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棗(Eleutharrhena macrocarpa),防已科藤棗屬植物,該屬僅此一種。據(jù)說因為其生長在藤上的果實似棗,故名藤棗;又因其果味苦,得名“苦棗”;云南西雙版納的傣族群眾將其稱為“苦棗藤”。在1910年剛發(fā)現(xiàn)時,植物分類學家根據(jù)藤棗雄花密集的特點,曾將其置入防己科的密花藤屬中。以后又根據(jù)其雄蕊分離,將之另立為藤棗屬。在拉丁學名中,藤棗屬的學名Eleutharrhena,其Eleutha為自由的,arrhenos為雄的,意為藤棗屬的雄蕊是分離的,種附加詞macrocarpa是大果的,意為藤棗的果實較大。
作為木質藤本植物,藤棗嫩枝有直線紋,被微柔毛,稍老即脫落。葉革質,卵形至橢圓形,兩面無毛,上面光亮;具羽狀脈5~9對,兩面凸起,下面更高。雄花序有花1~3朵,簇生,雄花外萼片4輪,每輪3片,近卵形,花瓣6。果序生無葉老枝上,總梗粗壯,其上有3~6個橢圓形核果,黃色或紅色,呈橢圓形。花期5月,果期10月。
在我國,藤棗僅產于云南南部的西雙版納,分布于海拔600~1500米的原始密林中,偶見于疏林、山地雨林及低山溝谷季節(jié)雨林邊緣,為罕見種。作為季節(jié)雨林中的層間植物,藤棗在林中常攀緣在大藥樹、龍果、白欖、云南肉豆蔻、絨毛番龍艱等熱帶樹種上,居于群落的中上層。其分布區(qū)年平均氣溫約20℃,全年無霜。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其中80%~90%的降水集中在雨季(5~10月),但由于干季多露水,可以補償環(huán)境中水分的不足。土壤有機質含量高。
藤棗是防己科藤棗屬特有單型種,間斷分布于印度東北(阿薩姆)和滇南至滇東南的山地雨林中,它在防已科中是比較原始的,對物種的種質資源保存、研究熱帶植物區(qū)系具有重要意義。由于藤棗非常罕見,人們對其用途等了解還非常少。
藤棗分布范圍極為狹小,現(xiàn)有資源量非常罕見,它本身又是層間植物,對攀緣的樹木及林地環(huán)境要求很高。由于生長地森林遭到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不少地方的藤棗因失去依附條件而滅絕。加之,其本身遺傳多樣性的降低,居群年齡結構老化,所結果實還未成熟就被鳥獸食用,而且生長地林木密度大,種子落地不易接觸土壤,天然更新困難,植株數(shù)量逐漸減少。在原本記載過的藤棗分布地,現(xiàn)已難覓其蹤。
云南省林業(yè)科學院的科研人員在20世紀90年代曾在該省熱帶地區(qū)對其進行資源調查,結果表明,藤棗在云南省的分布范圍僅為750公頃,個體植林極為稀少,估計總株數(shù)約百余株,幾次調查,只見到唯一結果的一株,還極易被毀。
目前,人們雖已在其分布區(qū)建立西雙版納、萊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但由于藤棗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要求特殊,其現(xiàn)狀仍不容樂觀。
早在1984年,由當時的國家環(huán)境保護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發(fā)布的《中國植物紅皮書》中,藤棗就被列為國家:級稀有瀕危植物。1996年,由于種群日益瀕危,在國務院發(fā)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中,藤棗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根據(jù)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lián)盟(IUCN)1994年公布、為國際共同采用的受威脅植物等級系統(tǒng),藤棗被列為“極危種(CR)”。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