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遼西的人,誰能抵擋得住白狼山的心動?
山的前面還是山。古老的燕山山脈提起精神,從河北平原北側(cè)的潮白河谷啟程,越過努魯爾虎山,向著蔚藍的渤海灣,一口氣跋涉了600余公里,歷蒼茫而雄渾,聚煙霞而秀氣,在遼西建昌縣城東5公里處,驚訝于原野的廣袤,仰天一聲長嘆,白狼山拔地而起。
于是,百公里石巖褶皺巍峨,800里凌河逶迤而至。更有千仞風云浩蕩,60萬百姓棲息。當年的山腳下,那株螺旋狀生長著的古果,雌雄同體,心形綠葉對生,纖細的枝蔓頂端盛開著芬芳的花朵,漫不經(jīng)心地開在晚侏羅紀。當它結了12粒豌豆大小的果實后,堅實地鑄就了“世界上第一朵花”的真實。
寒來暑往,渾身披著彩色羽毛的近鳥龍,忐忑地爬上了白狼山1140米頂峰的巖石,俯瞰腳底的莽莽山川,仰望頭頂朗朗晴空,展開雙翼,一怒飛天。雖然有一點笨拙,有一點趔趄,有一點不知所措,但這是地球上空的第一雙翅膀。
世界上的“兩個第一”,打造了“熱河生物群”的高地,成就了白狼山獨一無二的驕傲。為了探究這位盤腿而坐、閉目養(yǎng)神一如哲人的深奧,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研究人員與沈陽師范大學、北京大學、耶魯大學、得克薩斯大學、阿克倫大學等中外專業(yè)學者的足跡,隨著大凌河文明的芬芳和繁榮,遍及白狼山的溝溝叉叉;慕名而來的游客循著白堊紀的遺蹤紛至沓來。
曾經(jīng)來到白狼山的還有避秦的燕太子丹,為燕國開疆拓土的大將秦開,東巡的唐王李世民以及征東的薛禮、傳說中的樊梨花等。他們或是為白狼山增添一段叱咤風云的豪邁,或是為白狼山續(xù)寫一篇蒼涼幽怨的無奈,或是為白狼山抒發(fā)一嶺浪漫癡心的情懷。唐代著名邊塞詩人高適亦曾在他的《燕歌行》長詩中寫道“撞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最是提振白狼山精氣神的是在三國時期,倚馬白狼山巔的曹操橫槊賦詩的壯懷激烈。據(jù)《三國志?魏書?五帝紀》中記載:曹操“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眾甚盛。公車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公登高,望虜陣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為先鋒,虜陣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20余萬口”。這一史實是說,三國時期,袁紹在官渡被曹操打敗后,其二、三子袁熙、袁尚兄弟倆投奔蹋頓,“復圖冀州”,企圖收復故地。因此曹操決心遠征蹋頓,除掉后患。戰(zhàn)前,諸將都認為不妥,惟獨謀士郭嘉力主遠征蹋頓,理由是不擊垮蹋頓,青、冀等州終不能安定。曹操還擔心前豫州牧劉備慫恿荊州牧劉表趁機襲擊許都,郭嘉認為劉表多疑寡斷,自知才能不如劉備,又恐怕劉備超過自己,決不會聽劉備的主張。曹操遂立即率子曹植、大將張遼等揮師北上。進至河北雄縣西北,曹操又采納郭嘉關于千里奔襲,兵貴神速的建議,下令把全部輜重留在后邊,親率輕騎兵晝夜兼程,疾速行軍。同時,請出隱士田疇任莜縣縣令做向?qū)?。曹軍途?jīng)天津薊縣時,正值雨季,道路泥濘難行,曹操采用田疇的建議,一面在大路旁立一個大木碑,寫上“方今夏暑,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復進軍”。以迷惑和麻痹烏桓。一邊出盧龍寨,跋涉五百多里,向東直指柳城。離柳城二百里時,烏桓軍乃發(fā)覺。蹋頓、袁尚、袁熙慌忙與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等,集合烏桓騎兵來迎戰(zhàn)。八月與曹軍在白狼山相遇。被曹軍大敗。接著曹軍又一舉攻克柳城。袁尚、袁熙投奔遼東郡太守公孫康,曹操采納郭嘉之計,沒有繼續(xù)追擊,而坐觀局勢,聲言等待公孫康把二袁首級送來。曹操在柳城休整一段時日,于陰歷九月從遼西走廊回師,途經(jīng)綏中萬家鎮(zhèn)碣石山寫下了“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千古名句。不久,果然公孫康伏殺袁尚、袁熙及遼東單于速濮丸,并將首級送給曹操,表示歸附之意。
白狼山依然傲岸挺拔,承受著過往風雨的洗禮。似乎在靜靜的回憶著當年的以少勝多、以勞勝逸之戰(zhàn)的驚心動魄,見證著長城以北的民族大統(tǒng)一、大團結。如今,在這段波瀾壯闊的三國故道上,一直還保留著曹操的拴馬樁、飲馬槽、歇息石等遺跡。
尤其是剛剛進山,遍布左側(cè)山坡的白色巖石,形態(tài)各異,狀如群狼,惟妙惟肖。有的仰天長嘯,有的側(cè)目冷察,有的散淡愜意,有的警覺緊張,有的神情頑劣,還有的母子相依、交頭接耳、情深意長。不愧因石而名山,因山而名縣?!督úh志》有記載,建昌“西漢立縣,名白狼縣”。
且不說散布在深谷大壑的大猴山、小猴山、雙人石、蘑菇石、燕兒洼、石井、溶洞、天然臥佛等錯落有致、大氣磅礴。單單是山門口,左側(cè)山上的一坡頑石,宛如雨后大草原上的蘑菇群,旁邊還有石牛、石馬、石狗、石羊,還有一個愜意的牧羊人,悠閑地抱著肩膀,若有所思。右側(cè)懸崖,猶如一位挺身而立的仙人,神情傲岸、目光深邃地望著來人。他的前面,是一個彎腰伸手的小仙童,執(zhí)意地要與人們拉手寒暄,十分熱情地叮囑山路的百轉(zhuǎn)千回。再向前,山峰突兀而立,右面是一個伸著長脖子的大烏龜,呆頭呆腦,憨態(tài)可掬,認真地查看煙霞變化、云卷云舒。它的硬殼上,一只大鶴單腿展翅、置喙弄羽,悠閑地享受花香草色、林靜泉清;左側(cè)峰上一只斑斕猛虎平臥假寐,身旁的幾只小虎兒卻眈眈警戒四周、怒目群山,生怕迷路的小鳥、調(diào)皮的山風、莽撞的野兔,馬虎的長尾雉雞等等,一不小心搔擾到它們的媽媽。再前面,仿佛一尊十余丈高的大佛,慈眉善目地迎面而來,仙風道骨,神態(tài)自若念念有詞。如此這些栩栩如生的石像巧然天成,在白狼山比比皆是、俯仰即觀,給人以無限的遐思和美妙的共鳴。
且不說剛剛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那漫山遍野的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多達348種,點綴一年四季的還有雪白的杏花、粉紅的桃花,芬芳的槐花、火紅的杜鵑花、碧綠的油松、淺綠的落葉松、丹紅色的楓葉,桔紅色的山杏葉,金紅色的銀杏葉,淺黃色的鵝耳櫪葉,杏黃色的柞樹葉,深黃色的暴馬丁香葉,淡黃色的刺槐葉,黃綠色的榆樹葉。千畝花海,萬畝松濤、群峰碧翠,釀成“天然氧吧”。
且不說白狼山腳下的東大杖子戰(zhàn)國古墓群的那些配以金柄套的曲刃青銅短劍、作為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古代銅戈祖型的異形銅戈、陶器的鼎、豆、壺、盤、蟠螭紋蓋壺青銅禮器、青銅環(huán)首刀、暗紅色的瑪瑙環(huán)以及帶鉤等等展示歷史的厚重,文明的悠遠,不愧“遼西明珠”。
還是扯一襲霞裳,靜靜地披在白狼山的肩上,讓那朝暉暮色隱入炊煙裊裊。
還是撒一天雨雪,坦蕩地落在白狼山的心中,讓那書韻農(nóng)歌飄向大野茫茫。
還是撥一款心泉,輕輕地滴在白狼山的眼前,讓那唐風宋雨流向遼西潺潺。
還是用一首小詩,細細地把這故鄉(xiāng)的山峰,留在我的夢里夢外:
重巒疊嶂總巍峨,上有奇峰接絳河。
大壑深藏龍虎氣,危崖橫立鐵枝柯。
八千勁旅失迷惘,萬丈雄關尚坎坷。
點將臺邊留義勇,三國故道好吟哦。
選自《鴨綠江?下半月》2012年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