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知識建構的過程,最有效的學習是學生主宰學習過程的學習。語文學習也只有走進學生的生活,觸動學生的心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誘發(fā)其學習的內驅力,才能砥礪學生思維,培養(yǎng)其學習習慣,提升其語文素養(yǎng)。
一、放手讓學生自定讀的目標
傳統的教學,教與學的目標全部由教師“包辦”,教師站在自己的角度,制定教和學的目標,學生完全是被教師牽著鼻子走,這樣的閱讀還有什么樂趣可言?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的“與學生商量、商量、再商量”的觀點給我們的啟示是:教師要善于放手,只有將目標的制定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享受學習的全過程,學生才會自得其樂,學有成效。讓學生商定教學目標,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
1.生字新詞的學習目標。
2.理解詞句的目標。
3.領悟作者寫作方法的目標。
4.感受作者情感的目標。
5.朗讀、背誦的目標。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或許能夠明顯感覺到學生確立目標的稚嫩。是的,它不完備、膚淺,甚至離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十萬八千里。但是,這樣的學習目標出自學生的思考,它與學生的知識狀況、情感需要十分貼近,它更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為教師“以學定教”實施有效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放手讓學生讀中質疑
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眴柲芙饣螅瑔柲苤?,任何科學的發(fā)現無不都是從問題開始的。課堂應是觀點的碰撞場,更應是新生思想的孵化場。教學中,教師要敢于放手,創(chuàng)設讓學生自主閱讀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讀中發(fā)現問題,產生疑問,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例如,我在教學《鳥的天堂》一文時,出示課題,學生默讀課文后,將提問的權利交給學生,學生紛紛提出:鳥的天堂在哪里?那兒的景色怎么樣?鳥的天堂里什么讓巴金先生留戀?
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應做科學的應對,淺顯的問題可放手讓學生討論深化解決;將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板書在黑板上,作為教學的突破口。
教學完這節(jié)課后,我再讓學生交流學習體會和感悟,提出不解之處。
生:“……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木。”老師,這兒的標點,巴金先生用錯了!
“用錯了!”我和大家都直盯著這位學生。
師:為你敢于向教材挑戰(zhàn)鼓掌??墒?,你對自己剛才的觀點有自己的見解嗎?
生:有。這段話作者贊美了榕樹的茂盛,有生機,心中無限喜愛,這兒該用上感嘆號而不是句號……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或發(fā)表意見,或由此及彼,尋找教材中的又一個“錯”處!
課堂上以問題為導向,以言語訓練交流為徑,營造一個“提出問題——引導探究——解決問題”的磁場,學生在“質疑——釋疑”的過程中,點燃思維的火花。將提問的權利放手給學生,呼喚課堂原生態(tài)思維的碰撞,讓他們在質疑問難中暴露學習的困惑,挑起認知上的沖突。這樣的課堂,學生思考、探究的積極性無疑會更加高漲。
三、放手與引導有機結合
文題有題眼之稱,亦可稱之為文章的“窗戶”,透過這扇“窗戶”,可以看清“屋里的擺設”??梢?,審題很重要。每教學一篇課文,我總要引導學生分析課題,這樣便于抓住文題的重點詞,以便對文章的內容有所把握,有所聯想,也便于抓住文章的重點內容進行教學。
如教學《埃及的金字塔》,板書課題后,讓學生審題。
生1:金字塔像漢字“金”字。
生2:金字塔在埃及,它是埃及的象征,就像中國的萬里長城。
師:由金字塔聯想到中國的萬里長城,聯想得好,時刻想著自己的祖國。
生3:埃及有一條河,叫尼羅河。金字塔就坐落在它的附近。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我是從姐姐的高中課本里看到的。
師:你的知識面挺寬的。
生4:文題告訴我們這篇文章是介紹金字塔的,是說明文。
師:如果你來介紹金字塔,你準備怎么介紹呢?
生5:我會向游客介紹金字塔的來歷,用什么材料、方法建造的。
師:你很會審題,有資格成為金字塔的導游了。每篇文章都有一個主要內容,你準備重點介紹什么呢?
生6:我認為剛才的幾位同學都說得很好,只有把這些內容介紹清楚了,讀者才會對金字塔了解更清楚。這篇文章應該重點介紹金字塔的建造過程。
師:從剛才的發(fā)言中,我發(fā)現同學們很會審題,我非常高興,因為審題是提高閱讀和作文能力的基本素養(yǎng)。我還要告訴大家,要展開我們的想象力,圍繞課題,盡情想象。
通過這樣的審題,學生能較好地掌握課文的梗概和重點,為深入理解全文找到一個思考的中心。接下來就可以進行重點段的教學。
這種方法我稱之為“審題閱讀教學法”。其優(yōu)點是:1.學生易于掌握、運用;2.能充分抓住每節(jié)課的最佳時間教學重點內容;3.主次分明,脈絡清晰,便于歸納總結。從刺激物常新的教育心理學的要求看,此法避免了按部就班的常式,給學生以新的刺激,有利于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和保持。實踐證明,它不僅僅是一種教法,更是一種樂于被學生接受的學法。
總之,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突出學生為主體的地位,讓閱讀走進學生的生活,觸動學生的心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從而扎扎實實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責編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