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君
神宗元豐二年七月,蘇東坡將收藏的名畫拿到院子里去晾。他的眼光與一幅絕妙的墨竹相遇,陽光燦爛的日子,蘇子突然悲從中來,繼而放聲大哭。這位畫竹的朋友即是文與可,半年前已乘鶴西去。
文與可與東坡是表兄弟,而文與可與蘇轍還是親家關(guān)系。雖二人年紀(jì)相差十幾歲,卻性情相投,堪稱莫逆之交。與可襟懷灑落,高遠瀟灑如晴云秋月,塵埃所不能到也。東坡嘗云:“與可之文,其德之糟粕;與可之詩,其文之毫末。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皆詩之余?!比似芳热怀~,就像立足于高山之巔,怎么都可以一覽眾山小了。
與可在陵州居官時期,聽說當(dāng)?shù)鼐用窠诮?jīng)常失盜。有一天,他漫不經(jīng)心地在山上山腳巡視了一圈,回來對手下人說:“在西山的山灣里,住有幾戶人家,其中藏有強盜,應(yīng)該快去捉住?!辈钊藨?yīng)命而往,果然在那里捉到了歹人,于是“鄉(xiāng)人神之”。與可只是不想讓自己經(jīng)常徘徊的山間小徑上出現(xiàn)礙眼的人或事而已。這些幽靜的山徑上到處都留下過他的足跡。經(jīng)常在用過了晚飯后,他獨自一人踏著簌簌的落葉悠然前行,隨口吟誦出“山圃饒秋色,林亭近晚晴。禽蟲依月令,藥草帶人名”這樣的詩句。
最常去的地方,自然是那片竹林,與可常言:“竹如我,我如竹。”他在自己的居室“墨君堂”前后遍栽叢竹,臥聽風(fēng)雨瀟瀟。聽說洋州筼筜谷一帶多翠竹,漫山遍野,竿竿新篁,瘦勁挺直,直插云霄,便急往竹林邊構(gòu)筑一座小亭,像鳥兒在樹林中安下一個簡易的窩,卻也是自己心營的避風(fēng)港。于是經(jīng)?!翱串嬐ぶ心?,吟詩岸上微行。人謂偷閑太守,自呼竊祿先生”。當(dāng)他在塵世里跋涉勞頓的時候,這座小亭便是可以自由俯仰吐納的驛站。
日日凝神注目于竹林的同時,文與可常常不能自已地奮筆揮灑,手上兔起鶻落,筆下風(fēng)韻楚楚,其身已與萬竹同化。落日朦朧,暮云合璧,眼前的瀟瀟翠竹漸漸掩映于溶溶月色之中,那黑色斑駁的竹影顯得分外簡單而深邃,靜謐而虛靈,他覺得自己身心也分外澄澈透明。文同剎那間領(lǐng)悟了畫竹的真諦,以“淡墨揮掃”來代替“丹青朱黃鉛粉之工”。所謂“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這樣的墨竹本于自然而超乎自然。
東坡也是喜歡月色的?!昂我篃o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這是東坡對張懷民說的,但文與可聽來一樣會感到分外親切,因為東坡與他也深有默契。東坡覺得與可的墨竹深得物理,能夠“厭于人意”而純?nèi)巫匀?,所以“合于天造”,使他安然棲身其間,忘卻身外營營,一如在山間小徑上渾然忘我地做詩吟哦,東坡由衷贊道:“與可下筆,能兼眾妙,真乃詩在口,竹在手。”他自信對與可知之甚深,所謂“舉世知珍之,賞會獨余最”。
同樣,與可亦將東坡引為畢生知己,嘗云:“世無知我者,惟子瞻一見識君妙處?!泵客瓿梢环伦?,便叮囑:“勿使他人書字,待蘇子瞻來,令作詩其側(cè)。”東坡便挽挽衣袖,欣然落墨,亦是平生一大快事。而今“斯人不復(fù)有,累世或可期”,東坡卻等不到了。
東坡嗒然寂坐,眼前又浮現(xiàn)出與可面對精縑良紙憤筆揮灑,不能自已的樣子。以前他畫完一幅便聽任座客奪持而去,毫不珍惜。于是登門求畫者日多。終于有一次把溫吞的文與可逼得發(fā)了急,他將人們送來的縑素擲于地下,發(fā)狠道:“我要拿這些東西做襪子穿了!”東坡覺得這時候的文與可分外可愛。東坡赴徐州做官時,自稱他的墨竹已盡得與可之法,于是文與可便順?biāo)浦鄣叵蚯螽嫷娜藗兺扑]說:“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一面寫信給東坡取笑說:“對不起,襪材都要聚到你那里去了!”東坡?lián)u頭大笑。
文與可后來看到有人設(shè)置筆硯,有請他畫畫之意,往往“逡巡避去”。他曾對人解釋說:“過去我是學(xué)道未至,意有所不適,而又無法排遣,所以圖寫墨竹以求發(fā)泄,那是我的病之所至?,F(xiàn)在病好了,又叫我怎么畫呢?”東坡便抓住這點和他開玩笑:“你的病也未必痊愈了,難道就不復(fù)發(fā)作了?我要等你再次發(fā)作時從中取利……我這也是一種病啊?!睎|坡知道二人同“病”相憐。
東坡的目光重又落到眼前的這幅墨竹上,只見一竿懸崖竹,凌空倚勢,宛若龍翔鳳舞,雖屈曲求伸仍不移其性,其凜凜素節(jié)仿佛與可自己的化身。東坡不由得嘆道:“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莊周世無有,誰知此凝神?”身心俱遺,自然物我兩忘,筆底清新,如莊周夢蝶。世上沒有了莊周,又有誰能解個中風(fēng)情?東坡?lián)峤褡肺?,嘆惋深長:“若人今已無,此竹寧復(fù)有……” (選自《佛山日報》2009年8月3日,有刪改)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請簡要分析文章在寫作手法上的特點及藝術(shù)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是怎樣表現(xiàn)文與可人品“超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文章倒數(shù)第二自然段的“東坡知道二人同‘病相憐”一句話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各項對原文內(nèi)容的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A.文章第一自然段作者著意突出“陽光燦爛的日子”,是為了表現(xiàn)蘇軾的思之深、悲之切、痛之徹骨。
B.文與可常說“竹如我,我如竹”,表現(xiàn)出他喜好自然清凈、厭棄世俗繁華,渴望隱居的心情。
C.文章寫文與可畫竹已達到“胸中有竹”的境界,其色彩明麗、絢爛,其意境深邃、空靈。
D.文與可和蘇軾都喜歡月色,這是文人雅士間的心靈相通,是志同道合者的惺惺相惜,它可以超越時空。
E.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蘇軾化用“莊周夢蝶”的故事寫出了蘇軾的懷念和迷惘。
【宋艷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