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米尼亞·尼科勒斯庫 著 胡建偉 譯
羅馬尼亞的私立與公立高等教育:市場化的結果
魯米尼亞·尼科勒斯庫 著 胡建偉 譯
羅馬尼亞的私立高等教育已出現15年之久,它與公立高等教育并駕齊驅地發(fā)展,但在一些重大問題方面(如質量控制、財務和聲望等)二者有所差異。本研究重在發(fā)現私立高等教育和公立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市場中所表現出來的差異,這些差異受法制、政治、經濟、教育質量和受教育者的期望等因素的影響。
上世紀90年代初,羅馬尼亞的私立高等教育在完全的法律真空內獲得了發(fā)展。面對社會公眾對高等教育越來越旺盛的需求,私立高等教育率先作出了反應。私立高等教育滿足了社會公眾對高等教育的大量需求,而公立高等教育仍處于集權的組織領導之下,無力對社會公眾的教育需求作出靈敏的反映。于是私立大學快速成長,尤其是在社會需求較高的領域,如商務、法律以及一些人文學科。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羅馬尼亞全國共創(chuàng)立了83所私立大學,私立大學的招生數也逐步增加至占全國大學招生數的30%。然而,在最初的幾年,許多私立大學辦學條件簡陋、師資缺乏、教學質量形象不佳。盡管如此,教育市場仍呼喚私立高等教育,因為私立大學有著公立大學無可替代的作用,后者依然秉承傳統(tǒng)精英主義的教育思想。當申請者在申請公立大學的入學資格失敗時,或者自感學業(yè)程度不夠時,便把私立大學作為次優(yōu)選擇。實際上,在世界上的很多地區(qū),人們還是把私立大學作為次優(yōu)選擇來看待的。
由于羅馬尼亞建立了外部質量監(jiān)控體系和一定的認證過程,一些私立大學關門大吉(2001年有14所),而另一些私立大學則獲得了認證。目前,70所私立大學中有31所通過了認證,私立大學的質量問題和社會合法性問題日益得到改善。然而,私立高等教育給人留下了“為獲得經濟利益而辦學”的印象,教育質量比公立大學低,也只能吸引能力低下的學生。這種不良的形象,加上1995年以后公立大學的發(fā)展,盡管私立大學的招生絕對數繼續(xù)上升,但私立高等教育的市場份額直線下降。
1990年以前,公立高等教育是羅馬尼亞高等教育的唯一形式,社會地位牢固。1990年后公立高等教育開始擴張,大學數量從1989年的44所增長至2003年的57所,同期招生人數從164 507人擴大到457 259人。公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受改革進程的影響,自1995年開始加快改革進程,尤其是1997年至2000年發(fā)展較快,但到2000年后,改革又出現停滯。
公立高等教育的改革意味著大學決策過程的非中央集權化,大學逐步取得了學術和財務的自主權。大學開始可以自行決定學業(yè),設計各種各樣的課程,還可以籌募額外的資金,包括學費。結果是付費生迅速增長,招生數翻了一番。許多公立大學得到補貼的學生數和付費生數各占一半。公立大學的私立成分出現端倪,其入學通道日漸擴大,公立大學因此搶占了更大的市場份額。然而,一旦公立大學具有了私立大學的色彩,它們就開始受到指責,比如過分追逐經濟利益,重教育的數量而不是質量。但是,盡管人們對公立大學提出種種質疑,公立高等教育的需求仍持續(xù)增長。羅馬尼亞公立高等教育的私有化轉向,在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具有普遍性。
最初,公立高等教育的集權管理以及遲滯的行動能力使得私立高等教育能夠分得一杯羹,但后來,公立高等教育的私有化改革使得公立和私立之間的關系分裂。首先,許多學生寧愿作為付費生進入公立大學,也不愿成為私立大學學生,以此獲得看起來更好的教育和更響亮的大學名聲。因此,公立大學的私有化改革實際上是以壓縮私立大學的發(fā)展空間為代價的。2000年至2003年,羅馬尼亞公、私立大學的招生總人數增長了35%,而同期私立大學的招生數卻從29.5%下降至23.3%。
其次,公立大學付費碩士生的招收數量有所增長,入學之門是敞開的。這就是所謂的“洗文憑(Diploma Wash)”,意思是私立大學的畢業(yè)生申請公立大學的碩士學位,以“凈化”他們最初的文憑,提高自己學業(yè)水準的可信度,獲得名牌公立大學的最后學位。
由于社會對教學質量要求的變化,私立大學最近有減少市場份額的危險。私立大學出于認證要求的壓力而不斷進步,與此同時,公立大學因經濟利益驅動擴大市場份額而導致教學質量下降。這些趨勢并不是說私立大學的教學質量可以與公立大學相提并論了,也不能說私立大學的發(fā)展停滯了,而是意味著羅馬尼亞私立大學和公立大學在教育市場的競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且他們未來的競爭結果并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