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我總有一種困惑:每每閱讀教育報刊時,常可見各種各樣的教育評論,大到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匡正,小到對點滴教育行為的檢視,這些文字確也能夠振聾發(fā)聵、激濁揚清,給人以方向的點撥,以思路的引領(lǐng)。不過我也常常因為聽到教師朋友的另一種議論而生發(fā)隱憂,為什么教育報刊一涉及教學領(lǐng)域基本上只是對教學過程的描述?除此之外,就很難看到對教學過程中各種各樣生動鮮活的問題進行梳理、概括以及深入分析的教學評論,而真正有見地和導向作用的教學評論又是讀者多么需要、不可缺少的聲音??!
人們都明白,學生與其說是生活在學校里,不如說是生活在課堂里。其中道理簡單明了,學生在學校的大部分時間是與老師和同學們在課堂里度過的。一個人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的確立、正確思維方法的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與老師所教、與課堂習得密切相關(guān)。小課堂、大天地,它確實是為人師者展現(xiàn)師德師風、學識學養(yǎng)、能力技藝的廣闊舞臺,也是莘莘學子思想品格得以陶冶、知識得以積累、人生夢想得以放飛的一片芳草地。
在現(xiàn)實的教育生活中,我們又不得不承認這樣的事實:各色課堂,盡顯百態(tài),良莠不齊。其中當然不乏好心辦成了好事的,但又不可否認,也有好心辦錯了事的,甚至辦壞了事的,屈才、毀才之事并不鮮見。由此想來,課堂教學真是一個神奇的世界,也是一個充滿奧秘的世界。面對課堂教學研究這樣一個極富挑戰(zhàn)性的課題,有如臨近大海,大多數(shù)人只敢撿點退潮時留下的貝殼、魚蝦,而不愿或不敢闖進滾滾波濤之中,去體驗、探究一番大海之深、大海之廣、大海之奇。因為要準確理解教師乃至學校的教學特點、教學風格,靠走馬觀花、淺識薄見絕不可能,只有花時間沉下身來系統(tǒng)聽課、廣泛搜集資料、認真進行比對、反復加以思考,才能知其底蘊、察其利弊,才可能掌握教學評論的話語權(quán),才可能把話說到要害處、點到迷茫處,真正使師生有所感悟、有所啟迪。在人心浮躁的今天,堅守“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教育理想,確實不是一件易事。當今的教學評論本就稀少,難得見到的一些文字也往往只是對教學表象的粗略評述,顯得膚淺、空泛、干澀,遠沒有反映出教學活動特有的知識性、多樣性及其關(guān)聯(lián)性,更不要說對如何打造高效課堂去尋找規(guī)律,指明路徑了。
此種狀況必須改變的緣由我不必多言,單說一件事情就足以令我們警醒,催我們行動。2009年教師節(jié)前,我們的總理溫家寶用整整一個上午的時間在北京第35中學做了一回學生,他與初中學生一起端坐課堂聽了5節(jié)課并認真記下筆記,課后又對每堂課作了精準的點評。日理萬機的總理以聽課、評課的實際行動表達對教育工作的重視和對廣大教師的激勵,為中國的各級官員和教育工作者作出了示范。我們難道還不應當更加傾情關(guān)注和潛心研究課堂教學,去著力探究課堂教學的要義和精髓,讓教育報刊發(fā)出更多一些教師和學生熱切希望聽到的聲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