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活動。那么,如何進行小學語文實踐活動的教學呢?
一、讓課堂成為語文實踐活動的平臺
實踐運用是兒童語言能力發(fā)展的關鍵。語文課應成為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語言學習和實踐活動的平臺。語文教師要深入解讀教材中一篇篇精美的課文,創(chuàng)設語言交際的生活化情境,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學習語言、發(fā)展語言。如①演一演,即運用自己的語言技巧,輔之以表情、動作,創(chuàng)造性地表現(xiàn)課文的形式美、音韻美、形象美和意蘊美。這樣,課文的“符號語言”才會成為學生“感于內(nèi)而發(fā)于外”的現(xiàn)實語言,課文中的人、事、物、景,才會由于學生賦予了情感而得以“復活”。如學習了《三顧茅廬》后,我讓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個小故事進行角色表演,小演員演得十分逼真,不僅加上了許多恰當?shù)膭幼?,還設計了不少生動的“對話”。有效地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nèi)涵的理解,促進了語言的內(nèi)化。②辯一辯,《愛因斯坦和小女孩》第二課時教學時,我組織學生對“愛因斯坦是不是個偉大的人”進行辯論。這種學習方式,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樂在其中。辯論過程中,學生有的注意聯(lián)系上下文,抓住重點詞句作為自己發(fā)言依據(jù);有的運用反問、設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提高了表達的效果;有的還聯(lián)系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生活經(jīng)驗,增強了說服力。這樣的活動,既是深化領悟課文的過程,更是形成語言運用能力的過程,對學生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二、讓語文實踐活動走進學生的生活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指出:“生活即教育”、“過什么樣的生活受什么樣的教育”。要想真正學好語文,就必須構建課內(nèi)外聯(lián)系、校內(nèi)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語文實踐活動走進學生的生活,使學生在廣闊的生活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提高語文能力。具體可以開展以下幾類活動:
1.閱讀實踐類。讓學生走進閱覽室,去涉獵對他們的學習、生活、成長有益的圖書,以開闊視野,積累知識,為寫作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礎。每天可布置課外閱讀作業(y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還要開展讀書心得交流活動,使大多數(shù)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得到提高。交流的內(nèi)容可以是讀后獲得的感受等,也可以是學到的寫作方法,還可以是摘抄積累的好詞佳句等。交流的形式最好先采用口頭交流,隨著活動時間的推移和年級的升高再慢慢過渡為書面交流。
2.口語交際類。
?。?)一句話新聞。讓學生根據(jù)生活中的所見所聞、電視新聞等內(nèi)容,濃縮成一句簡練而又能夠表達完整意思的話,在上課前向全班同學介紹,逐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2)故事會。在學生自由或有組織地閱讀、收看、收聽他們喜愛的故事的基礎上,先鼓勵學生把故事講給親人、同學、好朋友聽,再安排有這方面特長的學生在一周一次的班級故事會上講述。
?。?)朗讀比賽。讓學生根據(jù)自己朗讀的水平與特點,選取不同體裁的朗讀內(nèi)容,如性格沉穩(wěn)的男生可選古詩詞,富有激情的女生可選抒情散文,然后先給一定的時間去自我練習,教師予以適當指導,最后再參加班級組織的比賽。可適當與課堂教學相配合,把課堂教學當成課外比賽活動的“練兵”,把課外活動視為課堂教學效果的“檢閱”。
3.書面表達類。把學生的寫作與多彩的生活結合起來,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大環(huán)境中增強寫作實踐性、趣味性??梢蚤_展寫廣播稿活動。廣播稿的內(nèi)容可以是身邊的好人好事、讀書文摘,也可以是自己滿意的習作。形式不拘一格,消息、啟事、表揚稿等都可以,爭取人人參與,達到以量促質,最終提高書面表達水平的目的。
4.游戲表演類。將語文知識融入生動有趣味的表演、游戲競賽中,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語文。開式包括:①編輯課本??;②語文游藝宮(成語接龍、一字開花、繞口令)等。
5.社會實踐類。讓學生走向社會,在社會大課堂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閱歷、增長才干。如開展“啄木鳥”活動,讓學生上街找錯別字。還可設計參觀游覽、訪問名人、社會調查、寫貼春聯(lián)等活動。
實踐證明,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不是靠給學生灌輸系統(tǒng)的語文知識,而是要靠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語文能力。
?。ㄘ熅幭奶欤?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