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黑色的日子,因為這一天烏云籠罩,天昏地濁,讓人觸目皆是撕扯不開的昏暗;這是一個紅色的日子,因為這一天血光噴射,直刺云天,撕開烏云,讓渾濁的世界透進一縷燦亮的陽光;這是一個值得中國人永遠紀念的日子,因為一百一十三年前的這一天,清末憲政變法的“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康廣仁、楊深秀、劉光第、楊銳、林旭,在北京城菜市口刑場被慈禧太后斬首示眾,血濺碧空,上演了一幕仁人志士為理想寧死不屈甘灑熱血的悲壯長歌,為中華民族的民主自由解放大業(yè),拉開了轟隆隆作響的偉大序幕!這個值得我們深深紀念的日子,是公元1 898年的9月28日,
113年前的9月28日,“戊戌六君子”慘遭慈禧殺害,他們是為社會進步而死啊!
實際上,“六君子”是康有為、梁啟超的替罪羊,是“戊戌變法”的受過者。何謂“戊戌變法”?“戊戌變法”是指公元1898年(農歷戊戌年),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皇帝所進行的資產階級政治改革,是中國清朝光緒年間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其主要內容包括: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fā)展農、工、商業(yè)等。這次運動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既得利益集團的反對,他們于此年九月發(fā)動政變,囚禁光緒皇帝,導致變法失敗。因這次變法前后歷時僅一百零三天,史學家也稱“戊戌變法”為“百日維新”。
“戊戌變法”失敗后,慈禧派人大肆搜捕變法諸人。主要倡導者康有為、梁啟超聞訊逃亡法國和日本,譚嗣同、康廣仁等六人卻拒絕出走,不幸被捕,慘遭殺害。“六君子”個個都是錚錚漢子,個個死得慷慨激昂,壯懷激烈,其情其容其聲,令人心蕩神馳唏噓不已。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別署東海褰冥氏,湖南瀏陽人。他是改良主義中的激進派,富有文學才華,詩文都有氣勢有詞采,詩鳳恢闊豪邁、剛健道勁,所謂“拔起千仞、高唱入云”(譚嗣同《報劉淞芙書》),帶有濃郁的浪漫主義特色。有《譚嗣同全集》留世。譚嗣同是“戊戌變法”的主要組織者和參與者。變法失敗后,他本有機會逃走,但他斷然拒絕,慷慨而曰:“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北徊逗筮€在獄中留下《絕命詩》一首:“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毙行棠翘欤T嗣同從容站在囚籠之中,大義凜然,毫無懼色,還鏗鏘質問監(jiān)斬官——當朝軍機大臣剛毅:我等變法何罪之有?剛毅支支吾吾,無言以對,急令左右將其帶走處斬。臨刑之際,譚嗣同大叫:“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陜哉!”言罷慷慨就義,血噴數尺之高,驚得儈子手和監(jiān)斬官剛毅呆楞不已!
楊深秀(1849-1898)山西聞喜人,字漪村或儀村,號蓄蓄子,光緒進士。精通中西數學。其才情浩氣不在譚嗣同之下。授刑部主事,累遷郎中,遷授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后與宋伯魯等在北京成立關學會,又列名保國會。為官清正廉潔,剛直不阿,躬身勤政,實績多多。遺著有《雪虛聲堂詩鈔》、《楊漪郵侍御奏稿》、《聞喜縣新志》等。政治上反對守舊,支持變法。戊戌變法失敗后,康、梁逃亡國外,譚嗣同等人被捕,楊深秀不避艱危,打算前往南苑,說服董福祥軍反正,“動以忠義,俾救主上,反正。則新政大行?!边€斗膽援引古義,奉請慈禧撤簾歸政,終于觸怒慈禧,遭逮捕殺害,最終壯志未酬。像楊深秀這樣的有才情能力的人,連監(jiān)斬官——慈禧的爪牙剛毅都十分敬重敬佩,臨行時給楊深秀喝“斷魂酒”,剛毅親自將海碗倒?jié)M躬身敬上,臉上還帶著一臉的媚笑,眼中的神情晦澀難明似笑似哭,分明帶著一種請求原諒的意思——我也是各為其主不得已而為之啊!當然,楊深秀表現得比剛毅更為出色,他面帶微笑,視死如歸,接過海碗,一飲而盡,然后摔碎海碗,仰天一聲長嘯,無畏慷慨而死!
康廣仁(1867-1898)名有溥,字廣仁,號幼博。廣東南海人。康有為胞弟。自少鄙棄八股科考,認為國家弱亡皆由八股錮塞人才所致。曾納貲為小吏,深感官場黑暗,掛冠而歸。從美國人嘉約翰學西醫(yī),計劃在上海創(chuàng)設醫(yī)學堂,未成。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2月和徐勤等在澳門創(chuàng)辦《知新報》,宣傳維新變法。后到上海倡設女學堂。和梁啟超、譚嗣同等發(fā)起成立戒纏足會。創(chuàng)設大同譯書局,刊刻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著作。1898年春挾金赴京,協(xié)助康有為開展維新運動。主張廢八股,開民智。與御史宋伯魯謀議上書,請變生童歲科試,向用四書文者,一律改試策論,得旨允行。由于看到頑固守舊勢力強大,變法難以進行,屢勸康有為離京南歸,收徒講學,培養(yǎng)維新人才,待機變法。變法失敗后康、梁逃亡,康廣仁卻堅執(zhí)不走,遂被慈禧逮捕入獄。自獄中被帶出臨行時大聲疾呼:“若死而中國能強,死亦何妨!”遂于北京菜市口慷慨赴死,從容就義!
林旭(1875~1898年),是“六君子”中年紀最小的一位,字暾谷,號晚翠,侯官縣(今福州)人。父母早亡,由叔父接濟。自小穎悟,勤學淵博,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以第一名中舉。翌年,逢中日甲午戰(zhàn)敗,反對割讓遼東和臺灣,參與康有為“公車上書”,請拒和約。不久,捐得內閣中書。當時強學會被查禁,康有為欲立“保國會”,林旭為“倡始董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正月,于北京福建會館成立“閩學會”。兩個月后“保國會”成立。同年四月,光緒帝接受維新派方案,下“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維新。授林旭四品卿銜,與譚嗣同、楊銳、劉光第等同任軍機處章京,參預新政事宜。八月初七,慈禧幽禁光緒于瀛臺,下令搜捕維新志士。八月初九,林旭等“軍機四卿”被捕入獄。林旭在獄中題有絕命詩:“青袍飲汪知何報?慷慨難酬國是恩;我為君歌千里操,本初見者莫輕言!”表白變法事敗,已無力回之天,即使慷慨就義,亦難報光緒皇帝知遇之恩。臨刑前,他仰天長吼:“君子死,正義盡!”然后大笑,響若洪鐘,聲震天宇,慷慨而死!死時時年僅25歲。遺作有《晚翠軒詩》等。
據說,林旭被害后,噩耗傳至福州,其妻沈鵲應極度悲傷,遂填詞《浪淘沙》予以悼念,詞日:“報國志難酬,碧血誰收?篋中遺稿自千秋。腸斷招魂魂不到,云暗江都。繡佛舊妝樓,我已君休,萬千悔恨更何尤!拚得眼中無盡淚,共水長流。”并寫下了一副挽聯:“伊何人,我何人,只憑六札傳成,惹得今朝煩惱;生不見,死不見,但愿三生有幸,再結來世姻緣!”詩、聯均收在《崦樓遺稿》中。清史稿稱沈“聞變,仰藥不死,以毀卒”,服毒被救,兩年后終因哀毀過度而死,死時與林旭同庚,亦25歲!
楊銳(1857-1898)字叔嶠,又字鈍叔。四川綿竹人。舉人出身。1889年(光緒十五年)授內閣中書,后晉為侍讀。曾入張之洞幕府,在北京任職期間經常寫信向張之洞密報朝中動態(tài)。中日甲午戰(zhàn)爭時,主張集精兵猛將大舉北援,保衛(wèi)津沽。1895年參與發(fā)起強學會。強學會被封禁后,又聯合會中志士抗爭。清廷在強學會舊址基礎上設立官書局,命其參與選書事宜。1898年春在京創(chuàng)立蜀學會,并辦蜀學堂,以張之洞的《勸學篇》為指南,兼習中學和西學。4月列名保國會,而每于集會時常當眾假寐。在百日維新中受到光緒帝召見,賞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與新政。與康有為相交,但變法主張多有不合,攻擊康“多謬妄”,聲稱要對新法“稍加裁抑”。戊戌政變時被捕,張之洞營救不及,被害,年僅41歲。遺著編為《楊叔嶠文集》和《楊叔嶠詩集》。據記載楊銳和“六君子”其他幾位死得一模一樣,皆正氣浩然,慷慨激昂,被斬后頭顱落地時還兩目圓瞪,呈憤然怒罵狀,鮮血從脖頸中噴出,“血吼丈余”。后人評日“冤憤之氣,千秋尚凜然矣”!
劉光第(1859-1898)字裴村,四川富順人。1883年(光緒九年)中進士,授刑部主事。為官清廉,不媚權貴。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上書建議變法求強,刑部堂官閱后震恐,不敢代遞。1898年春列名保國會。百日維新中,受到光緒帝召見,賞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與新政。曾與譚嗣同一起批駁守舊派曾廉請殺康有為的奏疏,但又經常依違于維新與守舊之間,處理政事盡量“無新舊畛域”,使“維新守舊,成得其宜”(劉光第:《與厚弟書》,《衷圣齋文集》)。戊戌政變時被捕,遇害。年僅39歲。遺著有《衷圣齋文集》、《介文堂詩集》。據傳劉光第遇難時,劊子手手起刀落,血流如涌,頭顱飛落一旁,無首之軀竟然巍然不動,久久屹立不倒,嚇得整個菜市口鴉雀無聲,圍觀者無不焚香禱告,祈求神靈保佑,免災免難!
如上“六君子”之死,真可謂死得壯懷激烈,死得英勇悲壯矣!
魯迅先生說:“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br/> 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他們用自己的慷慨之死,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大無畏的人生絕唱!他們用自己的鮮血與生命,在中國黑暗厚重的封建社會歷史上,深深刻下了知識分子仁人志士為民族自立、國家強盞探索不止、奮斗不息的不朽精神和浩然正氣!
“戊戌六君子”雖然慘遭殺害,但他們用“舍生求義的慷慨之死”,激蕩起一股四處潮動的社會涌流。這股涌流四處蕩動,八方呼應,此起彼伏,徹底動搖了清王朝統(tǒng)治的“根基”,為此后一波又一波的民主革命浪潮的接連驟起,起到了寶貴的不可或缺的“導引”作用!
“公元1989年”是一個偉大的年份!
“9月28日”是烈士用鮮血書寫的日子!
她們用直沖云天的光芒,為中國人民的自由解放,指引出一條光明的坦途……
7年之后的1905年,孫中山建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
13年后的1911年,同盟會在武昌發(fā)動辛亥革命,徹底推翻腐朽清王朝封建統(tǒng)治;
14年后的1912年,國民黨成立,并發(fā)動旨在推翻袁世凱“獨裁統(tǒng)治”的“二次革命”;15年后的1915年,孫中山領導改組國民黨,在日本東京成立中華革命黨;
21年后的1919年,著名的反帝反封建的青年學生愛國運動——五四運動爆發(fā);
同年的10月10日,孫中山改組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正式成立;
25年后的1921年,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
51年后的194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終于推翻了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起一個旭日東升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創(chuàng)出中華民族自由解放的新紀元。
……
今年是2011年,距離“戊戌六君子”血灑刑場的1989年,已經整整113年了。
在“9月28日”這個“六君子”慷慨就義的日子里,我們深深懷念康有為、梁啟超和“英勇舍身求叉”的“戊戌六君子”,深深懷念為了中華民族自由解放堅執(zhí)奮斗的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秋瑾等辛亥革命的發(fā)起人和廣州雨花臺七十二烈士;深深懷念李大釗、陳獨秀、瞿秋白、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和無數為了民族解放而獻出生命的英烈們……對于我們繼承先賢遺志,開創(chuàng)更加民主自由美好的未來,具有十分重大的深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