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使移動(caused motion)概念是語言中普遍存在的一個語義范疇,表示某人做了某事或某事發(fā)生了而導致另一人或物發(fā)生位置移動的語義。致使移動結構是現(xiàn)實世界中致使移動事件在語言中的映現(xiàn)或概念化,是致使移動事件的語言表達。筆者通過一項對中國不同層次的學生對英語致使移動句的漢譯情況調查發(fā)現(xiàn),中國學生對該結構的理解有較大難度,翻譯的錯誤率較高。為了深入、全面地把握英語致使移動結構,我們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分析該結構的認知基礎、語義建構、句法生成理據,剖析造成中國學生習得困難的認知根源。
一、英語致使移動結構的認知語義基礎
在現(xiàn)實世界中,物體發(fā)生移動一定要有力的作用。這一共識在我們頭腦中逐漸形成了一種經驗模式,即意象圖式,我們稱之為“致使移動圖式”。所謂“致使移動”是指一實體在另一致使主體的作用下,發(fā)生位置的移動。周紅(2005)認為“意象圖式是人類通過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身體經驗形成的初始的認知結構(即前概念經驗結構),它先于語言發(fā)生作用;意象圖式不斷抽象概括,逐漸形成語義結構,語義結構無法獨立存在,它依存于語言;語義結構投射到句法層面就形成了句法結構”。我們將其圖示化為:
由意象圖式、語義結構和句法結構之間的這種關系可知,致使移動圖式是致使移動語義結構和句法結構的認知經驗基礎,是人們組織和提取有序事件的一種認知模式,而致使移動結構所反映的正是這樣一種致使移動圖式和語義:一實體在另一致使主體的影響和作用下,發(fā)生了位置的改變,并沿著一定的路徑移動。如:
(1)He put the phone on the desk,
(2)They hit the ball out 0f the park,
(3)The lady walked her dog around the park:
(4)The butcher sliced the sahimi onto the waxpaper
二、構式語法對英語致使移動結構的語義建構分析
Goldberg(1995)從構式語法的角度,認為英語致使移動結構由三個論元結構成分組成,所表達的事件語義為:致事論元直接導致客體論元沿著方向性短語指定的路徑移動,即x CAUSES Y to MOVE z。其句法表達式為[NP v NP’PP]。如句5-8:
(5)They laughed the poor guy out of the room,
(6)Frank squeezed the ball througb the crack,
(7)She drank him under the table,
(8)Sue let the water out of the bathtub,
傳統(tǒng)語法認為一個句子的意義是其構成詞項義(尤其是動詞義)決定的。構式語法認為構式是“形式意義”的結合體,在句子整體意義建構方面,語言的意義是詞匯義和構式義共同作用的結果,構式提供了結構及語義上的基本框架,各個詞匯成分根據其詞類功能而填入構句式框架的各種位置,并對整個句子的語義作出貢獻。一個構式就是一個完整的認知圖式、一個完形(Gestalt),整體意義不等于各組成部分的簡單相加,而是大于部分之和。像句5-8的動詞都貢獻基本意義,但各例句所例示(instantiate)的致使移動結構本身具有獨立的構式義,并向動詞意義增添論元成分。動詞與句構式間的互動關系表現(xiàn)在動詞與論元結構句式的融合,即動詞義(參與者角色)與構式義(構式角色或論元角色)的融合,最終形成各種語言表達式。從句式語法的角度看,[NPv NP’PP]是一個構式,本身具有構式義,表致使主體NP通過v的動作的影響和作用,致使另一實體NP’發(fā)生位置的改變,并沿著PP指定的路徑或方向移動,且該構式義不依賴于進入該構式的組成詞項的語義。如在句5中,動詞“l(fā)augh”并沒有表達使某物移動的意思,而該句確實表達了“他們大笑(使得)這個可憐的家伙離開了房間”的致使移動義。構式語法認為正是致使移動構式賦予其致使移動義。因此,僅僅從其構成詞項來理解句意是不夠的,學生在學習英語致使移動結構中必須把握其整體構式義。
三、語法整合理論對英語致使移動句生成機制的闡釋
1.概念整合和語法整合
心理空間概念認為,人們根據語言表達的“指令”,在話語的生成和理解中構建起普遍的認知結構體(construct),即心理空間。當我們從事任何形式的思維時,追于語法、語境和文化的壓力,心理空間被建立、組織和聯(lián)系起來。每一個心理空間代表一個概念域,其組織結構來自語境和現(xiàn)有的心理模式。Fauconnier認為語法在引發(fā)心理空間結構和跨空間映射中起主要作用。然而,心理空間所進行的操作要比語法所提供的顯性“指令”復雜得多。心理空間觀認為概念化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不同映射、范疇和空間結構在特定情境下在線的動態(tài)的激活和意義建構。映射是基于兩個輸入空間之間的相似之處,由來自兩個輸入空間的跨空間映現(xiàn)標示出來。Fauconnier和Turner(1994)認為兩個概念域的跨空間映射常常產生一個新的特殊空間,即合成空間。兩個輸入空間的成分和組織結構有選擇性地投射到合成空間,合成空間結構部分地繼承了兩個輸入空間結構,同時獲得輸入空間所不具備的突生結構。他們(1996)指出整合是語法構建的一個核心過程,通過這個過程,概念、結構和語義之間的整合效應簡化了語言編碼的復雜表征,同時也提高了運用效率,大大減輕了大腦的負荷量。英語致使移動句式可分析為概念整合操作,如“He sneezedthe napkin off the table,”就整合了七個方面的內容:他所施予的物理運動、他所實施行為的方式、他所移動的物體、物體的運動、物體的運動方式、物體原有的方位及物體運動的方向等。若要分別清楚地表征每一個細節(jié)內容,可以說“He sneezed,The napkinmoved,It was on the table,Now it is 0ff the table”這種表征方式雖很清楚,但現(xiàn)實交際不允許,一是不經濟,二是大腦的記憶力有限。英語致使移動結構就是對致使移動事件的集約性表征,一些動詞(如throw,put)本身已具有致使移動義,典型地用于句式[NP V NP’PPl中,如在"He put the phone on thedesk,”中,動詞“put”指明了他的行為、電話的移動以及兩者之間的因果整合這一事實。但有些動詞,如He trotted the horse into the stable,I sat the guestsaround the table,He intimidated her into a panic,He muscled the boxes OVer the fence,中的“trot”、“sit”、“intimidate”、“musole”本身不具有致使移動義卻也能進入致使移動結構,這也是學生難以理解該結構的關鍵所在,那么這種非常規(guī)表達的認知操作和生成理據是什么呢?我們認為語法整合理論能對此作出圓滿解釋。
基于Goldberg(1995)構式語法的基本觀點:構式本身具有意義,獨立于其組成詞項,以及Fauconnier和Turner(1996)的語法整合觀,Mandelblit(1997,2000)進一步發(fā)展了其語法整合理論,Mandelblit(1997,2000)進一步發(fā)展Fauconnier和Turner(1996)的語法整合理論,指出語法整合操作實質上是語言形式組合背后隱含的概念操作。其主要思想是:一個感知的復雜事件的概念表征可與句式的抽象表征整合在一起,事件結構的參與角色、語義謂詞分別與句式的語義角色、動詞空缺形成映射,在合成空間生成句子。語法句式作為整合框架,使得復雜事件能用語言表征為簡單句式。語言整合標記概念整合,通過概念整合一個豐富而又復雜的事件被表征為一個緊湊的事件圖式。
2.語法整合對英語致使移動句生成機制的闡釋
基于Mandelblit(1997,2000)的語法整合思想,英語致使移動句生成過程中的整合操作如下(見圖1):輸入空間1為所感知的致使移動事件,它包含致使事件和移動事件。輸入空間2為英語致使移動句式[NPv NP’Pe]的抽象表征。合成空間為映射、整合后生成的致使移動句,它是所感知的事件(輸入空間1)與整合句式的抽象表征(輸入空間2)之間經映射和整合而生成的實際表達的句子。兩輸入空間的語義和語言層面分別形成部分映射:輸入空間1的參與角色和語義謂詞分別映射到輸入空間2的語義角色和動詞空缺。合成空間的語法結構分別繼承了輸入空間1的詞匯和輸入空間2的句式,并生成了兩個輸入空間所不具有的突生結構。Mandelblit(1997)指出,兩個輸入空間之間的映射和整合操作涉及兩個層面:概念一語義層面和語言一音位層面。概念整合促使句子生成中語言層面的整合,語言整合又促使句子理解中概念層面的整合。按照這種整合操作,英語致使移動結構主要包括以下六種類型的句子:
第一類:在英語中,有些動詞如“throw,put”等本身包含致使移動義,它們典型地出現(xiàn)在致使移動構式[NP v NP’PP]中,如例9-10。以句5生成過程中的整合操作為例,該句整合了整個致使移動事件:Mary作用于球,因而導致球移動進入球籃里。其語法整合操作的圖式表征見圖1,其中,動詞“throw”同時整合了所感知事件的三個語義謂詞:施事的行為謂詞,受事的移動謂詞和兩事件之間因果關系謂詞(其映射對應于圖1實箭頭1、2、3)。
(9)Mary threw the bail into the basket,
(10)He put the phone on the table,
但英語中有些動詞本身不具有明致使移動義,也可用于該結構中,如旬11~16。
(11)The audience laughed the poor guy off thestage
(12)He sneezed the napkin off the table,
(13)The mother tmrted the stroller on the road,
(14)Tom sped the toy car around theChristmas tree
(15)He let the tank into the compound
(16)Sam helped her into the car
第二類:在句11-12中的動詞“l(fā)augh,sneeze”只凸顯了所感知事件中表致事行為的語義謂詞(其映射對應于圖1實箭頭1),隱含了表受事移動和兩次事件因果關系的謂詞。
第三類:句13-14中的動詞“trot,speed”只凸顯了所感知事件中表客體移動的謂詞(其映射對應于圖1實箭頭2),隱含了表致事行為和二者因果關系的謂詞。
第四類:句15-16中的動詞“l(fā)et;help”只突顯了致事的某一行為和客體的移動之間的致使關系(其映射對應于圖1實箭頭3),其它語義謂詞隱含。
第五類:致使移動事件結構中的語義謂詞還能以轉喻的形式與整合句式中的動詞空缺形成某種映射,從而凸顯致事行為、受事移動或致使關系的某一個或某些方面。如句17中,交通工具“cart”被用來轉喻客體的移動方式。句18中,身體的部分“muscle”以轉喻來表與之相關的致事行為。
(17)He carted the drums into the warehouse
(18)He muscled the boxes over the fence
第六類:致使移動結構所傳達的位移不僅表現(xiàn)在物理空間上,還廣泛應用于抽象概念的空間位移,如實體在時間、社會、心理狀態(tài)、范圍等不同空間層面上的位移,從而使得隱喻表達廣泛存在于致使移動結構中,從而使得致使移動事件的語義結構能以隱喻的形式與整合構式形成某種映射,生成致使移動結構的隱喻表達。如句19、20分別把物理空間的移動隱喻為心理狀態(tài),把物理空間事件隱喻為旅行。
(19)He drove her to a nervous breakdown.
(20)We laughed our convemation to an end.
以上分析表明,英語致使移動結構的語義建立在人類普遍的認知體驗—致使移動圖式基礎上。Goldberg(1995)從構式的整體意義著眼,對分析該結構的意義建構具有重要意義,而語法整合理論則進一步從概念和語言整合的角度闡釋了英語致使移動句生成過程中的映射和整合等認知操作,強有力地闡釋了該結構的生成理據。學生只有理解其認知根源和生成機制,才能從根本上理解和把握該結構。
(責任編輯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