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桂平
(南昌工程學院,江西 南昌,330099)
公共精神是指“孕育于現代市場經濟和公民社會之中,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價值層面,以全體公民和社會整體的生存和發(fā)展為依歸的一種價值取向,它包含著對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責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價值目標的認肯與追求”。[1]公共精神實質在于人們在現代公共生活中對公共性價值進行澄明、維護和持守所表現出來的人性品質和精神樣態(tài)。作為現時代的核心品質,它包括公民之獨立人格、理性精神、公德意識、社會責任、政治認同、參與行動及普世關懷等。根本旨趣在于維護社會整體利益,關注社會共同體里每一個成員的權利和尊嚴,因此它是社會進步與成熟的重要表征,也是個體自我完善與超越的標志。[2]
共產黨員的價值定位必然折射出其對公共精神的價值訴求。然而,現時期我黨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黨員群體公共精神的日漸式微。作為一種時代品質,黨員公共精神價值向度的嚴重偏離,必然會導致先進性失卻,所謂中流砥柱、先鋒模范作用更無從談起。因此,在和諧社會構建以及小康社會的征途中,著力探討激發(fā)與提升現代黨員的公共精神途徑、充分挖掘黨員內在潛能,發(fā)揮其應有的率先垂范作用,使他們成為堅守社會公平與正義、維持社會公共秩序的時代表率,這不僅于理論更于現實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
對公共精神的維護和持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應然品性,也一直是中國共產黨人從未間斷的努力訴求。20世紀30年代,毛澤東就曾指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3](1096)鄧小平講得更為明確:“我們進了城,執(zhí)了政,是做官呢,還是當人民的勤務員呢?如果不是做官,而是當人民的勤務員,那就要以普通勞動者的面貌出現,要平等待人,要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盵4](304)江澤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指出:“政治問題,從根本上說,就是對人民群眾的態(tài)度問題和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其中一個基本要求,就是要時刻擺正自己同人民群眾的位置,同時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時刻警惕脫離群眾的傾向?!盵5](193)新世紀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著力強調要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等等?!懊癖尽崩砟钏成涞牟粌H是共產黨人的內在特質,更是對與時代相契合的公共精神的價值訴求,體現的是共產黨人基于和諧世界建設的執(zhí)政方略。然而,面對社會轉型的新型背景,作為共產黨人應然品質的公共精神也正在某種程度上呈現消退的跡象。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在公共生活中僅僅強調公民履行義務還不能叫公共精神,只有具有權利意識,特別是對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權利維護,才能被認為具有公共精神。基于公共精神的權利訴求,就要求黨員必須密切關注和認真回應公共利益需要和人民群眾的愿望及要求,就是要堅決貫徹“人本”理念,一切著眼于人民,一切為了人民,從而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一直十分重視保障黨員的權利問題,《黨章》明確規(guī)定了黨員享有的民主權利,這些權力的規(guī)定有利于黨員主體性的生長,有利于健全黨的民主,有利于加強黨內監(jiān)督、及時有效地同黨內各種錯誤傾向作斗爭,有利于保證黨內公共生活的正?;H欢?,現實生活中的黨員權利意識淡化現象卻也十分普遍。在有些黨員看來,黨員的主要任務就是“交黨費”,開會時“拍拍手”,吸收新黨員時“舉舉手”。由于認識不到黨員的應有權利,就談不上如何運用黨員的權利,當權利受到侵犯的時候,更不知如何去維護與爭取。如有些黨員的教育權沒了,有的參與權利被忽視了,應該有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不知不覺地消失了,也都認為無所謂;有的黨員面對違反國法甚至危害黨的利益的現象時,只會忍氣吞聲、搖頭嘆息,沒想到每個黨員都有權利向一切不良現象作斗爭,有權利對黨組織負責人進行監(jiān)督,而這種權力恰恰是保持黨及社會肌體健康運行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黨員權利意識式微必然使權利本身所具有的公共功能弱化。
基于公共精神的平等意識是指“公眾具有相同機會和權利參與公共事務”[2]的意識,它是個體公共精神建構的前提與基石。黨員基于公共精神的平等意識應涵攝兩層意義:一是權利平等。即要平等地對待他人,不能因為個人地位、性別、種族、收入等差異而受到侵害;二是身份平等。不能把自己看作是可以任意主宰他人命運的“父母官”,而應視為人民的“公仆”,并與普通公民一樣,在法律面前擁有平等權利,承擔平等義務。日常生活中,很多黨員(尤其是那種兼任行政職務的黨員)基于自身某種需要,在行政訴求中容易失去黨員本身應有的黨性原則,一味地使用各種手段獲取上級領導或相關利益部門的歡喜,而對于普通黨員或者其他群眾則自高自大,把公共領域應具有的公正、平等原則棄之一邊。此外,少數黨員干部仍存在嚴重的“官本位”意識、特權意識,把自己凌駕于群眾之上,在群眾面前擺威風、耍架子,搞特殊化,缺乏公仆精神。黨員平等意識的缺失,必然使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沒有特權、制度約束沒有例外”[6]的公共精神得不到有效貫徹,在一定程度上是對黨章(第一章第二條)所規(guī)定的“中國共產黨黨員永遠是勞動人民的普通一員。除了法律和政策規(guī)定范圍內的個人利益和工作職權以外,所有共產黨員都不得謀求任何私利和特權”的違背,有背于與時代發(fā)展相契合的公共精神。
公共責任意識具體表征在于對他人及他物的普遍尊重和關心、自覺關心公共生活秩序和維護公共空間的純潔、對公共價值和公共利益表現出積極的認同和支持、對偏離和損害公共價值和公共利益的行為進行批評和抵制、關注公共生活的良善并使自己個人的福祉與公共福祉有機聯(lián)系起來等。毋庸置疑,公共責任意識是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具體體現,是黨員應有的特質和內在要求。現如今,很多黨員由于入黨動機及角色定位的不準,個體意識強烈,有的化身為普通公民,信奉“各人自掃門前雪,別管他人瓦上霜”人生信條,淡忘自己的黨員身份,以失責的“者”態(tài)度,對身邊存在的消極腐敗現象不斗爭、不制止,采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tài)度,置身事外,能躲就躲;對社會上否定黨的領導、歪曲黨的形象、敗壞黨的聲譽的言行不批駁、不澄清,甚至人云亦云、隨聲附和;也有的表現為被動應付型,領導交給任務就干,不交任務就不干,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作風上自由散漫,滿足于守住法律底線;還有的表現為隱形身份型。比如少數農村黨員認為自己種自己的田,還分什么黨員不黨員;有的非公有制企業(yè)的黨員,認為自己出來打工謀生,就是為了賺錢,不愿轉移組織關系和公開黨員身份等。在追名逐利的過程中,失卻了黨員應有的公共精神。
在公共生活領域,人與人的關系多數是陌生關系,角色認知程度低,匿名效應高。但不論是否與己有關,是否能夠直接給自己帶來益處,只要是有益于大眾的就積極參與,這就體現了公共精神。社會公共性的澄明和維護有賴于每個成員對公共活動的參與和分擔,當然,這種公共參與行動不是強制的或被脅迫的,而是基于公民的自由意志和理性判斷而進行的實踐活動。公共性不僅是人的社會屬性,更是共產黨員的本質特性,踐履公共精神就必然是黨員的價值訴求。因此,提倡黨員的積極踐履精神,就不僅是黨員自身發(fā)展的需要,更是其宗旨意識的體現,也是創(chuàng)造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如今,黨員參與意識的缺失的最集中體現即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貫徹上。近來一些事件表明,在部分黨員眼里,群眾的利益算不了什么,類似“你是準備替黨說話,還是準備替老百姓說話?”等反問語氣的質問,正是這部分黨員宗旨意識虛化的體現;一些普通黨員甚至認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對領導干部講的,普通黨員無職無權,講宗旨離實際太遠。在這些黨員的意識深處,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無私奉獻的公共訴求看作是一種“不合時宜的宣傳濫調”,以種種理由為自己或者他人的個人主義行徑辯解;也有黨員在工作中拈輕怕重,只想別人為自己多服務一點,而不想為他人服務。在這些黨員眼中,犧牲奉獻只是一種過時的口號,缺乏真正為“公”的參與精神。
公共精神的造就源于個體對外在公共訴求的內心深層次的價值肯定。從其生長路徑而言,主要訴諸兩點:對公共規(guī)范的理性澄明以及主體對公共理性的內心價值認定。相比較而言,個體內在的公共感是主體公共精神造就的主要因素。作為時代先進性代表的共產黨員的公共精神式微問題不僅僅在于對公共領域規(guī)范的理性澄明,更在于公共理性向公共德性的現實轉換。因此,現代黨員公共精神缺失成因的深入探討,就必須對其所生存的特殊生存境遇及其公共精神生長的路徑進行細致的辨別與剝離,從而有效窺見與把握其生長、發(fā)展與變化的運動軌跡。一般而言,除作為普通社會個體所具有的因素之外,現代黨員公共精神式微的時代動因存在以下幾種情況。
封建倫理綱常作為儒家政治文化傳統(tǒng)的主要表征,已在國民心中積淀為“權威崇拜”“清官思想”及“與世無爭”等復雜的政治意識和政治思想,至今仍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觀念和行為。[7](136)權威崇拜作為一種政治文化現象,表現在人們的獨立個性和政治自由意識很差,造就了專制政治文化傳統(tǒng),所引發(fā)的政治效應,必然是人們缺乏主體意識,崇拜權威?!爸袊俗砸暈閷儆谒麄兊募彝ィ瑫r為國家的兒女。在家庭之內,他們不是人格,因為他們在其中生活的那個團結的單位乃是血統(tǒng)關系與天然義務。在國家之內,他們一樣缺乏獨立的人格,因為國家內大家長關系最為顯著,皇帝就如嚴父,為政府的基礎,治理國家的一切部門。”[8](165)作為中國人特色的精神特質,附庸意識與卑微心態(tài)在不同層面、不同程度上深刻影響著黨員與群眾的心態(tài)。比如,在黨內生活中,有的黨員就反映出一種突出的敬官、捧官、怕官的“官本位”情結,加入黨組織不是為了對黨的忠誠信仰,而是看成踏入“仕途”的跳板與捷徑,并以此作為獲取個人財富與謀求權利的手段,從而形成“官大一級壓死人”的附屬圖景;再如有的黨員干部在政治生活上謀求特殊化,不講民主,拒絕批評,特權思想嚴重,嚴重脫離群眾等。正如鄧小平所說:“搞特權,這是封建主義殘余影響尚未肅清的表現。”[9](332)客觀上助長了黨內外生活中的家長制、一言堂、“官本位”、人身依附、個人崇拜及特權現象的滋生,違背了黨的原則和時代的公共精神。
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現代化的持續(xù)推進不斷催生黨員的主體意識,參與黨內外事務的愿望不斷增強,然而,黨員主體素質的提升尚不能適應時代所提出的要求。一方面,部分黨員領導干部由于自身科學文化素質有限,現代文明意識不強,缺乏黨性修養(yǎng),對黨的知識知道得不多,“唯我獨尊”“我行我素”,人治思想及特權思想嚴重。特別是一些農村基層黨員,缺乏應有的理論素養(yǎng),認識不到自己在黨內外生活中的主體地位,總是把前途和希望,過分地寄托在少數領導干部身上,主人翁意識和權利意識的淡薄使得他們缺少必要的公共情懷與公共正義感。與此同時,在一些黨員干部中“修養(yǎng)無用論”“修養(yǎng)過時論”及“修養(yǎng)吃虧論”相當有市場。由于不注意加強思想修養(yǎng),久而久之,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識逐步淡忘,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作風漸漸喪失,道德情操出現滑坡。有的黨員干部就認為個人價值的最高體現是官位的高低和財富的多少,因而不是把心思放在如何搞好工作與為人民群眾謀利益上,更多的是考慮如何去謀取權力,欺上瞞下,不擇手段當官;有的領導干部意志衰退,認為“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在一地為官不過幾年,“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因而信奉“人生如夢,為歡幾何”的庸俗信條,工作無所用心,沉溺于吃喝玩樂,腐化墮落,陷入個人主義的泥沼,忘卻了黨員本身應有的公共責任。
當前,我們正處于各類政治經濟力量相互競爭、各種思潮激烈碰撞的時代。在經濟領域,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雖然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fā)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但是,源于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思潮也紛紛粉墨登場,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形式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動,給人們的精神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這些思潮主要包括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及個人主義等。人們在精神生活日趨多樣化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又不知不覺地陷入了“物質主義”的泥沼,甚至變成“物質”的附庸,物質欲望的膨脹使現代人失去了“人之為人”的價值向度。一些黨員干部對市場經濟的價值規(guī)律和交換原則還沒有深刻的體會和認識,特別是對市場經濟原則與黨性原則的矛盾的統(tǒng)一性缺乏理解,在面對雙重價值取向時陷于被動和彷徨;一部分黨員受到市場經濟追逐個人利益的刺激,一味地追求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金錢,把金錢看作是支配人們命運的神秘力量,滋生“一切向錢看”的思想和行為,甚至有人為了個人私欲而不惜以身試法,進行錢權交易、踐踏公物等,把“國家的目的變成了他的個人目的,變成了他升官發(fā)財、飛黃騰達的手段”。[10](302)總之,物化環(huán)境的現實沖擊使黨員面臨激烈的思想交鋒,心靈的迷失已使部分人難以體會到心靈細膩而高貴的情感,完全沉浸在由物質的得與失而引起的歡樂與痛苦中,因物化而引發(fā)的精神生活的危機必然也導致黨員公共精神的喪失,忘卻了黨員“為人民服務”的公共性訴求,在追名逐利中喪失先進性和純潔性,黨性原則出現滑坡。
當然,體制的不健全也是造成現實生活中黨員公共精神缺失的重要誘因。當前,各種層面的體制均存在與現實社會發(fā)展不相適應的情況,從而表現為一種“乏力感”。如民主與法制尚不健全、黨政不分、以黨代政、“一把手”制等,權力過于集中,加上缺乏有效監(jiān)督,使得一些具有“得天獨厚”條件的黨員干部存在著教條主義、形式主義及官僚主義等不良作風,滋生諸如貪婪意識、玩忽職守意識、專橫霸道、縱欲、攀比、虛偽等畸形心態(tài),甚至是冷漠自私等不良人格傾向。與此同時,由現存體制的不健全所催生的“錢”與“權”的“交互作用”,必然會在長期的“正?;睜顟B(tài)下內化為普通黨員的“錢權交互意識”,滋生消極的“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的精神形態(tài),嚴重影響著黨員精神生活的健康發(fā)展。
公共精神建設作為黨的思想建設的關鍵視域,必須跳出傳統(tǒng)的“灌輸式”的理論教育模式,以黨在自身建設及所領導的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上取得的巨大成就為立足點,不斷強化黨員(干部)的平等意識、權利意識、責任意識及參與意識等,使廣大黨員成為共產黨價值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執(zhí)行者、自覺踐履者以及積極促進者。也只有具備現代社會公共精神氣質與人格特質的共產黨員才能為建立現代性文明、健康、公正和合理的公民社會做出應有表率和貢獻。當然,黨員公共精神是一種綜合素質,需要全社會形成一種共識,共同努力,它才能在公民中生根發(fā)芽,培育成功。當前,應著眼于以下幾個方面:
事實證明,只有掌握先進的思想武器、具備一定理論素養(yǎng)、掌握一定現代科學知識的人,才能科學認識并理性分析社會發(fā)展和政治生活中的各種錯綜復雜的現象,才能明辨是非,做出科學的判斷和決策,經受住各種錯誤思潮的考驗。當前,黨員不僅要認真學習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知識,還必須博覽群書,運用知識去思考經濟、政治和文化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唯有如此,才能在工作中增強原則性、系統(tǒng)性、預見性和創(chuàng)造性,避免片面性、盲目性和絕對化,才能從思想深處避免自身公共性的缺失,堅守共產黨員的本色。糾正黨員公共精神缺失問題,除了自主學習之外,還必須發(fā)揮教育的基礎性功能,要深入開展黨性教育、黨的基礎理論教育和黨紀國法教育,使黨員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增強宗旨觀念,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當前尤其要加強黨的執(zhí)政環(huán)境和形勢教育,增強黨員的責任意識、公仆意識和民主意識等,要著重加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尤其要求黨員領導干部模范履行黨員的基本義務,密切聯(lián)系群眾,自覺貫徹和踐履公共精神,爭做為人民服務的表率及和諧社會的積極推動者。
黨性修養(yǎng)是黨員公共精神造就的前提,也只有懷有“一心為公”的公共意識,黨員才能在實踐中真正踐履民主、公正及責任意識,作為人民服務的表率。周恩來曾指出:“每一個黨員從加入共產黨起,就應該有這么一個認識,準備改造思想一直改造到老?!盵11](423)以周恩來等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之所以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堅強的黨性,就在于他們無論任何艱難的場合,都能堅持自我修養(yǎng),把改造世界與改造自我完美地結合起來,把畢生的追求升華為黨的理想,達到了崇高的境界?,F時代的共產黨員十分有必要傳承和發(fā)揚這種積極、主動的修養(yǎng)精神。其次,要做到“慎獨”。劉少奇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一文中就告誡黨員:“即使在他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jiān)督,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性的時候,他能夠慎獨?!睆娬{無論何種場合、大事小事,在沒有組織和群眾監(jiān)督,或者失去外力約束時,黨員都能自覺地嚴格要求自己,做到自重、自省、自警和自勵。三是要做到“見賢思齊”。要求黨員以榜樣的力量激勵自己,堅持“近朱遠墨”、潔身自好,同各種不良言行作斗爭,永葆共產黨員的黨性本色??傊挥袌猿植恍傅狞h性修養(yǎng),才能堅定“為公”的信念,深懷“為民”的意識,才能滿腔熱忱地為人民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做人民群眾的貼心人,從而真正體現作為共產黨員的公共精神。
鄧小平同志曾明確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12](322)從當前情況看,制度缺陷是一些黨員公共精神缺失的一個重要誘因。因此,夯實制度基礎必然是重塑黨員公共精神的關鍵性環(huán)節(jié)。在制度建設上,有幾點尤其重要:一是監(jiān)督機制的建設。在建立健全各種制度的前提下,要充分發(fā)揮黨內和黨外的監(jiān)督作用,尤其是要發(fā)揮社會輿論監(jiān)督功能,鼓勵人們使用現代高科技的監(jiān)督手段,比如微博發(fā)帖、E?Mail等等;要保證監(jiān)督通道的暢通性,并且要依法保證舉報人、發(fā)帖人的隱私權、人身安全權等,防止打擊報復等惡性事件發(fā)生。二是獎懲制度的建設。對于違反黨紀國法的黨員(尤其是擔任一定行政職務的領導干部黨員)不僅要進行嚴肅的黨內處置,更要追究其法律責任,要嚴格杜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換崗……等“換湯不換藥”的處置方法,姑息養(yǎng)奸的后果必然是損害黨的威信;對那些真正做到一心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黨員(干部),不管其身份、財富如何,要在黨內外進行物質和精神的獎勵。除此以外,要切實貫徹落實領導干部黨性修養(yǎng)制度的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問題嚴重的,要嚴格執(zhí)紀,追究責任。只有采取這種“外鑠內練”的辦法,才能讓黨員進一步明確自身的責任,培養(yǎng)道德感、職業(yè)感和公共感,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在現實的踐履中貫徹公共精神。
在公共生活中的積極踐履是黨員公共精神得以實現的前提。列寧曾指出“實踐高于(理論的)認識,因為它不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還具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13](183)因此,改造世界的實踐既是黨員黨性鍛煉的過程,也成為避免黨員公共性缺失的有效途徑。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才能錘煉黨員的意志和品格。脫離實踐,一切所謂的公共情懷、公共正義及公共責任都只能是“水中花”“鏡中月”,都是一種虛妄的侈談;其次,改造世界的實踐為黨員公共精神的貫徹提供了客觀的檢驗尺度??匆粋€黨員的公共意識、公共情懷及公共正義感達到了什么程度,不只是聽其言,更要觀其行。要看他在實踐中能否分清大是大非界限,能否抵御各種錯誤思潮的侵蝕,能否具有開拓進取精神及能否堅持把為人民服務作為自身的宗旨。其次,實現認識與實踐的統(tǒng)一才是黨員公共精神踐履的最高境界。理論是重要的,因為離開理論的指導,世界觀的改造便會失去方向,公共踐履就可能成為盲目的實踐。但是,離開實踐的公共精神就只是毫無意義的個人奢談。因此,只有在在“公共精神—公共實踐”的互動中才能形成黨員堅強的公共意識、公共情懷及公共正義感,才是黨員公共性的最高境界,才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傊?,大到政策選擇,小一言一行,都應立足于實實在在讓人民群眾得實惠,讓群眾感受到共產黨人的信念和行動給他們帶來的利益。只要心到、手到、情到,則不論大事小事都能折射出共產黨人的公共精神。
作為一種內在的價值品性,公共精神是黨員發(fā)揮先進性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具備充分的公共價值情懷、公共正義取向及公共道德踐履,現代黨員才能真正成為時代先鋒和先進性代表,也才能真正踐行“三個代表”和“科學發(fā)展觀”的要求,作為人民服務的時代表率。當然,黨員公共精神的形成也并不是一蹴而就,是一項比較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只有在黨員先進性的積極踐履及與公民社會的良性互動中,基于黨員特質的公共精神才能得以有效生長和形成。
[1]袁祖社. “公共精神”: 當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論維度[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1): 108?114.
[2]郭湛, 王維國. 公共性的樣態(tài)與內涵[J]. 哲學研究, 2009(8):3?7.
[3]毛澤東選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4]鄧小平文選·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5]江澤民. 論黨的建設[M].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1.
[6]胡錦濤. 建設科學嚴密完備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體系[J/OL].新華網, 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1/12/content_12797879_1.htm, 2010?01?12.
[7]徐久剛, 劉潤民. 中國民主政治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
[8]黑格爾. 歷史哲學[M]. 北京: 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 1956.
[9]鄧小平文選·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
[11]周恩來. 周恩來選集·下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0.
[12]鄧小平文選·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13]列寧全集·第55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