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都有一顆摯愛之心:愛父母、愛孩子、愛學生、愛朋友,這一切讓我們生活在溫暖的家庭與和諧的社會之中。還有一種人,他們把個人的愛撒播到每一個人的心中,用他們高尚的愛,溫暖著人們的心,讓人們感受到人間的真愛與真情,讓我們生活的世界變得更美好。他們的愛,博大而深沉,讓我們崇敬,讓我們景仰。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島發(fā)生9.0級大地震,造成了福島核電站的嚴重泄漏事故,工作人員大部分撤離,只剩下最后的50位“死士”。他們大部分都在50歲以上,一位59歲的老員工表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更多人的安全。這位員工還有半年就退休,本可以拿上高額退休金,養(yǎng)老歸田,但是他表示“是使命感讓自己作出了這個決定”。他們用自己的身體,筑起保護福島核電站的最后一道屏障。一位負責和這50名工人聯(lián)絡的日本官員告訴美國記者:“我的一位朋友就在他們其中,他們告訴我,這是他們的職責所在,他們不怕死。”
由于電源受到破壞,核電站內(nèi)部已經(jīng)漆黑一片。他們?nèi)孕柙诤穗娬緝?nèi)繼續(xù)工作,不斷為反應堆注入海水冷卻。在黑暗中,他們頭戴呼吸器或者身背氧氣筒,拿著手電筒穿過迷宮一般的設備,耳畔不斷響起氫氣與空氣接觸后爆炸的聲音。雖然他們都穿著白色的連體衣,戴著緊身頭罩,但這些僅能提供微不足道的輻射防護。據(jù)有關專家稱,未來兩周之內(nèi),他們中的七成人或將死去。
應用點撥:人類社會進程中的天災、人禍,數(shù)不勝數(shù),而使之朝著和平、繁榮的方向行進,挽民族于既倒的,都是那些熱愛生命、勇于奉獻的人,他們用大寫的愛扶正人類發(fā)展的方向。他們的名字或許會泯然眾人,或許將永不會被人提起和稱頌,但歷史會記住他們,他們是人類得以存在和進步的基石。他們存在于所有民族、國度之中。他們的名字統(tǒng)稱為“愛”。
適用話題:獻身 生命的價值 平庸與偉大 舍棄 人類發(fā)展的方向
素材2“板凳媽媽”許月華
2011年1月8日,“責任中國”人民網(wǎng)2010年度評選揭曉儀式舉行,2010年度“十大責任公民”產(chǎn)生,湖南省湘潭市社會福利院義工許月華榮獲“責任公民”的稱號。
許月華沒有腿,只能依靠兩個小板凳艱難行走;她是一名孤兒,又是130多名孤兒的“媽媽”……在福利院,身高不足一米、靠兩個小板凳“走路”的許月華,37年來用自己感恩、堅強、2甘于奉獻的心,給予福利院的孩子們完整的母愛。
福利院離醫(yī)院較遠,孩子就醫(yī)十分不便,許月華四處學習病癥療法。許月華的抽屜里,塞滿了白菊花、金銀花等中草藥,止瀉的、退燒的、止痛的,應有盡有。通過日常積累,許月華漸漸成了福利院的治病“專家”。
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許月華把自己的“家”都搬進了幼兒園。每次,孩子生病住院了,許月華顯得比孩子更痛苦;孩子治愈康復了,許月華會比誰都高興。醫(yī)護人員打趣地說:“月華臉上掛著一張孩子病情變化的晴雨表,看到她的臉就知道孩子的病情怎么樣了?!?br/> 長年累月,許月華小板凳用壞了四十多個。這些板凳在大地上敲響了愛的音符,在小小福利院傳響了37年。37年間,經(jīng)“板凳媽媽”照顧過的小孩多達130多個,其中不少孩子被領養(yǎng)、考上大學或結婚生子。這些走出福利院的孩子,在填寫的履歷表“母親”一欄時,寫的是同一個名字——許月華。
應用點撥:許月華的事跡溫暖著很多人的心,她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大愛無疆的精神,在人們的心中樹立起了一座高高的豐碑。作出點小犧牲,幫助別人一時不是很難,但是像許月華一樣用殘疾的身體,堅持幾十年關照需要關愛的人,這是一種超越極限的愛,這是一種感天動地的愛。許月華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大愛無疆,許月華就是注腳。
適用話題:愛心 身殘志堅 執(zhí)著 樂觀
素材3宋強:用實際行動演繹了一曲“愛的奉獻”
宋強,39歲,江蘇鎮(zhèn)江人。1999年4月他第一次參加了社會義務獻血,從那時起他開始下定決心堅持每年獻血。2009年7、8月份,鎮(zhèn)江市血源告急,在生產(chǎn)線上的他得知情況后,請假去獻血了一個治療量。從2005年至2010年期間,堅持每月都去獻一次血。一袋鮮血,一個生命,宋強始終堅持每年的義務獻血,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奉獻愛心,助人為樂”的健康精神。宋強這種無私奉獻、助人為樂的精神讓人肅然起敬。我們的社會正是有許許多多像獻血志愿者一樣的熱血青年,才顯示出勃勃的生機,正如歌中所唱:“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應用點撥:一月獻一次血,宋強用綿綿不絕的奉獻與愛救助了很多的人,為社會盡了一份責任,為他人獻了一份愛心。當我們無力擔當高尚偉大的責任時,就讓我們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用實際的行動擔當一份愛的責任,讓這世界因此而格外地精彩亮麗。
適用話題:無私奉獻 高尚的人格 善良與崇高 摒棄功利思想,多做善事
素材4張平宜:麻風村孩子的“臺灣媽媽”
張平宜曾是臺灣《中國時報》的資深記者。十幾年前,張平宜因為采訪來到四川涼山的麻風病康復村——大營盤村。在這里,張平宜看到,村子里唯一的小學,教室破敗,沒有一扇完整的窗戶,學校里的70多名學生,大部分只能站著聽課。隨后,她辭去了上百萬年薪的工作,四處籌錢,希望能夠資助麻風病人的子女接受教育。張平宜四處奔波,將籌到的捐款全部用于校舍的重建,她不僅親自監(jiān)督校舍的質量,還跑到輟學孩子的家里勸說孩子繼續(xù)讀書。而為了解決學校的飲水問題,張平宜還籌款為當?shù)亟俗选H缃?,因為大營盤小學而改變自己命運的孩子越來越多,甚至鄰近的孩子都會到這里求學。這座曾經(jīng)“快要撐不下去的小學”,已經(jīng)有了100多名畢業(yè)生、13名公辦教師,他們有著整潔的教室和食堂,甚至還有了村里的第一座公廁。張平宜說,在這片大山里,她似乎背負著某種使命,作為一個母親,看到麻風村的孩子們,她無法掉頭離去。為了讓這些與世隔絕已久的孩子能盡快地融入現(xiàn)代社會,她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苦努力。
應用點撥:大愛無聲,張平宜用默默堅持十幾年的愛心,闡述著她的高尚與偉大。她用行動告訴我們:愛心在每一個人的心里,愛跟金錢無關,愛跟地位無關,愛與心有關,有心就有愛。
適用話題:執(zhí)著 弱勢群體 溫暖 愛心 善良 愛與金錢 愛與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