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課程改革綱要》提出要建構嶄新的學習方式,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學習方式”正式作為一個教學理念,被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國外非常重視學生的閱讀。美國實施“美國閱讀計劃”,并推出必讀書目;以色列向孩子倡導三句話——“書本是甜的;知識和智慧是搶不走的;學者是最受尊崇的”;日本在青少年中開展“每天晨讀10分鐘”活動。
語文學科學習方式的轉變首先應從閱讀開始。我國的《語文課程標準》對課外閱讀也提出了具體要求,倡導課外閱讀已成為有識之士的共識。我們語文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營造書香班級,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能力。
一、用心引導閱讀興趣
沒有興趣,學生不可能喜歡讀書;缺少熱情,學生更不可能專注于讀書。由濃厚的興趣帶動學生讀書的熱情,這種熱情就能激發(fā)學生自主地讀書,把讀書變成自己開闊眼界的需要,變成豐富知識的強烈渴望。
1.名人軼事啟迪
從古代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到現代的革命導師、著名作家,哪一個不是讀書的楷模?清朝皇帝康熙、開國領袖毛澤東,他們一生與書相伴;馬克思、列寧的讀書故事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孩子們仰慕的大作家冰心老人把讀書當作生命中最大的快樂……把這些故事講給孩子們聽,激發(fā)他們的閱讀期待。
2.營造教室文化
教室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很注重營造教室的文化。如在教室的墻上書寫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別具一格的“古詩詞大觀園”“成語天地”等,讓學生一進教室,就感受到濃郁的書香氣息。
3.提倡親子共讀
提倡親子共讀,讓父母做孩子閱讀的榜樣。在共讀的過程中,家長與孩子經常交流讀書的心得與方法。這樣,孩子的閱讀興趣會變得更加濃厚,閱讀水平也會逐步提高。
二、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
1.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
堅持天天閱讀,每天讀書的時間不少于1小時。我們要求學生每天書包里必須裝有課外書,引導學生利用早讀、午休、課間時間來讀書。
2.定期購書,不斷充實自己的書櫥
3.堅持寫讀書筆記
?。?)摘錄筆記
發(fā)現書中好的觀點和內容,如名言、警句、資料典故、數據等,在筆記本里記下來,主要用于積累資料。
?。?)心得筆記
也就是寫讀后感,把讀書的心得體會寫成短小的文章、札記、隨筆,作為讀書的成果保存下來。
三、搭建班級交流平臺
1.舉行共讀一本書的班級讀書會
閱讀一本書可以收獲很多,或是了解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或是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形象,或是感悟到豐富的思想內涵,或是學到書中精彩的語言表達……師生共讀一本書后,開展討論,除了讓孩子們有機會整理思緒,還可以讓他們分享彼此的閱讀感受,聽聽不同生活背景的同學的不同觀點。這樣,孩子對事物的看法會有更多元化的思考空間。
2.得意收獲分享會
自由閱讀使學生在無拘無束的氛圍中讀書,開闊視野、增長見識,享受讀書的樂趣。他們有時很想傾吐心中的積淀與快樂。例如,有的學生喜歡歷史方面的書,他們想和同學交流上下五千年發(fā)生的事;有的學生喜歡軍事方面的書,他們要講述世界上著名的戰(zhàn)役,要介紹各種武器……在這樣的交流會上,學生暢所欲言,互相受益。
3.成果檢驗競賽會
每學期開學初安排一次這樣的交流會,主要是了解孩子們在假期讀了哪些書,獲得了哪些知識。知識競賽的內容覆蓋面要廣,涉及歷史、地理、軍事、體育、動物、植物等,使學生在競賽中獲得成就感。
四、建立讀書激勵機制
定期舉行“讀書之星”評選活動,并給予優(yōu)秀者獎勵。開展“我最喜歡的美文”朗讀比賽、國學經典誦讀比賽、講故事比賽等活動。
經過幾年的嘗試,我們收獲頗多。我們堅信,只要堅持實驗、不斷探索,就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一定會發(fā)展得更好、更快。
(作者單位:鄒先會 南昌市桃花一村小學;吳海青 南昌市桃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