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志家
(武漢紡織大學 服裝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江陵馬山一號楚墓袍服淺析
齊志家
(武漢紡織大學 服裝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基于對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衣袍實物的歸類,認為這些衣袍不能定名為周代“袍”。在結構形制的比較中,發(fā)現(xiàn)這些衣袍對深衣古制多有損益,也不能稱為“深衣”,而只能泛稱為屬深衣制。
袍式;深衣制;楚制;結構
一直以來,對先秦服飾發(fā)展歷史的研究多取材于先秦、兩漢典籍等一類文字材料。這些材料是我們理解古代服飾的冠服制度、禮儀精神的重要基礎。但是,由于形象資料及實物的缺乏,仍然使我們的理解難以生動具體。然而,1982年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的發(fā)現(xiàn),為我們提供了極為豐富而具體的實物資料。這座戰(zhàn)國中、晚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之間)的貴族墓葬,墓主人是一位女性,據(jù)認定其生前身份應該是士階層中地位較高者[1]。從出土的50多件服飾品中,我們可以窺見當時作為士這一階層女性服飾的原貌。更為重要的是這些衣袍為我們實際理解中國古代歷代沿襲的“深衣制”提供了實物樣本。本文主要旨在分類該墓中數(shù)量居多的袍類服飾的基本特征,考察這些衣袍與深衣古制的關聯(lián)。
馬山一號楚墓出土服飾共20余件,包括袍、衣、裙、袴、帽、鞋及明器類衣服。衣袍均為交領、右衽、直裾、上衣下裳相連屬的樣式,有綿、夾、單三類。其中袍服數(shù)量為最多達到8件。稱之為袍是指與單衣、夾衣相區(qū)分而言的內(nèi)有填充的長衣。這些衣袍包括:棺內(nèi)的第一層素紗綿袍(按照出土順序,N1),第五層的一件深黃絹面綿袍(N8),第七層的一件鳳鳥花卉紋繡淺黃絹面綿袍(N10),第十層的一件對鳳對龍紋繡淺黃絹綿袍(N14),第十一層的一作小菱形紋錦面綿袍(N15),第十二層的又一件小菱形紋錦面綿袍(N16),以及人骨架的最外層所套的一件E型大菱形紋錦面綿袍(N19)、中間的舞鳳飛龍紋繡土黃絹面綿袍(N22)和最內(nèi)面的深黃絹面夾衣(N23)。[1]除第五層的一件深黃絹面綿袍(N8)破損嚴重外,其余 7件都可辨明裁制結構。按照外觀形狀和穿著層次,又可以將它們歸為三種類型:N1和N22為中衣式小袖袍;N15、N16和N19為表衣式大袖袍;N10和N14為裼衣式短袖型袍。本文將以素紗綿袍(N1)、鳳鳥花卉紋繡淺黃絹面綿袍(N10)、小菱形紋錦面綿袍(N15)為三類之代表來討論馬山楚墓袍服的形制特點,以及其與深衣的關聯(lián)。
素紗綿袍(N1)。袍面為極細薄之平織紗,后領下凹,兩袖從肩部向袖口收殺,袖筒最寬處在腋下,袖口窄小。整體為上衣和下裳兩部分在腰縫處連接。上衣為 8幅織物斜裁對稱拼接,下裳為 8幅正裁豎拼,袖緣領緣為本色生紗斜裁;其袍長與N22接近,與其余兩款式相比,本款小袖式凹領窄袖,短小適體,袍面為本色素料,不施文采,應為運用于外衣里面的注重功用的衣著。按《釋名》:“中衣,言在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笨芍^“中衣”。這與出土墓主人骨架實際衣著的里外層次相符。由出土報告可見,衣著從外至內(nèi)為:E型大菱形紋錦面綿袍(N19)、舞鳳飛龍紋繡土黃絹面綿袍(N22)、深黃絹面夾衣(N23)、深褐色絹裙(N24)、鳳鳥花卉紋繡紅棕絹面綿袴(N25)。在綿袴的表、里之上都附有一層深褐色紗,已不知原形,腳上著土黃綈面蔴鞋(N20)[1]。因此,該式綿袍與N22都可確定為中衣之用。
小菱形紋錦面綿袍(N15):衣袖特別長大,袖下有胡。上衣正身正裁2幅,兩袖正裁各3幅,上衣共計8幅;下裳正裁5幅;袖底施有“小腰”。袍長200厘米,袖平展345厘米,袖寬64.5厘米,腰寬68厘米,下擺寬3厘米。本款大袖式袍長和袖展皆為同墓袍服之最。與墓主身材相比照,其袖展為身高2倍,又有衣擺可拖地60厘米,可見它是非常非常寬大的衣物。無獨有偶,同墓同式的 N19 大菱紋錦面綿袍被發(fā)現(xiàn)穿在墓主上身最外面一層,應當是作為外衣禮服。此袍原為右衽(即是交襟),穿著時將里襟壓在外襟之上成為左衽。再看看它的尺寸,衣身長170.5厘米,領緣寬10.5厘米,袖展246厘米。以死者160厘米的身高來看,長可拖地,大概拖尾30厘米左右。 由同款的N19屬墓主棺內(nèi)衣著的最外層可知,這類大袖袍可確定為表衣之用。
鳳鳥花卉紋繡淺黃絹面綿袍(N10)、袍面為高級紋綉絹料正裁而成,兩袖平直,袖短口寬。上衣正身2幅,兩袖各1幅,下裳裁制時是把整幅的綉面先剪成不規(guī)則的小片而后拼成9大片。同式的N14的下裳則為6幅。袖底施有“小腰”(今謂之袖襠)。領緣用田獵紋絳和龍風紋絳,袖緣和下擺則再用大菱形紋錦裝飾。在加工紋飾可謂不厭其繁,與所謂“衣作綉錦為緣”制度相符。與其余兩類(N1、N15)袖展分別為216厘米和345厘米相比,該袖型較短,僅為158厘米。盡管描述為短袖,但結合墓主160厘米的身高,其袖口也能達到手腕處,實際也成了長袖。從其繁復的裝飾和短袖型特征來看,可以歸類為作為外衣的裼一類。
與上述中衣式、表衣式不同,“裼”為一種罩衣?!抖Y記·玉藻》:“君衣狐白裘,錦衣以裼之……君子狐青裘豹褎(同袖),玄綃衣以裼之……犬羊之裘不裼。”[2]這是說國君和貴族穿狐皮的裘,都要罩上與狐毛顏色相宜的裼衣。庶人穿犬羊之裘,不加裼。裼的作用是給衣著增添文飾?!队裨濉罚骸安晃娘椧?,不裼。裘之襲也,見美也?!编嵭ⅲ骸榜樱饔谟形娘椫??!币u,即衣上加衣。衣加文飾是一種禮儀的要求,所以《玉藻》又說:“君在則裼,盡飾也?!?/p>
再者,這種特殊的短袖型之風格,可能與楚人的地方特色相關。一直以來,史稱的所謂的“楚服楚制 ”與所謂“周代華夏正統(tǒng)”的分野多有記載,但缺乏具體實例?!妒酚?叔孫通列傳》“叔孫通儒服,漢王憎之。乃變其服,服短衣楚制,漢王喜?!绷怼稇?zhàn)國策.秦策》再有呂不韋使秦公子異人著楚服以取悅王后華陽夫人的故事,并有“楚服,盛服”的評注。但這里的“短衣楚制”并非指一般勞動者穿的短衣。如河南信陽長臺觀楚墓出土的漆瑟彩繪中的形象,獵人一律短衣,緊身袴;樂工長袖;貴族更是褒衣博袖。顯然,一方面,短衣之制古已有之,遍行諸國庶民勞動者之中;另一方面,在禮儀慎重的時代,一種簡陋的短褐恐難登大雅之堂。這種楚制短衣是指一種短袖衣。由此,如男女同制,則可推測上文所謂“楚服”應與本款寬袖式袍服類同。
在馬山一號楚墓的發(fā)掘報告里,上述衣袍被稱為“綿袍”。在有關研究論著也多以袍稱之,認為“這種衣服,不分男女,應當通稱為袍”;[3]“袍是一種上衣和下裳相連續(xù)的服式,是長及腳面并絮有絲棉的冬季服裝”。[4]這些說法多以現(xiàn)代袍的概念標準來厘定,但先秦時代的袍從質(zhì)料和形制、功用等方面看,都與現(xiàn)代情形大有不同。因此,這些出土衣袍的具體類屬還須進一步分別。
古代歷代服飾的服飾制度早在周代已確定,研究者多把古代服飾分為兩種基本形制:上衣下裳制和上下連屬制。[5]就當時西周而言,西周貴族多為冠冕衣裳。就是指上衣下裳,一種上下不相連屬的形制。如周代前后主要作為祭祀和重大典禮之用的冕服,以及作為國家公務之用的元端(玄端)就屬于這種上衣下裳之制。到了春秋,與這種禮儀深重嚴明的冠服式樣不同,一種將衣裳連屬一起的服式在中原華夏族地區(qū)較為流行。這就是上衣下裳分別剪裁再在沿腰際連接的“深衣”。與此同時,還有另一種連衣裳的袍,不作為正服而僅作為燕居之用。同為一種不分衣裳的長衣,袍與深衣的區(qū)別首先在于其填充物的特點。
作為連衣裳的長衣,袍的內(nèi)里往往充實有綿絮絲麻等物?!抖Y記·玉藻》:“纊為繭(襺)、緼為袍?!崩k,絮也。襺,指鋪以新絲綿的衣服。又鄭玄註:“緼,謂今纊及舊絮也”。又許慎《說文解字》謂:緼,亂麻也。[6]可知“緼為袍”者,指填充以舊絮麻料的為袍。由此可見,先秦時代指以新綿充填的稱為襺衣,雜用舊絮的謂緼袍。從質(zhì)料看,馬王堆漢墓和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的衣服均為絲綿制成,此類綿質(zhì)衣服不得稱之為袍。
袍還被描述為檔次較低的衣服?!墩撜Z·子罕》:“子曰:衣敝緼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乎?!边@里的緼袍是被作為低賤的特點而與狐貉的高貴相比較的。袍式之短者為襦,是作為里面襯托外衣之用;且粗而又陋者為褐。從袍與襦、褐的隸屬關系,也可見當時袍的低賤。此外,袍是罩在外層外衣與貼身內(nèi)衣之間的一種衣服?!抖Y記·喪服大記》:“袍必有表,不禪(單),衣必有裳,謂之一稱?!编嵶?“袍,褻衣?!笨资?“袍是裹衣,必須在上有以表之?!盵7]《說文》:“褻,私服,詩曰是襲絆也?!盵8]因此,從禮記及鄭注、孔疏都可知袍作為私服不應外露,袍外面還應有“表”,即有罩衣。
從馬山一號楚墓的這種表面精美紋綉的特征來看,這些衣袍顯然應是作為外衣,不須再加“表衣”。因此,這種美觀的外衣在古籍記載里是不能稱為袍的。周代的“袍”應是相當《釋名》所云中衣之類衣服?!赌印份d“楚莊王絳衣博袍”,就是指紅色外衣內(nèi)面有較寬松的中衣之袍。據(jù)《論語》及鄭注可知袍是沒有紅紫之類彩色衣紋的,因其是“私居服,非公會之服”。又據(jù)《周禮.玉府》鄭注:“燕衣服者,巾絮、寢衣、袍襗之屬”。[2]在此,襗是內(nèi)袴,而袍襗并舉則可見袍應當為私居服,均非公會之服,即不是正服、禮服。這種衣服當然不必在衣表上織或繡出色彩鮮艷的花紋。馬山楚墓的這類衣服花紋則無比艷麗繁富,顯然非“私居服”,而屬慎重的禮服。
因此,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的這些袍服并不能稱為周代“袍”;而只是在填充物和連衣裳的角度上,這些袍服可歸類為袍式或稱為楚式袍。也就是說,這些楚墓出土的衣袍已與周代法度相去甚遠,出現(xiàn)了作為外衣的表面裝飾精美的楚式袍類型。
現(xiàn)有對古代服飾結構的理解,基本上源于對古代深衣的記載和描述。但由于缺乏具體實物,注解多有紛爭。而楚墓衣袍的出土,可謂最為接近古代服飾原貌的實物。它對理解古代服裝結構方法極為重要,但一種先入為主的原因,往往直接用三禮中深衣之制來理解楚墓袍服,終究不得結果。因此,嘗試做一種直接的結構對比來探討楚墓袍服的形制結構,無論對理解楚墓袍服,還是深衣制都顯得極有意義。
深衣傳為一種極古老的服式,產(chǎn)生于周代以前。《禮記·王制》:“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養(yǎng)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養(yǎng)老;殷人噚而祭,縞衣而養(yǎng)老?!笔柙唬骸吧钜聻榘撞家拢?、收、噚都是當時的冠冕之名”。[2]《禮記·深衣》云:“名曰深衣者,謂連衣裳而純之以采者?!盵2]連衣裳是指實際上制作時仍是上下分裁,在于腰縫處連屬為之。純之以采,是指衣的領緣、袖緣、裾緣和擺緣處都用刺繡、織錦作為包緣。從上文對的描述可知,馬山一號楚墓袍服皆為衣裳連屬并施有緣邊的形制,與此形制不悖。但根據(jù)《深衣篇》中進一步對尺寸、裁制的規(guī)定則發(fā)現(xiàn)這些衣袍可能不屬于先代的深衣。在此,僅從衣長尺寸、下裳裁制幾方面加以分別。
《禮記·深衣》云:“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guī)、矩、繩、權、衡,短毋見膚,長毋被土。續(xù)衽鉤邊,腰縫半下。袼之高下,可以運肘。袂之長短,反詘之及肘。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脇,當無骨者。制有十二幅以應十有二月。袂圓以應規(guī),曲袷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踝以立直,下齊如權衡以應平故規(guī)者,行舉手以為容。負繩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義也?!盵2]
所謂的“短毋見膚,長毋被土”,是對深衣尺寸的明確要求與原則。是指衣長應不能太短而露出肌膚,又不能太長而覆被于地。足見衣長當以至腳踝處為要。由此反觀上文三款袍衣長度(見圖 1、圖 2、圖 3),惟有中衣小袖式的素紗綿袍(N1)衣長合符深衣尺寸。然正如上文分析,該樣式應為最接近周代作為中衣的袍。而其余表衣大袖式(N15)和裼衣短袖型式(N10)的衣長則分別要拖地約60厘米和20厘米(三款衣袍之衣長分別為148、200、165厘米,而墓主身高僅為160厘米)??梢娺@些衣袍在尺寸上已不能歸類為深衣之制。
所謂“袂之長短,反詘之及肘。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脇,當無骨者”。涉及袖的大小、袖底以及帶的位置,皆以人身形體尺寸為度,而不言具體尺寸。所謂“制有十二幅以應十有二月”,盡管具體分幅存在分歧,但在為12幅的總數(shù)上則是公認的。按鄭註和孔疏來看,幅數(shù)是指下裳的分片數(shù)量。由實物的觀察可見,分別為8片、5片、9片均不符“制有十二幅”。而實際上,所有7件能辨別下裳分幅的楚式袍服實物沒有一件與古深衣十二幅相符合。
圖1 中衣小袖式N1款式圖
圖2 表衣大袖式N10款式圖
圖3 裼衣短袖型式N15款式圖
所謂“續(xù)衽鉤邊”,指深衣的一種獨特結構。按沈從文的研究,認為深衣之“衽”類同于綴棺之“衽”。[9]現(xiàn)在看來,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的袍服中,這種現(xiàn)被稱為袖襠的矩形衣片極為普遍。這種縫於腋下的“嵌片”所提供的技術細節(jié),至為重要,使我們對先秦服制及其加工工藝獲得了新知識。把這一實例和文獻相印證,就可以斷定,這種“嵌片”便是古深衣制度中百注難得其解的“衽”。 通常,“衽”指交領下方的衣襟,如左襟叫左衽,右襟為右衽。這里的“續(xù)衽”則是作為狹義詞的“衽”,亦即漢代人所謂的“小要(腰)”。鄭註云“衽,謂裳幅所交裂也。凡衽者,或殺而下,或殺而上,是以小要取名焉”。[2]又由孔疏可知,古時名為小腰(要)是指棺蓋上的木楔,其形兩頭寬,中間窄。用來插入棺口兩旁的坎中而與之密合。[2]現(xiàn)今也叫燕尾榫、魚尾榫或大頭榫。若把它和N15綿袍上所設的‘衽’(小要)相對照,原來當衣服上這種矩形“嵌片”被插於袖腋處時,就起到了類似綴棺之“衽”所起的固定連接作用,且衣服攤平放置是,衣“衽”的輪廓正好與木榫形“小要”相類似。很顯然然,這所謂“續(xù)衽”,不應該就是單純?yōu)樵谛涞撞课蛔非筮@種木榫形狀;且嵌入“小要”,這種連接衣身、下裳與袖身的方式也不符合深衣“完且弗費”的原則。在這種反思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種內(nèi)在結構上的考量。一方面,這種續(xù)祍的措施自然增加了袖底及胸圍容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把前衣襟推向了后背,形成“鉤邊”。正如有學者通過該結構復原的分析認為,“小腰”確實加大了成品胸圍尺寸,但是這個增加的圍度更主要的作用是增大門襟遮掩量[10]。從上述具體實物比較可見,除中衣小袖式外,在其余兩式均發(fā)現(xiàn)了這種“小腰”。足見這種“續(xù)衽鉤邊”在當時先秦時代已為一種較普遍的方法。這些實物的出土,為這種古老的結構技術提供了佐證。這種發(fā)現(xiàn),也將改變以往所謂中國傳統(tǒng)服裝是“平面化意識”的剪裁的看法。因為,從楚墓出土的這些實物的結構分析來看,當時的服裝結構設計與技術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了充分的“立體化意識”。
綜上所述,馬山一號楚墓出土袍服應當不屬深衣古制,但其外觀及結構方面與深衣制卻存在明顯的關聯(lián)。它們均為“連衣裳純之以采”的上下連屬的形制,且在結構上共同采用了“續(xù)衽鉤邊”的結構設計,但在衣片采寸、分幅結構上存在明顯差別。
[1] 荊州地區(qū)博物館.江陵馬山一號楚墓[M]. 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5. 95. 11-18. 17.
[2] [清]阮元. 十三經(jīng)注疏[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0. 1479-1480.678. 1346. 1664. 1477. 1293.
[3]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1997.24. 89.
[4] 彭浩. 楚人的紡織與服飾[M]. 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151.
[5] 繆良云. 中國衣經(jīng)[C].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0. 20.
[6] 段玉裁. 說文解字[C].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6. 662. 395.
[7] 李學勤. 禮記正義[C].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265.又阮刻本鄭註謂“袍,褺(die)衣”,見阮刻本1579.
[8] [清] 段玉裁.說文解字[C].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395.
[9]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89.
[10] 劉瑞璞, 等. 古典華服結構研究[M].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 11.
On the Pao Fu of Chu Tomb No.1 at MaShan JiangLing
QI Zhi-jia
(Research Center of Fashion and Aesthetics,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Pao Fu of Chu Tomb No.1 at MaShan Jiang Ling, that these robes cannot be called the Zhou Dynasty of the "Pao" .Comparison of shapes in the structure ,the robes changed the ancient system of ShenYi more than a loss, and the robes also can not be called "ShenYi" . These clothing can only be named as a type of the system of “ShenYi”
Pao Type; The System of ShenYi; Chu System; Structure
K852;TS941.12
A
1009-5160(2012)-0022-04
齊志家(1971-),男,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時尚與美學研究.
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資助項目(2009B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