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世紀以來科學思潮的影響,以及心理學特別是行為科學的發(fā)展,人們意識到教學也是科學。即教學不僅有科學的基礎,而且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于是,人們開始關注教學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以及如何用觀察、實驗等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教學問題。有效教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有效是有效率、有效益,教學有效率就是指教學的目標要與特定的社會和個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高。因此,可以將有效教學定義為:在遵循教學活動客觀規(guī)律、利用有限的教育資源的基礎之上,教學能夠促進師生的良好發(fā)展、協(xié)調發(fā)展并推動社會的進步,開展有效教學有如下幾個條件。
一、教師自主權的適當擴大
由于對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地位的不同界說形成了主體絕對化的教師中心說和學生中心說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教師自主權的適當擴大并不是支持教師中心說,只是要選擇一個合適的角度去論述教師應發(fā)揮在課堂教學中的真正主導作用而已,而他們的作用體現(xiàn)在兩點: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和課程的設計。
所謂教學組織,是指組織學生在教師指導之下掌握教材的外部組織框架,包含班級授課組織和教學中班級組織構造的問題。無論在我國還是在國外,作為教學組織基礎的班級授課組織都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贊同,而且取得了可觀的效果。特別是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班級授課組織更是顯示了它的效率、效益和優(yōu)越性。我們將討論的重點放在教學中班級組織構造的問題上。教學是師生間的互動活動,在運用班級作為教學基本組織的課堂上,一個教師面對的是若干的學生,教師以怎樣的形式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并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這完全是教師和學生的權利,他們可以共同探討以什么形式會更加有效。當然,每種教學組織形式都有各自的優(yōu)缺點,在很大程度上它們之間也是互補的。在選擇教學組織形式時,必須考慮到諸如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教師的教學修養(yǎng)、教學技巧等各種影響因素,根據(jù)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組織形式,或者將它們混合使用,這樣才能作出恰當而合適的判斷。在教學組織的選擇方面,教師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過程是教師應當擁有的權力,外界(包括學校)無權也不應該去進行干涉。
課程設計是教師自主權體現(xiàn)的另一個方面,課程并不僅僅是指我們在教學計劃中安排的教學內容,而是指“在學校的指導下學生獲得的全部經驗,或從學校文化中的全部習得”。當然課程是一個發(fā)展中的概念,它本身也處在發(fā)展變化之中,無永恒之課程,它總是隨社會和人的發(fā)展與變化而變革,去適應社會與人的發(fā)展。課程設計是指根據(jù)某種指導思想或理論依據(jù)和對教育目的、教育功能以及學校教育目標的分析結果,對學校的課程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選擇與安排的過程。我們知道,當代課程設計走向了綜合化范式,純粹單一的課程設計已不復存在,學科、社會和學生已經成為課程設計必須考慮的因素。就這三個基本因素來說,它們對課程設計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反之,合理的課程設計必須符合這三者的要求,符合它們的發(fā)展規(guī)律,特別是符合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因為學生既是課程的設計’者,又是課程的接受者,如果不調動他們的主體參與意識,參與課程的設計和學習,那么教學是很難持續(xù)下去的。教師在課程設計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特別是對課堂上的文本課程的設計。教什么,這是每一個教師都應慎重考慮的問題,因為這一問題直接關系到選擇什么樣的課程給學生進行傳授和指導。如前所述,學生、社會和學科是三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他們的需要,社會所需什么樣的人才等均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必須將設計的權利交給教師和學生,讓教師在和學生充分溝通、考察社會的基礎上,提出適當?shù)倪x擇和行動方案。
這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學生和學生不同,課程和課程不同,因此,每學期每門課都必須周而復始地進行下去,只有這樣,有效教學的實施在課程領域才有了基礎和保障。教師自主權的適當擴大并不只是這兩個方面,而是這兩個方面對有效教學的影響更加深刻。學校不應當以各種理由去限制教師進而對教學作出控制,應當退出其不應當涉及的領域,出色地做好自己的工作,為有效教學進行服務,將權利適當下放給教師,使教師有權力且有可能為教學的有效而進行工作。
二、客觀公正的教學評價
評價就是價值判斷,教學評價就是對教學進行價值判斷。教學評價是“在收集必要信息的基礎上依據(jù)一定標準對教學系統(tǒng)(整體或局部)進行價值判斷的活動”。有效的教學評價是對教師教的評價和對學生學的評價的統(tǒng)一,是綜合內外各種因素而不是僅僅對課堂教學標準進行評價的統(tǒng)一,是綜合考查學生知識的生成、能力的發(fā)展等。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只強調了評價的選拔功能,把評價當成對學生劃分等級的手段?!翱己嘶蚱渌u價程序用來對每個學生在教育系統(tǒng)中的價值與前途作出決定,尤其是一些關鍵的,而且常常不可以逆轉的決定。這些決定與劃分等級常常影響到一個學生的全部生涯?!爆F(xiàn)在,人們越來越重視評價在改進教學、提高教學效果上的功能。我們必須認識到,評價是一個體系,必須處理好各個環(huán)節(jié),注重評價方式的靈活性。
首先要考慮的是評價對象,即評價誰的問題。我們容易想到的是學生,人們直接關心的也是學生,因而教學評價首先關心學生的學習效果是必然的。但追其根源,我們又會想到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其實就是對教師的間接評價——教師教得如何,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如何等問題。評價必然會產生一個結果,不管它是好是壞,而且這個結果對于處在教學活動中的教師和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它的客觀與否、公正與否直接影響到教學的順利進行。評價也為教師下一步的教學活動提供了信息,評價的回饋是教師明白了不足和應該努力的方向,使教學更加完善。對學生而言,評價為學生作了一個小結,也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提供了更明確的指導??陀^、公hr44UU53BP//5nJNhPVEu4ZWuSUKul3yvfgG4wVPWUs=正的評價應是在評價中既要指出學生的優(yōu)點與所取得的進步,又要指出他們的缺點與不足,這樣既給了學生以自信心和勇氣,又使他們在前進的路上有動力有目標。
既然客觀公正的評價對教師、學生和有效教學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做到客觀公正呢?除了平常我們所說的學生自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等原則外,是否還有什么我們忽略了呢?對于教師的評價,首先,應該將評的主體轉換為其他的教師和學生,他們更了解教師的工作,運用以上方法也會更加得心應手,而不是將評價的權力給了教育行政部門,讓他們用死板的方法和標準作出主觀上的判斷。因為他們不是很了解教師的工作,也沒有深入或者很少到教學活動的前沿去考查,當然他們的評價也就是不客觀和不公正的,因此評價的主體應該是對教師工作了解的其他教師和被評價教師所教的學生。其次,將評價的重點放到“價”上,即報酬上,當然不是指單一的物質報酬,應該還有精神上的獎勵等,因為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他們也有需要要求滿足。客觀公正的評價會使教師和學生積極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與學習方法,當然,也促進了教師和學生自身的發(fā)展。
三、學生投入的合理化
學生投入是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變量,是學生短期內無法改變的因素,包括學生的傾向性(學生的認知結構、智力類型、對科目的認知基礎)和學生原有動機(學生受家庭影響對學習的一種認識,區(qū)別于課堂所激發(fā)的動機)。此處我們并不是要改變這些較為穩(wěn)定的影響因素,雖然它們可以通過課堂教學實踐加以影響。我們要在此討論一下將學生投入的某一方面加以合理化,這便是時間。
以外語課程為例,很大一部分學生將過多的時間投入到外語的學習之中,可以說外語的學習貫穿了學生的學習生活。但大部分的學生對外語的學習效果還是不滿意,學生對外語時間的投人與所得到的回報是不相稱的,這種現(xiàn)象值得我們反思。外語學習真的需要學生投入那么多的學習時間嗎?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外語作為交流的工具無疑是必不可少的,但我們卻忘記了學習它的真正目的。我們對外語學習時間的過分投入是以犧牲其他課程時間為代價的,學生對于外語學習的時間投入不能也不該沖擊其他課程的學習。將時間合理分配,使學生有時間去鉆研其他課程,有時間去和教師、同學進行交流,那么有效教學在時間方面就獲得了保障。
綜上所述,有效教學的條件除了上述三項外,還有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環(huán)境等方面。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只要從整體上去把握這些因素,注意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就會使教學活動更加有效,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推動人與社會的共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