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屬漢族的一支,古代自中原南遷,現(xiàn)主要分布于我國粵東、閩西、贛南、臺灣等地??图胰饲趧谶M取、尊師重教,其傳統(tǒng)婚禮一方面嚴守始于周代的“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另一方面又具有濃郁的自身特色??图一槎Y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就像是客家文化之林中的一棵滿是繁花的大樹,在此只能擷取當中的幾瓣花絮與讀者們共賞。
兩種相親:“看妹仔”和“探人家”
與別地相同,舊時客家人的婚姻也需經(jīng)媒人牽線。媒人安排的男女見面形式無外乎兩種:一種是男方上女方家登門拜訪,叫“看妹仔”(客家方言,又叫“看妹哩”、“看老婆”);另一種是女方去男方家,叫“探人家”(客家方言,又叫“看家門”、“擇女婿”)。一般是男方先去“看妹仔”,然后女方再來“探人家”。當事人相親之后需要馬上直接向對方表態(tài),既要清楚地表達自己意愿,又要委婉地避免大家尷尬,客家青年是如何同時做到的呢?原來不同地方各有妙招。有的地方,如果女孩接受來“看妹仔”的男孩,她會在招待對方的米粥或茶水中擱糖,男孩一嘗到甜味就明白這是答應交往的信號;當然,淡而無味就表示女孩不愿交往下去。有的地方的女孩則會在對方送自己“紅包”時回贈一方手絹,否則說明沒看上。如果男孩接受女孩,某些地方會讓他在放茶杯時有機會“發(fā)言”。他事前應準備好一大一小兩個紅包,當女孩來收茶杯時就把大紅包壓在杯下;反之,不中意就壓小紅包。在另一些地方,男方相中的話會托媒人請女方家做午飯,由男方出錢請客;沒相中就不會留下吃飯,只送女方家一個紅包。這些“無聲的語言”被民俗學家稱為特殊的符號象征系統(tǒng),它們在特定地域或特定人群中約定俗成,是民眾傳遞情感和信息的重要工具,往往“無聲勝有聲”,在一些文化情境中擔負著語言無法替代的作用。
上述兩種相親屬于較正規(guī)的,臺灣地區(qū)的客家人一般在登門前還要經(jīng)過“偷看”一環(huán)。即媒人事先透露給男方“情報”,比如女孩某時會在某地洗衣服,然后男方前去“偷看”;相對于男孩,害羞的女孩則只能靠親友幫自己“偷看”,然后等待回來轉告。顯然,傳統(tǒng)的婚姻中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這不僅體現(xiàn)在媒人與當事人之間,也體現(xiàn)在同為當事人的男方與女方之間。
新娘要唱哭嫁歌
我國許多地區(qū)都有哭嫁的習慣,哭嫁歌的內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罵媒人”、“罵花轎”等等?!耙荒_踢你棺材(指花轎)頭,又有青磚頂腳瓦頂頭;一腳踢你棺材蓋,你一年抬盡幾多少年妹… …”就是一首流傳于廣東深圳客家人中的罵轎歌??藜奘强图蚁鄠饕丫们曳浅?粗氐幕樗?,具有吉祥、體面和熱鬧的涵意。傳統(tǒng)的客家男子并不愛迎娶歡天喜地上婆家的新娘,他們反倒認為不哭不唱的新娘不是淑女。事實上,在封建時代哭嫁的確是衡量女子賢德的一大標志??藜薷枨{相對固定,歌詞多即興編成。新娘的哭嫁在出嫁前夕達到高潮,婚禮當天早晨也是從哭著梳妝開始的,一般見誰哭誰、見事哭事。傳統(tǒng)的客家女都擅長唱山歌,這種素質保證了新娘唱哭嫁歌時出口成章,婉轉動聽??藜薏⒎切履锏莫毘?,旁邊的女性親友會“陪哭”或“勸哭”,共同達成一種特殊場域下的互動交流。在哭訴中,母親會一遍遍提醒女兒到婆家后要擔起的責任,而女兒也借此感謝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新娘與她的未婚姐妹們也通過哭嫁來傾訴彼此的惜別之情。民俗學將哭嫁歌視作儀式歌的一種,并認為它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對于新娘而言,除了宣泄情感的心理功能之外,哭嫁歌還可以幫助她順利地實現(xiàn)人生中重大的角色轉換,即從為人女到為人婦、從娘家到婆家、從少年到成年、從被保護者到保護者。
廣東梅州的客家人鼓勵新娘在臨嫁前盡情地哭嫁,但同時又會叮囑她快上花轎時千萬不能哭,這是為什么呢?有關人生禮的理論可以做出解釋:這類儀式都要實現(xiàn)角色的轉換,當中會經(jīng)歷一個很特別的過渡階段。人處于過渡階段時,他或她脫離了舊身份,卻又未能獲得新身份,因而是個反常、神圣、敏感和危險的“無身份”時期?;槎Y作為重要的人生禮之一,它也有過渡階段。新娘上花轎需跨出娘家門,這使她失去了閨中女兒的身份,同時也不是別人的兒媳,因為還沒進婆家門呢。此時哭泣最易遭致傷害,甚至影響以后整個人生。所以,新娘的長輩會告誡她這時哭會“衰一生”(客家方言,倒霉一輩子之意)。不過,這當然只是當?shù)氐囊环N說法,并無任何的科學依據(jù)。
客家特有的婚俗:“隔山娶親”和“等郎嫂”
這里介紹兩種歷史上客家特有的婚姻形態(tài)。
“隔山娶親”(又稱“ 隔海嫁郎”、“屯家婆”)多見于廣東梅州僑鄉(xiāng)。早年的客家山區(qū)發(fā)展受限,年輕力壯的客家男子為改善生活大都選擇出洋謀生,待積累了相當財力后,就讓家里替自己娶親,從而解決家庭的勞力問題和父母的贍養(yǎng)問題;而女孩愿嫁進來往往也是迫于娘家貧苦。這類婚姻往往“有名無實”,“隔山”娶回的新娘在婚禮上不得不和一只腳纏紅繩的公雞拜堂,因新郎通常遠在南洋無法回家。為妻的多半終身也見不上自己的丈夫一面,以后只得守一輩子的活寡。男方的族人認可這類婚姻和新婦的“屯家婆”角色,她們的財產繼承權并不受質疑。
以前的客家社會還認可一種叫“等郎嫂”(又稱“等郎妹”)的特殊婚姻。女孩從小被父母賣給或送給男孩尚未出世的人家,由對方撫養(yǎng)并“等郎”長大成婚,據(jù)說如此可為男方家里省下一大筆娶媳婦的花費。如果“等郎嫂”日后未能等到男孩出生,又沒有過繼或收養(yǎng)別的男孩,她們就有機會以養(yǎng)女身份外嫁他人;如果有男孩出生,但養(yǎng)父母對“等郎嫂”不滿意,則也會將她嫁出去。“等郎嫂”其實是“童養(yǎng)媳”的一種地方變異類型,并不具備正?;橐龅乃幸亍!暗壤缮弊⒍ㄊ莾煞N命運,要么老妻少夫;要么轉嫁他人。客家山歌道盡了她們內心的苦楚,有首《十八妹子三歲郎》就唱道:“十八妹子三歲郎,晚晚要我抱上床,睡到半夜思想起,不知是兒還是郎。十八妹子三歲郎,半夜想到痛心腸,等到郎大妹又老,等到花開葉又黃?!?…”
“隔山娶親”和“等郎嫂”都包含著一對矛盾:一邊雖透著濃厚的男尊女卑觀念,一邊又顯出女性的家庭頂梁柱地位。中國傳統(tǒng)婚姻關系的建立優(yōu)先考慮的是家庭的維持和宗族的繁衍,很少顧及個人的自由??图疑鐣鸪缛寮叶Y教,追求宗族興旺,結果是不少客家女為此付出了一生的辛酸??梢哉f,客家支系能有今天的繁榮和壯大,背后有一代代客家女的巨大貢獻。
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fā)展,傳統(tǒng)客家婚俗也不斷呈現(xiàn)出新的面貌,有些習俗也慢慢消逝不見了。
【責任編輯】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