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現象是指在教學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有關教學的比較表面的、零散的和多變的外部聯系,是教學活動過程中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各個方面,是人們認識和把握教學規(guī)律時必須研究的對象。目前,我國對教學現象的研究還是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許多有價值的教學現象需要我們探索。通過對師生的調研和自己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在教學中存在一種“逆境逢生”的教學現象。通過對此教學現象的研究,我們可更好地探尋教育規(guī)律,把握教育本質,實現教育目標。
一、“逆境逢生”教學現象的描述
用“逆境逢生”一詞修飾教學現象,這可能不太科學,但我們實在找不到更恰當的詞來描述。它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水平基礎上,如果教師能夠在不幸的環(huán)境或艱難的條件下仍恪守信念、堅持教學,學生一旦認同,經過他人的巧妙處理,更能激發(fā)出他們的學習熱情,發(fā)揮潛能,取得出乎意料的教學效果。
河北省赤城縣某中學有位數學教師,水平中上,日常工作勤勤懇懇、盡職盡責,但由于語言表達能力較差,上課有時講不清楚,從而影響了他的教學效果,班內期中考試結果排在年級末位。為此,學生們怨聲載道,議論紛紛,有的甚至提出撤換他。這時,更不幸的事發(fā)生了,他的兒子得了重病,需要住院治療。這給他的家庭帶來沉重的物質和精神負擔,而他沒有被此壓垮。晚上,他整夜整夜地陪床、備課、批改作業(yè);白天,他仍拖著疲憊的身子堅持上課,從不遲到半分鐘。由于勞累,他的聲音嘶啞了,身體也一天天地消瘦下去……消息不脛而走,學生們痛感慚愧、內疚。班主任及時進行宣傳教育,要求學生們正確認識數學老師,正確對待數學課。全班學生主動派代表看望了數學老師及其住院的兒子。不久,奇跡出現了,學生們一反常態(tài),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自習課上,數學老師剛走進教室就被大家爭來搶去,他也特別高興地一遍又一遍地回答學生的提問,講解學生弄不懂的難題。短短一個學期過去,班內成績躍居年級第二,畢業(yè)考試成績又名列榜首。
像這類典型的事例新聞媒體也有報道,僅引此例證,大家可以更科學準確地概括這種教學現象。試想,如果這位數學老師沒有遭遇這種“逆境”,他不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一如既往地工作,也許他還受學生們的冷落,甚至被別的老師所代替。正是這不幸的遭遇,排除了干擾,改變了他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從而激發(fā)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很快就提高了教學成績。
二、“逆境逢生”教學現象的特點
“逆境逢生”教學現象是單純從教師的角度講的,不包括學生。通過觀察和了解,我們認為該教學現象具有以下四個基本特征:(1)偶發(fā)性。這類現象的發(fā)生往往是偶然的,不會經常遇到,事情發(fā)生在誰身上,在什么時候發(fā)生或在什么情況下發(fā)生都有一定的偶然性,有時甚至完全是一種偶合,事先很難預料,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其主要原因:一是該現象產生的“條件”或“環(huán)境”變化是偶然的;二是在教學過程中能否產生這一現象需要“真相”的偶然流露。否則,容易產生逆反。(2)反差性?!澳婢撤晟鳖櫭剂x,就是指在極為不利的教學環(huán)境條件下所帶來的有利結果。美國思想家愛默生曾指出,“每一種挫折或不利的突變,是帶著同樣或較大的有利的種子”。教師的處境或工作環(huán)境越艱難、惡劣越能喚醒學生的良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也就越易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3)條件性。該教學現象是在日常教學活動的特定情境中產生的,而此“特定情境”的形成又是由一些客觀條件促成。它必須以教師的主觀努力或無私地付出為前提,受師生教學的具體目標和利益關系的影響,還需他人的巧妙宣傳、利用和強化。(4)普遍性。這種現象從古到今在各級各類學校中時有記載。當前,這種現象在中學尤為明顯。例如,近年來在媒體中報道的“雙腿可殘疾,至愛永不變”,科科“教學實績名列前茅”的全國優(yōu)秀教師孫進的事跡;“用生命之燭照亮青春的山區(qū)教師”——豆洪波的事跡;還有“用生命守望教育”的甘蘭佑,被全校同學評選為“感動十一”人物之首,他所帶的最后一屆高三文科班,英語高考平均成績也位列海淀區(qū)第二,100%的學生考上重點大學,其中l(wèi)O人考上北京大學。
三、“逆境逢生”教學現象的探因
教學現象是復雜多樣的,其成因也紛亂難定。李秉德認為研究教學現象的途徑主要是通過閱讀古今中外教育家們的相關論述和我們自己的思考。王鑒進一步指出,合理、正確地理解和解釋不規(guī)則的教學現象,人們通常需把握教學活動中的人文特點。我覺得解釋該教學現象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教學藝術說
教學藝術問題是一個由來已久而又歷久彌新的課題。教學是一門藝術已成為教育界公認的結論,但對其概念的界定卻眾說紛紜。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眲@國認為:教學藝術是“能達到最佳教育、教學效果的各種知識、條件、手段與方法的綜合”。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進一步指出:“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睈垡蛩固挂矎娬{,“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fā)出來,那么學校所規(guī)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領受”。“逆境逢生”效果之所以能產生,正是在極為不利的條件下,通過教師嘔心瀝血、誨人不倦的蠟燭精神喚醒了學生的良知,激勵了他們的學習熱情、鼓舞了他們的進取心,從而在教學過程中彼此形成了一種以尊重、理解、互助、互報為特征的特殊氣氛。在這種氣氛下,師生擺脫過去的僵化走向靈活,離開昔日的凝固環(huán)境走向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拋棄從前的依賴走向自主;杜絕了逆反趨向接受;探之以春、報之以李,教學相長,從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的思想來源于認知加工學說,以及維果斯基、皮亞杰和布魯納等人的思想。建構主義者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對學習和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它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進一步說,學習者是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于事物的理解,從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標準的理解,通過學習者的合作使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這說明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間一旦形成某種“成見”、“偏見”或“矛盾”,學生容易關閉知識建構之門,彼此處于“孤立”狀態(tài),所以很難取得理想的成績。這也可以解釋在中學時期,尤其是初中階段,為何學生對某位老師不好,也就很難學好該教師擔任的課程。相反,師生關系融洽了,同學間學習交流的氣氛活躍,成績也容易提升。
3.非智力因素說
非智力因素問題最初由美國心理學家亞利山大(W.P.Alexander)明確提出。它是指能力和能力之外的、保證人們成功地進行種種活動的心理條件的總稱,主要包括興趣、動機、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因素。人在智力活動過程中,非智力因素時刻都在起作用,它不僅發(fā)動、調節(jié)、維持智力活動過程,還能彌補人智力上的某些不足,絕不可忽視。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克隆巴赫(Cronbah)發(fā)現智力分數與中學生校園成就之間的相關系數平均為0.50,國內報告說初一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與智商之間的相關系數平均為0.6777。這從另一方面說明非智力因素對學習成績的意義。需要強調的是,情緒對學習效果的影響非常明顯。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學生的心情愉快,便能激起學習興趣,增進學習信心;如果他們的心情沮喪,就會使他們對學習失去興趣,分散注意,從而影響學習。同時,態(tài)度和價值觀也是影響學習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們控制著學習需求向學習動機的轉化。在學生的眾多需求中,最終什么需求成為主導行為的動機,取決于他們對這些需求的不同價值認同和態(tài)度。學生越是認識到學習的價值,學習趨向的態(tài)度越鮮明,學習動機就越強。同時,態(tài)度和價值觀也影響著學習目標的確定。教師處在不幸的環(huán)境中或艱難的條件下仍恪守信念、堅持工作的特殊情境,容易感染或打動學生,這就改變了其原來的學習情緒、態(tài)度和價值觀,從而取得驚人的教學效果。
四、啟示
揭示教學現象、把握教學規(guī)律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項艱巨的任務。因此,我們在埋頭教學的同時一定要留心觀察、善于捕捉出現的一些教學現象。有些教學現象雖然是偶然的,但它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恩格斯說:“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這種偶然性始終是受內部隱藏著的規(guī)律支配的,而問題只是在于發(fā)現這些規(guī)律?!彼?,我們應重視這些教學現象,以科學的態(tài)度、求實的作風加以總結、研究,因勢利導,變不利為有利,以更好地提高我們的教學成績。
參考文獻
[1]王鑒,論教學現象及其研究方法,教育研究與實驗,2006(6)
(責任編輯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