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教學中,文化史的地位往往排列在政治經濟史之后,由于教學時間、教師認知等因素的限制,有時只是對其內容進行一般性的介紹。而從近幾年高中會考、高考的命題看,元雜劇俑、京劇臉譜、《清明上河圖》等文化元素逐步體現(xiàn)。新課程中文化史的比重提升到了三分之一并單列為一個必修模塊,系統(tǒng)全面地反映了人類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領域的發(fā)展成就;選修課中同樣加重了文化史教學的分量,除《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以外,五個選修模塊都與文化史有關?;谖幕方虒W在學生文化修養(yǎng)的提升和健康人格的養(yǎng)成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們的文化史課堂教學已大為改觀,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效。
歷史必修三的教材設置為文化史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如何進行學習呢?我們可以讓學生整理文化成就表格,只是在鍛煉概括、提煉能力的同時,忽略了文化豐富的內涵、情感和審美情趣;我們也可以通過研究性學習,展示學生的多元智能,還原豐富多彩的文化表象,只是會占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無法達到素質與應試雙贏的效果。所以,文化史的課堂還需要教師的引導,帶領學生從文化中品讀歷史, “喚醒”他們去發(fā)掘教學內容所蘊涵的尊重生命、珍惜真情、弘揚個性、積極進取等人文價值。
1.讀出社會發(fā)展變化的信息
中國古代思想寶庫中首先介紹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通過“馬棚失火”、“苛政猛于虎”和“季氏越禮”的例子了解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和“禮”,體會孔子所主張的“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學生在此產生疑問:為什么孔子會積極地主張統(tǒng)治者體察民情,穩(wěn)定社會秩序,和諧人際關系?同時,又追求恢復西周時期的等級名分制度?這一疑問恰恰問出了當時的社會發(fā)展變化特點——政治上,春秋末期,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諸侯爭霸,舊有的社會秩序被破壞,出現(xiàn)政在大夫、陪臣執(zhí)國命,禮壞樂崩,子弒父、臣弒君、少凌長、庶廢嫡的現(xiàn)象;經濟上,鐵器農具出現(xiàn),牛耕技術運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度出現(xiàn),各國紛紛進行稅制改革??鬃右驎r而思,周游列國宣傳主張,但在大時代的動蕩和變革中,他個人的吶喊是微弱的,也因此得不到采納?!拔嵋庖詾橹T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韓非,皆憂世之亂而思以拯救之,故其學皆應時而生”。戰(zhàn)國以后即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思想活躍時期,孟子和荀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儒家思想。
到西漢盛世,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經其改造的新儒學在政治上占有統(tǒng)治地位,奠定了它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主流地位。為什么曾經受到冷落的儒學在此時備受矚目?通過政治經濟史的學習我們知道,漢武帝時期經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新儒學因此擔負起了鞏固統(tǒng)一、加強中央集權的任務,促進了漢代“大一統(tǒng)”的形成。
經歷魏晉南北朝的戰(zhàn)亂和分裂后,儒學融入了佛、道哲學的因素,其體系更加豐富,形成了以天理為核心的宋明理學。其影響遍及社會政治、文化和生活,不僅以“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tǒng)治,而且也以氣節(jié)、道德、勵志塑造了民族性格。
鴉片戰(zhàn)爭后,儒學無法抗衡“西化”思潮,人們抨擊它的弊端,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形成批判儒學文化浪潮。當時梁漱溟、馮友蘭等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儒學為體,以西方科學民主思想為用,探索發(fā)展中國文化新道路,現(xiàn)代新儒學應運而生。他們主張復興孔子人生態(tài)度,吸取西方科學民主精神,為中國文化發(fā)展奠基。
1994年,中共中央在《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高度評價傳統(tǒng)文化,決定在全民進行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2007年10月,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全面認識傳統(tǒng)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xiàn)代文明相協(xié)調,保持民族性,體現(xiàn)時代性,加強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教育。
隨社會經濟政治文明的發(fā)展變化,思想文明也在不斷完善發(fā)展的過程。幾千年發(fā)展中積淀下來的傳統(tǒng)文化精華,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準則;“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的和諧社會理想主張,時至今日并非過時。
2.讀出社會經濟進步的表現(xiàn)
從許多歷史遺物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年代的久遠、藝術的精美、做工的精湛,它們還敘述了很多歷史的事實。從《東漢畫像磚》中,我們看到了一人一牛,始知牛耕的出現(xiàn),成為生產力進步的標志之一。有關天文歷法的記述、《齊民要術》、《農書》等著作,展現(xiàn)了中國以農為本的經濟結構和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以宋代為例,四大發(fā)明中有三大發(fā)明出現(xiàn)或廣泛應用:平民畢■發(fā)明了活字印刷術;火藥廣泛應用于狩獵、采石和火器;指南針在宋代開始大量裝備遠洋船舶;書法藝術出現(xiàn)了藝術家皇帝宋徽宗和風格各異的“宋四家”;文人山水畫發(fā)展為獨立的畫種,營造出墨色恬淡、洗練空遠的意境;唐宋八大家中宋朝占了六家,還有唱念俱佳的豪放詞和婉約詞;形式多樣、通俗豐富的民間藝術皮影戲、雜技、說書、南戲,等等;當然還有最著名的風俗長卷《清明上河圖》。這是一個何等鮮活生動的時代!
有被異族所滅和偏bb3819ca39504e05757edfe09bb559eb46d95b5a7224d1e8d0d90d164b80d644安半壁江山的慘痛歷史,為什么宋代還創(chuàng)造出如此繁榮的文化成就?學生積極發(fā)表意見,侃侃而談。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見解進行了梳理,具體如下。
宋朝是中國社會市民階級正式產生的年代,國家經濟富足,又有自己獨立的價值追求,富庶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費意識強烈,極大地刺激了茶坊酒市、娛樂業(yè)等第三產業(yè)的興盛,“大街一兩處面食店及市西坊西食面店,通宵買賣、交曉不絕”,“其余橋道坊巷,亦有夜市撲賣果子糖等物,亦有賣卦人盤街叫賣,如頂盤擔架賣市食,至三更不絕。冬月雖大雨雪,亦有夜市盤賣?!彼纬某鞘胁幌裉瞥某鞘幸坏胶谝咕鸵黄诎盗?,宋城在黑夜里是燦爛的光明之城。因為宋朝不像唐朝一樣實行宵禁,也打破了坊市的界限。正如歐陽修的詞:“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彼纬擞凶约旱囊股?。
宋朝獲得龐大的財政收入并不靠加重對農民的剝削,而是國民經濟飛速發(fā)展、工商業(yè)極度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由于大量獨立的小自耕農不再是國家生存的根本,宋朝得以采取了與其他王朝迥然不同的土地政策——“不抑兼并”。南宋時期對南方的開發(fā),促成江南地區(qū)成為經濟文化中心。太湖地區(qū)稻米產量居全國之首,尤其以平江府(今蘇州)為代表,有“蘇湖熟,天下足”的美稱。造船技術水平是當時世界之冠。太宗時期,全國每年造船達到三千三百余艘。到了南宋,由于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貿易日益發(fā)達,造船業(yè)發(fā)展更快,指南針的應用自然廣泛。
3.讀出人文精神的內涵
新課程重視歷史知識中的人文背景、知識的社會價值,重視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些都將成為歷史教學中的血肉,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也就是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問題。
李時珍27年寫成《本草綱目》,全書約有200萬字,52卷,載藥1892種,新增藥物374種,載方10000多個,附圖1000多幅,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對其他有關的學科(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等)也做出貢獻。達爾文稱贊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這部藥物學不僅體現(xiàn)他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更是對生命的關愛。李白的“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其非凡氣魄體現(xiàn)了盛唐張揚個性、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熬缚祼u,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山河破碎激發(fā)了詩人救亡圖存的社會責任感。通過文化史的學習,學生走近歷史人物,融進歷史人物的情感世界,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和繼承前人的傳統(tǒng)美德,理解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形成正直高尚的思想品德,不斷豐富、完善自身的精神世界。
歷史信息的載體與流傳方式往往是多種多樣的,思想主張、文學藝術作品等不僅是個人內心世界的展示,也是展現(xiàn)時代文化特征的窗戶。它們是哲學,是藝術,同時也是歷史。我們在學習文化史的過程中,既要關注它們本身折射出的時代文化光澤,也要品讀歷史,感知一段滄桑沉浮的過去。■
□編輯 郭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