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語語用習得的研究成果表明,語用是可教的,而且指出了課堂教學語用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指出語用教學不受學生語法能力的限制,它可以開始于基礎教育階段,而且進行得越早越有優(yōu)勢。中學生正處于學習英語語法的基礎階段,對他們進行語用教學,有助于把語用知識植根于語法知識中,促進學生語用知識和語法知識的平衡發(fā)展。對于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初中生來說,我們不可能教授所有的語用知識,也沒有時間專門開設語用課堂。所以選擇教授一定的語用知識,并把它們貫穿進日常英語課堂中去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初中英語對話中的語用知識
1.相鄰語對含義、特點及分類
相鄰語對是對話中存在的最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語用學家認為,相鄰語對是人類從交談到交際的產(chǎn)物,是人類社會人際交往中一種常見的言語行為。它分為兩大類:一種是信息型,也稱為問答型;另一種是交際型,比如稱贊及其反應、道歉及其反應。交際型相鄰語對包含著許多日常套用語。王瓊認為,如果說語用知識是可教的,那么首先應該教的就是日常慣用語,因為它為日后學習者語用能力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根據(jù)英語新課標有關語用知識方面的要求,7-9年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具有恰當理解和表達問候、告別、感謝、介紹等交際能力。所以,交際型相鄰語對是語用教學的重點。
2.初中對話中要教授的交際型相鄰語對
根據(jù)霍文保在《初中英語教材的語用評估》中的研究結(jié)果,外研版初中新標準英語教材六冊書中涉及了很多的交際型相鄰語對。如,給出建議、同意、不同意、介紹、問候、表達祝愿。但涉及得還不夠全面,比如,教材中對于拒絕這種言語行為幾乎沒有涉及。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適當增加相鄰語對的語用知識的比重。結(jié)合胡美馨有關常見言語行為的認識,筆者經(jīng)過總結(jié),建議教授的相鄰語對種類為:介紹、打招呼、道歉、邀請、夸獎、請求、提供、感謝、喜歡和不喜歡。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得出的結(jié)論是:在初中英語對話中應重點教授交際型相鄰語對,通過這種相鄰語對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語境意識。
二、初中英語對話教學中的顯性語用教學法
1.顯性語用教學法及顯性語用教學的課堂模式
Kasper&Rose把語用教學分為顯性教學和隱性教學。在語用教學中,顯性教學強調(diào)在教學過程中提供相關的元語用知識,即不同語境中某一語用特征的各種用法和功能,以引起學習者對學習目標的充分注意。而隱性教學強調(diào),通過示例、交際活動等使用過程達到對語言規(guī)則的掌握。但是,顯性教學并不等于孤立的規(guī)則講解,它既包括通過教師解釋用法提供明確的目的語元語用信息,也包括通過課堂互動或糾正性反饋等引起學生對語用特征的注意,提高學生的語用意識。Schmidt認為,在學語用時,教師提供明確的目的語語用信息是非常重要的,顯性教學比隱性教學更有效。
戴煒棟嘗試提出了語用教學的課堂模式:提供元語用信息,提供真實語境,提供交際機會,提供糾正性反饋。胡美馨提出了語用意識培養(yǎng)的教學模式:語用知識明示教學、接受技能意識培養(yǎng)、產(chǎn)出技能意識培養(yǎng)、反思。這兩種課堂模式的本質(zhì)是一樣的,都強調(diào)元語用信息的輸入,提供真實的語用材料,交際性輸出和有效的反饋。但是這兩種模式都是針對專門的教授語用的課堂提出來的。在初中英語對話教學中,既要重視語法知識教學,又要兼顧語用知識教學,借鑒這兩種模式,筆者進一步探討了初中英語對話教學中的顯性語用教學課堂模式。
2.初中英語對話教學中顯性語用教學課堂模式的提出
對話教學應從語言、語義和語用三個層面有序進行,實現(xiàn)從語言層到語義層再到語用層的飛躍。下面以外研版初中新標準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一模塊第一單元對話為例,介紹這種課堂模式。
(1)語言新知識呈現(xiàn)。在學生聽對話之前,設計情境,導入新知。這個階段,新知識的講解側(cè)重于語言形式和意義兩方面,以便為學生掃除理解對話中的障礙。
(2)對話理解。這個階段的任務是通過讓學生聽和閱讀對對話的大體意思和基本信息有所了解。語言新知呈現(xiàn)階段和對話理解階段一直存在于對話教學的舊模式中,所以在這里不再細講。
(3)語用意識培養(yǎng)。語用意識的培養(yǎng)主要分為三步:提供真實語料、設置觀察任務和討論。
提供真實語料:Rose提倡在外語環(huán)境中采用影視或視聽資料作為培養(yǎng)學生語用能力的原因有二:其一,外語學習者接觸地道且真實的目標語的機會有限;其二,靜態(tài)的課本不能很好地將一個動態(tài)的交際場合展現(xiàn)在語言學習者面前。在這個階段,筆者為學生提供幾個有關提建議的對話的真實語料,這些語料是電影片段的節(jié)選。語料中人物社會地位不同,選取的提建議的表達方式也不一樣。如果我們所講授的相鄰語對受文化因素影響比較大,最好提供英漢的對比語料,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設置觀察任務:在讓學生觀看影視片段之前,一定要給學生提出觀察的問題。問題包括說話人的年齡、社會地位、所處環(huán)境,讓學生體會語境因素在選擇言語行為實現(xiàn)方式上起著制約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語境意識。
討論:討論前面觀察的問題是怎樣影響人們選擇提建議的表達方式的。討論的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對語用知識的興趣,為下一步呈現(xiàn)元語用知識做好鋪墊。
(4)元語用知識呈現(xiàn)。這個階段是顯性語用教學的“顯”的階段。元語用知識最好以書面材料呈現(xiàn)給同學們,這樣方便他們在課下進一步消化吸收。材料內(nèi)容應當介紹交際相鄰語對涉及到的言語行為的不同正式程度,不同的實現(xiàn)方式,此外還說明哪些語境因素在選擇言語行為的實現(xiàn)方式上起著制約作用。戴煒棟建議我們,可以在教言語行為之前進行“診斷性測試”,以了解學生對某一言語行為的掌握程度,從而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和步驟。
(5)交際性輸出。筆者設計了兩種交際型輸出方式:控制性話題性輸出和自由輸出。
控制性話題性輸出:通過前四個階段的教學,學習者已經(jīng)獲得了一定語法知識和語用知識,語法知識是形式,語用知識是功能。我們可以通過任務型教學把語法和語用貫穿進課堂活動中,把輸入有效地轉(zhuǎn)換為輸出。輸出的主要活動類型是角色扮演??梢宰寣W生以與新知識有關的話題為主線,就同一言語行為在不同的情境下運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進行表演,并考慮各種情境因素對語言行為的形式產(chǎn)生的影響。在本課中,教師可設計不同的情境,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對話的形式,就怎樣學習英語這個問題提出建議。自由輸出:所謂的“自由”是指學生選擇話題的自由。學生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自己創(chuàng)設語境,在對話中,扮演角色提出建議。這種形式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語用學習興趣。
(6)反思。通過筆記、錄音、錄像、教師反饋等幫助,學生對自己或同伴在言語行為使用練習中的表現(xiàn)進行反思、評價。通過這一反思,使學習者認識到自己在使用某一言語行為時的優(yōu)點或不足,從而在以后的語言使用中對這一言語行為的特點更具敏感性。
本文在研究初中新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的基礎上,立足于教材,找出了在初中英語對話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境意識和文化意識的最佳切入點——相鄰語對。最后,在國內(nèi)外有關語用教學法和顯性語用教學課堂模式研究的基礎上,結(jié)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嘗試性地提出了初中英語對話的顯性語用課堂模式。不足之處在于:現(xiàn)階段沒能進行教學實驗,所以這種語用教學內(nèi)容的合理性和顯性語用教學方法的有效性還需要實踐的檢驗,并且有待于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完善。
(責任編輯 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