生活在貧困地區(qū)的的同學們來說是雪中送炭。對我們而言,想看的書,可以去圖書館借,想要的書可以去書店買;然而貧困地區(qū)的同學們可以選擇的機會恐怕就很少了。相比之下,我們比他們條件更優(yōu)越,我們即將獻出的這一本本書,其價值就在于它將在更需要它的人手中發(fā)揮更大的價值。我相信接受捐書的同學一定會特別珍愛這些書,因為這些書中凝聚著我們豐臺二中全體師生的愛心。”說到此處,我注意到孩子們開始點頭沉思。
此外,我還注意到在同學們所捐的書中有不少是關于學科知識的補充練習,而班中一直有幾個學習不錯的學生缺乏相互協(xié)作的精神。于是我又進一步鼓勵大家要經(jīng)常交換學習資料、交流學習經(jīng)驗,給他們講“水漲船高”的道理,告訴他們如果全班同學都能坦誠相待、相互促進,每一個同學都會不斷地獲取有用的信息,而相互封閉的學習氛圍只會讓大家失去更多相互學習的機會。
“春風又綠江南岸”
一場換書風波就這樣結束了。
從上述案例看,教師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力求轉變其態(tài)度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全面了解情況,客觀公正地歸因?!皳Q書風波”的形成帶有隨機性,如果教師對學生的換書要求未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評價,而依據(jù)經(jīng)驗、習慣做出錯誤歸因(如認為學生是出于自私自利的心理來換書),恐怕很難達到積極的教育效果。
摸清學生的主觀需要與客觀事實的差距。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主觀需要,教師只有了解清楚,才能找到教育的切入點,使思想教育工作更具針對性、實效性。如:在上述案例中,學生的主觀需要是想要得到眼前的一本書,而客觀現(xiàn)實是老師不能允許學生這樣做。面對這種主客觀間的差距,老師一方面肯定了同學們換書的理由,另一方面又引導學生通過其他渠道來達到看書的目的,以滿足自身合理需要。
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需要進行教育。凡能滿足學生個體的實際需要或能幫助其滿足實際需要的,學生往往會持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反之,則表現(xiàn)出消極的一面。如果只泛泛地講理論原則(如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每人都應奉獻愛心、助人為樂等等),而不講個體合理的實際利益需要,這樣的教育必然重蹈“假、大、空”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