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存在諸多“低效”現象。既有社會環(huán)境因素的制約,又有教學因素的影響。文章緊密結合教學實際,對影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高職 思想政治理論課 教學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12-145-02
近年來,適應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高等職業(yè)教育異軍突起,規(guī)模迅速擴大,已占據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開設,目前雖然基本上能夠得到保障,但從教育的實效性角度分析,普遍存在著“低效”現象。因此,積極開展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分析,找準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切入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是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實現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務的必然要求。
一、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面臨的困惑
1.社會轉型導致大學生產生信仰危機。信仰危機本身是指個體或某個群體信仰體系相對于其生存的社會情境由于不適應而表現為缺失的狀態(tài)。目前我國青年學生所面臨的信仰危機從本質上講是我國由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所出現的價值體系斷層的現象,即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所說的“現代化所帶來的傳統(tǒng)社會和文化特質的一種斷裂”的表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學校教育的知識體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當前馬克思主義對青年一代的影響遠比對前輩人的影響要小得多。雖然它還是知識體系的基礎,但它的絕對性主導地位和權威性日益被削弱。這種削弱一方面來自整個世界共產主義運動處于低谷階段,以及特定歷史時期造成的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片面理解所導致的不切實際的“理想”構想在現實中的落空所帶來的信仰危機。
2.文化的多元化致使大學生價值觀的多元化。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網絡的普及和改革的深入發(fā)展,文化多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傳統(tǒng)的、現代的和后現代的文化并存于同一社會時空,這在一定程度上消蝕了馬克思主義在信仰體系中的主導地位。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的涌起,社會上的一些消極現象,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或多或少地影響著大學生的心靈,使當代大學生在價值取向上呈現出多元化的狀況。而在多元化的取向中,又以物質利益的選擇為主要趨勢,使部分大學生在知識與金錢、道德與利益、奉獻與索取、集體與個人等價值取向上發(fā)生混亂。這一切說明,如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需要,是新形勢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面臨的新情況。
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脫離實際。現行的“思政課”教材體系過于寬泛,各門課程在教材體系的設置上大都只注重理論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忽略現實性和針對性。其一,教材體系的設置往往只注重邏輯體系的展開或歷史進程的沿革,不能直面社會矛盾及社會問題,政治性與知識性的兼容明顯不夠。其二,教材內容與不斷發(fā)展的社會實踐及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太少,現成答案、現成結論太多,留給學生思考并進行探索求知的東西太少,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
2.教學缺乏互動性?,F行的“思政課”課堂教學片面強調教師的教,形成了以教師為本位的教學關系和師生關系,即以教學為中心,學圍繞著教轉。教學關系就是: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課堂的“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邊活動”;以教為基礎,學生只能復制教師講授的內容?!八颊n”現行教學方法是一種以知識為本位的教學方法,它主要關注知識的傳授,學生在課堂上不是具體的有個性的人?,F行“思政課”教學沒有給予直接經驗應有的重視,缺乏對人的感性因素的刺激和滿足,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教師等同于書本,學生學習等同于讀書,學生只記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號,沒有理解其中的實際內容,結果使教學陷入語言文字的魔圈,變成文gQ64JIDjWnKHJM2dgNHo8/5v/JY50lq1WW2XZe0RgR8=字游戲,教學枯燥乏味,使“思政課”自身喪失了應有的感染力和召喚力,還從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系,最終成為學生厭學的直接原因。
三、提高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對策
1.加強教學研究。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教師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