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寬泛的意義上,傳播生態(tài)指的是信息技術、各種論壇、媒介以及信息渠道的結構、組織和可得性?!币簿褪钦f,所謂傳播生態(tài)其實就是傳播行為發(fā)生的具體環(huán)境,這種環(huán)境除了人自身的因素外,最重要的是信息技術媒介的特性,信息技術的開放性和易接近性使得人們能夠非常容易地獲取信息、交流信息,在人與信息技術的互動過程中,傳播生態(tài)環(huán)境逐漸形成,而一旦這種環(huán)境成為另一種“實在”,它就對現實環(huán)境產生影響。
借用生態(tài)學的概念來分析和研究科技期刊關鍵詞的標引及其傳播生態(tài)效果同樣也是當今研究科技傳播生態(tài)的范疇之一。目前,關鍵詞語言以其高度的適應性,被越來越多的數據庫和網站采用,幾乎所有的網絡檢索工具都采用關鍵詞進行標引和檢索,學術界已約定利用主題概念詞去檢索最新發(fā)表的論文。…不少同仁對科技期刊關鍵詞的基本特征和擇詞原則及其正確標引和編輯加工做了很多基礎性的工作,還有同仁就信息傳播的特征及價值、編輯在科技信息傳播中應具有的信息意識也進行了研究。然而,據筆者搜索,還鮮有學者從傳播生態(tài)學的角度對關鍵詞標引的意義和功能做全新的討論。而筆者也僅僅是班門弄斧,以求拋磚引玉。
一 關鍵詞的傳播信息生態(tài)鏈
科技傳播系統(tǒng)是科學技術在傳播過程中所構成的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氛圍之間的一種相互關系,是科學技術信息的生產者、傳播者、接受者之間通過信息傳遞的方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所構成的統(tǒng)一體。信息資源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存在,是整個自然和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自然之間、社會之間、自然與社會之間聯系的紐帶。所以信息資源也具有典型的生態(tài)屬性和生態(tài)特征,信息資源系統(tǒng)也是一個典型的生態(tài)結構系統(tǒng),信息資源的傳播和交流同樣遵循生態(tài)學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規(guī)律,是生態(tài)系統(tǒng)運動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信息傳播領域的具體表現和反映,信息傳播的過程就是信息的生態(tài)化交流的過程。
在信息傳播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同樣存在諸多的“生物鏈”,信息生態(tài)鏈就是其中的一個。信息生態(tài)鏈是存在于特定的信息生態(tài)中的、由多種要素構成的信息共享系統(tǒng)。信息生態(tài)鏈中包含了信息、信息人和信息環(huán)境這些構成信息生態(tài)的基本要素,是信息生態(tài)的集中體現。
關鍵詞處于信息生態(tài)鏈的基礎地位,是系統(tǒng)循環(huán)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關鍵詞既能反映文獻的重要信息,又起著檢索作用,同時關鍵詞標引是對主題分析結果賦予了檢索標識的過程,關鍵詞標引的主要作用是通過關鍵詞的邏輯組合,準確反映文章的主題,全面揭示文章的核心內容,便于受傳者快捷、準確地檢索,也使該論文的價值得到充分的體現。也就是說其信息質量的好壞,影響著整個信息生態(tài)傳播系統(tǒng)的鏈接。
二 關鍵詞的傳播生態(tài)效果
1.正確標引關鍵詞的理想模式
理想的關鍵詞的傳播生態(tài)效果應符合如下標準:正確標引關鍵詞形成的傳播效果就應該同時有利于社會對科技期刊輔文信息的生產者給予持續(xù)的支持,有利于傳播者不斷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有利于接受者提高對科技期刊輔文信息的認知水平,并由此對社會物質和精神生產活動作出貢獻,實現共同演進,和諧發(fā)展,共生共榮,最終體現在有利于促進正確標引科技期刊關鍵詞的行為本身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詞的傳播生態(tài)系統(tǒng)應當做到傳播主體即生產者,正確標引關鍵詞。正確理解和判斷文中的主要內容和要點,抓住創(chuàng)新觀點和最有價值的方法和結果,經分析、判斷形成“主題概念”,然后將主題概念轉換成關鍵詞這一檢索標志,完成高質量的關鍵詞標引——向傳播者輸出包含充分能量的信息;傳播者對來自生產者的信息充分理解,詮釋得當,再進行深加工,直接參與信息的生產過程,并在其中發(fā)揮著主導作用——向接受者展示清晰、全面、易懂的關鍵詞標引;接受者通過甄別消化、內化正確,迅速判斷論文的學科類別和主題內容以及可能提供的信息量,從而有效地將其轉化為知識的搭建并向科技傳播系統(tǒng)釋放;而科技傳播系統(tǒng)或通過數據庫和網站對上述提供的有效的關鍵詞及時接納,并由此維持其生態(tài)系統(tǒng)持續(xù)運轉的過程。
在網絡化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在浩如煙海的信息資源中,利用關鍵詞等途徑快速準確地查找所需要的文獻信息,這不僅反映了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起點及深度,而且反映了作者掌握了相關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tǒng)的專業(yè)知識以及高度概括和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同時也能為讀者提供論文本身所未含的信息。這可以說是正確標引關鍵詞要達到的理想模式。
2.關鍵詞的標引現狀
目前,我國科技論文的關鍵詞標引質量普遍不高,存在的問題同仁多有論述。歸納起來主要有四點:(1)關鍵詞不能準確反映主題,遺漏關鍵詞;(2)用詞泛化,標引采用非關鍵詞;(3)關鍵詞排列順序不當;(4)標引專指性不強。
針對筆者多年的編輯實踐,認為關鍵詞的標引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作者對關鍵詞缺乏了解,只從論文的題名中取詞,不從文摘和正文中取詞;二是對主題內容把握不當,沒有選取能準確反映論文主題的語詞,用詞太泛,采用非關鍵詞的居多。因此所標引的關鍵詞對揭示和描述論文主題不是“重要的”“關鍵性的”,沒有起到關鍵詞標引的應有作用。下面以編輯出版方面的幾本核心期刊的關鍵詞標引為例予以說明。
《編輯學報》2010年第1期共刊載了35篇論文,它們的關鍵詞標引質量參差不齊。依筆者個人之見,產生疑問的有10篇。具體問題分四種情況:(1)關鍵詞中加了標點符號,比如陳朝暉的《論科技期刊編輯的“學術公平”意識及其引發(fā)的思考》,所標引的科技期刊;編輯;“學術公平”。其中“學術公平”加了引號,對以機讀為主要識別手段的信息來說是種干擾,影響信息的貯存和檢索;(2)關鍵詞邏輯順序排列混亂,有5篇論文存在這種情況。比如金永勤的《醫(yī)學文獻關鍵詞標引中的組配標引探析》,所標引的關鍵詞為:醫(yī)學期刊;期刊文獻;組配標引;關鍵詞。關鍵詞”置于最后是不合適的;(3)關鍵詞標引隨意、泛化,有兩篇存在這種情況。比如馬春曉的《作者投稿中的不規(guī)范行為及應對策略》,所標引的關鍵詞為:作者投稿;不規(guī)范行為;策略。“策略”屬通用詞,在關鍵詞標引中屬禁用詞,檢索意義不大;(4)還有兩篇文章所標引的關鍵詞屬主題把握不明,遺漏了關鍵詞,關鍵詞標注專指性不強。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0年第2期共刊載了30篇論文,它們的關鍵詞標引質量同樣是不盡如人意。筆者對該期的關鍵詞標引產生疑問的有12篇,主要問題集中在四個方面:(1)關鍵詞排列順序不當。比如莫京、任勝利的《SCI收錄的高影響因子期刊探析》,所標引的關鍵詞為“影響因子運作模式科技期刊JCR”。依筆者所見,排列順序改為“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運作模式JCR”就能更清楚地表達論文所要闡述的內容;(2)沒有把握論文主題思想,遺漏了關鍵詞。比如陳溥元的《實現水科學論文章節(jié)要素規(guī)范寫作的有效途徑——照模板寫有論文》,所標引的關鍵詞為“章節(jié)要素規(guī)范化有效途徑模板”。如果改為“科技論文寫作規(guī)范寫作模板水科學論文”,可能更能概括論文的主題思想;(3)所標引的關鍵詞隨意、泛化,專指性不強。比如姜梅等的《含能材料采編系統(tǒng)實施應用探討》,所標引的關鍵詞為“科技期刊采編系統(tǒng)實施調研應用”。后面三個通用詞作關鍵詞,不便于對數據庫進行分類和管理,改為“科技期刊采編系統(tǒng)編輯出版《含能材料》”,既簡潔又全面;(4)還有一篇論文把關鍵詞寫成短語,比如“高校學報特征、高校學報事業(yè)發(fā)展”,這是組配標引不合理的現象。
《編輯學報》和《中國科技期刊研究》在我國編輯出版界享有很高的聲譽,應該是我國編輯出版界的兩面“旗幟”,它們的關鍵詞標引現狀尚且如此,其他期刊就可想而知了。盡管近年來作者對關鍵詞的認識加深,中國科技期刊編排質量也在不斷提高,關鍵詞的標引質量也是日益規(guī)范,但是調查的結果仍差距很大。關鍵詞的標引不準確,就給論文的交流與傳播帶來障礙,讀者就檢索不到,論文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就得不到應有的體現。這說明我國科技期刊關鍵詞的傳播效果并沒有達到預期值。
三 關鍵詞的信息傳播生態(tài)效果的啟示
從科技信息的角度看,信息由生產者生產,由接受者接受,信息流動通過傳播者運行。傳播者與接受者既是傳播大系統(tǒng)中獨立的子系統(tǒng),同時又通過持續(xù)不斷的雙向信息交流相互作用、協同進化。簡言之,處于傳播大系統(tǒng)中的傳播者與接受者是協同進化的關系。傳播者和接受者協同進化的理想狀態(tài):完全信息的交流、互動。換句話說就是以物質的循環(huán)和能量的流動為基礎,通過用戶需求的導向性引導,運用科學的傳播和傳播技術,借助適當的傳播媒介,最終實現信息資源的生態(tài)性傳播。
從生態(tài)信息傳播的角度來分析科技期刊關鍵詞的標引及其傳播效果,將給我們帶來如下啟示。
(1)科技期刊要明確和找準自己的資源生態(tài)位??萍计诳旧硪ν诰?、完善自身要素的資源潛力、運作機制,使之與系統(tǒng)內的信息鏈和系統(tǒng)外的信息鏈保持高度適應,進而達到優(yōu)勢互補、資源互換、協同共進的目標。只有這樣,科技期刊才能守住陣地,在傳播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和諧競爭,立于不敗之地。
(2)從傳播者的角度看,科技期刊編輯應當將自己定位于“學術信息的傳播者”和把關人,一方面需要提高自身的專業(yè)水平,另一方面應當善于利用同行專家的專業(yè)知識,努力減少冗余信息、無效符號和其他“噪聲”的存在,做好關鍵詞標引“清道夫”的工作,使信息檢索系統(tǒng)的暢通始于“源頭”。
(3)從接受者的角度看,受眾與受眾之間的互動無時無處不存在。一些受眾由于文化程度、媒介接觸頻率等方面的原因,成為受眾中的核心或者“意見領袖”。他們對于信息的解讀,往往會影響到其他受眾的媒介行為,甚至可能影響其所在受眾群體在整個傳播生態(tài)中的地位。比如我們核心期刊的作者或者編輯。從這層意義上講,必須樹立規(guī)范關鍵詞標引的意識,主動了解和掌握關鍵詞的標引方法,準確把握關鍵詞的選取,以便使更多的受眾接收到正確的關鍵詞索引。由此個體受眾不僅僅擁有了更大的媒介消費空間,同時其個人身份和價值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同。
討論科技期刊關鍵詞的標引及其傳播生態(tài)效果,是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傳播活動的內在機制和外在聯系,提高生產者、傳播者以及接受者對關鍵詞標引的理解、消化和運用的程度,亦提高科技信息傳播生態(tài)質量,最終建構起能夠引領人類培養(yǎng)全面的生態(tài)素質,確立生態(tài)意識的合理結構的科技傳播生態(tài)系統(tǒng),最終實現系統(tǒng)內不同個體間“無障礙”的知識共享。
參考文獻:
[1]大衛(wèi)·阿什德.傳播生態(tài)學:文化的控制范式[M].邵志擇,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2.
[2]邵志擇.傳播范式與傳播生態(tài)——評大衛(wèi)·阿什德的《傳播生態(tài)學》[J].新聞記者,2003,(12):59—60.
[3]陳浩元.科技書刊標準化18講[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64
[4]費永俊,蘇蓉.科技學術論文關鍵詞的基本特征和擇詞原則[J].湖北農學院學報,1998,18(1):82—84.
[5]楊金磚.學術論文中“關鍵詞”的析取與標引[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I,(2):133—134.
[6]劉岱偉.科技論文關鍵詞的編輯加工[J].編輯學報,2004,16(2):107—108.
[7]楊一瓊.學術論文的關鍵詞標引[J].大學圖書館學刊,2004,22(1):63—64.
[8]胡玲玲,許征尼.科技論文關鍵詞的正確標引[J].編輯學報,2005,17(2):110一111.
[9]王和平.學報信息傳播的特征及價值[J].當代傳播,2005,(4):103—104.
[10]劉楊,趙大良,葛趙青.學術期刊信息的傳播模式[J].編輯學報,2005,17(6):410—412.
[11][22]郭秀娥.21世紀期刊編輯與信息傳播[J].編輯學報,1996,8(1):49—52.
[12]杜利民,陶立方.科技學術期刊傳播特點研究[J].編輯學報,2006,18(3):164—166.
[13]韓剛,覃正.信息生態(tài)鏈:一個理論框架[J].理論與探索,2007。30(1):19—20.
[14]戴維民,汪東波.面向21世紀的情報語言學[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188.
[15]王昌度,熊云,徐金龍,等.科技期刊論文關鍵詞標引的問題與對策[J].編輯學報,2003,15(5):340—350.
[16]陳朝暉.論科技期刊編輯的“學術公平”意識及其引發(fā)的思考[J].編輯學報2010,22(1):19—20.
[17]金永勤.醫(yī)學文獻關鍵詞標引中的組配標引探析[J].編輯學報,2010,22(1):40—42.
[18]馬春曉.作者投稿中的不規(guī)范行為及應對策略[J].編輯學報,2010,22(1):35—37.
[19]莫京,任勝利.SCI收錄的高影響因子期刊探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0,21(2):138—141.
[20]陳溥元.實現水科學論文章節(jié)要素規(guī)范寫作的有效途徑——照模板寫有論文[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0,2l(2):232—237.
[21]姜梅,張桂弘,王艷秀等.含能材料采編系統(tǒng)實施應用探討[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0,2l(2):203—206.
[22]丁漢青.重構大眾傳播中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的關系——“傳”“受”關系的生態(tài)學觀點[J].現代傳播,2003(5):27—30.
[24]方玲玲.傳播生態(tài)視野下的受眾層次解讀[J].新聞傳播研究,2008(5):3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