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學家采用不同的理論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英漢語的被動句。而石毓智采用矢量概念研究動詞的概念結構差別,進而研究其對英漢語被動句式表達的影響。
關鍵詞:矢量概念 動詞結構 被動句
中圖分類號:G6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8-124-02
一、引言
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認為,人類語言都有其共性(principle)和異性(parameter)。人類語言的共性之一是在主動格式中,主語是動作的發(fā)出者,是謂語動詞的施事者;被動格式中的主謂是動作的承受者,是謂語動詞的受事。因此在由主動格式向被動格式的轉換中,各個語言的轉換方式和形式有所不同,這就是差異性。下面就以英漢被動句的表達方式為例看其差異性。對于英語的被動表達方式,不同的語言學家們從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對被動句式進行研究。下面讓我們先看看國外的語言學家們對被動句的研究。
二、關于被動句研究的回顧
傳統(tǒng)語法學把語態(tài)分為主動態(tài)和被動態(tài),從形式上對被動態(tài)進行了定義,認為被動態(tài)是由助動詞be+及物動詞+en分詞形式構成的。動作發(fā)出者一般由介詞by引出。而以喬姆斯基為代表的轉換生成語法學派則認為被動句和主動句有共同的D-Structure。被動句是由相應的D-Structure經過移位、添加、插入等規(guī)則的作用而獲得的,過程如下:
NP1+Aux+V+NP2→NP2+Aux+be + -en+V+by+NP1。韓禮德將英語的語態(tài)系統(tǒng)描述如下:在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語態(tài)最初是作為概念功能的一個次范疇提出來的,語態(tài)分為中動態(tài)和有效態(tài),有效態(tài)包括主動態(tài)和被動態(tài)。所謂中動態(tài)就是指過程本身只與一個參加者有關,沒有涉及到其他參加者,那么這個過程小句就屬于中動態(tài),e.g. The glass broke;如果過程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參加者有關,表現(xiàn)這個過程小句怎處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