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法國直到18世紀才廢奴,英國直到19世紀才廢奴,美國最初的經(jīng)濟發(fā)展,就是靠了數(shù)以百萬計的黑人奴隸辦農場,是典型的奴隸制資本主義。與此同時,俄國直到19世紀,光是保留的男性農奴就有一千多萬,給資本主義提供廉價勞動力。巴西、古巴等南美國家的奴隸制,甚至一直殘存到20世紀前不久。
奴隸制不僅僅是歐洲史的一段。事實上,如果說歐洲文明有什么特色的話,宗教、法制、民主、形而上學等等是特色,奴隸制也是特色之一,一直延伸到所謂封建時代和資本時代,與不同的生產(chǎn)技術和政治體制有過不同的結合。奴隸制不過是人畜關系在人際社會的復制,是一種游牧民族的“牧民”的方式。
要了解歐洲傳統(tǒng),不了解游牧至少是瞎了一半。除了一些沿海城邦,游牧曾經(jīng)是古代歐洲人主要的生存方式,或者至少是主要生存方式之一。
他們?yōu)槭裁闯燥堄玫恫娌挥每曜?這就是牧民習慣,把獵具當成了餐具。為什么最喜歡燒烤的是面包和牛排?還是牧民習慣,流動性強,缺少固定的廚房以及鍋灶,只好野外燒一把了事。西服為什么最多采用毛呢和皮革?還是牧民習慣,因為這些材料最容易得到,是畜牧產(chǎn)品。還有,他們?yōu)槭裁礃酚诹鲃舆w移?為什么善于交際以及公開演說?為什么有過騎士階層而且動不動就決斗?為什么有史詩、歌劇、美聲唱法、奧林匹克?為什么娛樂的項目多為騎術、賽馬、馬戲、奔牛、斗牛、擊劍……這一切現(xiàn)象后面都有牧人的影子,有牛馬味和草原味。
歐洲人最恨別人吃狗肉,與7GpqOuGKY90xBjWxCEbekNIiAsYD5rY7XP807XCXoCw=他們對牧羊犬的感情可能是分不開的。美國人喜歡槍,禁槍法案在國會總是通不過,與牛仔們對武器的感情也可能是分不開的,不僅僅是一個自由不自由的問題。有些中國人常常用農耕社會的經(jīng)驗去想像西方,結果就鬧出一些誤會。有一本走紅的書,寫到法國皇帝在凡爾賽宮開舞會,與臣民們一起跳舞,于是開始感嘆:你看人家多風雅呵,多文明呵,哪像中國的皇帝呢?其實,跳舞是牧民們閑下來時最常見的娛樂方式,就像書法、篆刻、曲藝等等是中國農耕民族的傳統(tǒng),沒有什么奇怪。即使那個法國皇帝是個好皇帝,但跳舞也不能成為證明。正像一個法國作家不能因為中國皇帝寫詩、編書、寫字、修史、唱戲,甚至裝模作樣地犁一下田,就驚訝萬分,就認定中國皇帝比法國皇帝更高尚,或是中國文明一定比歐洲文明優(yōu)越。
古代歐洲人蓄馬蓄牛,結果很自然想到了人,便把人也蓄了,鬧出了一個奴隸制。他們看斗牛和賽馬不過癮了,就想看看人怎樣互相斗,這樣就有了古羅馬的奴隸角斗。
(李群華摘自《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