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享受審美樂趣。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
一、多感官參與,珍視閱讀活動的體驗性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教師應努力提供多種感官參與的實踐情境與體驗機會,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
如教學《威尼斯的小艇》一課,學生不熟悉外國風光,對于課文的文字光是囫圇吞棗,教師泛講泛讀,既激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語言文字訓練也落不到實處。教學時,我先播放課文電視錄像,讓學生說說觀賞錄像的印象和體會。學生印象最深刻的是小艇的奇特別致,他們覺得小城建筑物高大獨特,橋梁形狀各異,河流縱橫交叉,人們訪親走友、出門遠行,小艇是必不可少之物。錄像直觀形象,引發(fā)學生興趣,為隨后的學習創(chuàng)設了良好氛圍。
在引導學生自讀課文,理清課文思路后,可讓學生談談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在此基礎上教課文第2、3自然段。為了讓學生理解“有說不完的情趣”,我再次播放錄像,范讀課文,讓學生想象自己坐在小艇里的感受,并組織交流,學生暢所欲言。學生進入了課文中的情境,模擬角色,備感情趣。
教學第4自然段,學生默讀找出描寫船夫駕駛技術的詞語“操作自如”后,可讓學生以手代艇做動作演示。向學生交代你就是船夫,手就是艇,桌面就是河,文具盒、書本等就是河中的其他船只。學生集體演示,跟著教師合作讀課文。
師:不管怎么擁擠,他總能——
生:左拐右拐地擠過去。(手做“左拐右拐”的動作)
師:遇到極窄的地方,他總能——
生:平穩(wěn)地穿過,而且速度非??欤€能急轉彎。(手做“穿過”、“快”、“急轉彎”的動作)
學習文末一段,學生理解了小艇著實是人們的主要交通工具后,啟發(fā)學生想象,除了課文中寫一些人物需要用小艇作交通工具外,還有哪些人也要用小艇作交通工具。學生講了市長去市政府辦公,爸爸媽媽去單位上班,郵遞員去各地送信,學生去學校上學等都離不開小艇,可見學生真正理解了課文的內容。
二、多方法朗讀,珍視閱讀活動的語感性
小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教師應重視語文朗讀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的獨特體驗的語感性。朗讀是最經常用的訓練,一是時間要充裕,讓學生有充分的練習機會;二是要求嚴格,做到讀時不丟字、不添字,不讀錯字音,不讀破句子;三是參與讀的學生的面要廣,每個學生都要參與讀,克服形式主義。此外,突出重點段落,在有感情讀的基礎上背誦,讓學生在課堂上背誦,十分必要。
如《可愛的草塘》中文筆最優(yōu)美的要數(shù)第5自然段和第17自然段,在初讀課文初知大意的基礎上,應抓住這兩個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讀,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提高閱讀能力。讀第5自然段時,學生邊讀邊畫出重點詞語,并體會其作用。最能突出草塘大和美的詞語有“綠得發(fā)光”、“綠得鮮亮”、“歡笑著”、“翻滾著”、“趕著”、“鮮綠色”、“墨綠色”等,加強范讀,啟發(fā)學生一邊聽,一邊閉著眼睛想象,自然而然地就能讀出感情。
讓學生在讀第17自然段時思考兩個問題:(1)這條小河有什么特點?(清)(2)哪些詞語最能突出河水的清?(清澈、清凌凌、更綠、更藍、更白)教師重點指導學生理解“清凌凌”是說河水“清澈透明,可以看見河底”的意思后,采用指名讀、范讀、各自練讀、再指名讀,把河水清的感覺讀出來。
我指導學生背誦的方法是:一是弄清第17自然段的層次,先寫看不見小河,再寫看見了小河,最后寫小河的清。二是抓住“清澈”、“奇跡”、“清凌凌”、“更綠”、“更藍”、“更白”等重點詞語。三是一邊背誦一邊想象“蘆葦、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顯得更綠”的畫面。舉行全班小組背誦比賽,投其所好,因勢利導,不用幾分鐘學生就可以熟練背誦了。
三、多元化學法,珍視閱讀活動的探究性
閱讀活動要重視教給學生多元化的學法,提倡個性化的探究性學習。學詞,要教給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學句,教給學生抓住關鍵詞,體會句子意思的方法。學生一旦學會了方法,就能掌握探究學習的本領。
如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寫“讀《水滸傳》這件事”中“囫圇吞棗”、“張冠李戴”這兩個詞語,先問“囫圇吞棗”是什么意思,并要求找出“我”讀書“囫圇吞棗”的語句,引導學生知道其本義是“吃棗不嚼,整個兒吞肚子里”,并知道比喻義是“讀書不加分析,不求理解”。學生很快就找到文中句子“只注意緊張動人的情節(jié),那些好漢的個性,那些復雜的內容,全搞不清楚”,說明了“囫圇吞棗”的意思。再問“張冠李戴”是什么意思?學生回答“把姓張的帽子戴到姓李的頭上”,“比喻弄錯了對象”?!拔闹心木湓捳f明了‘張冠李戴’?”學生齊答:“有時候還把這個人做的事安在那個人身上。”此外,學生還用了幾種不同的方法表述了文章意思,訓練點安排巧妙,訓練也較為到位。
教師的責任不是拿所得的結果教學生,最重要的是拿怎樣得到結果的方法教學生。教給學生探究性學習方法比教給知識來得更重要。
?。ㄘ熅庩悇ζ剑?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