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是指機械通氣48 h以后發(fā)生的醫(yī)院獲得性肺炎。文獻報道大約28%的機械通氣患者發(fā)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1]。一旦發(fā)生,會明顯延長住院時間,增加患者住院費用,顯著增加病死率。因此,預防和控制VAP的發(fā)生尤為重要。現(xiàn)將我院重癥監(jiān)護室(ICU)60例機械通氣患者護理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ICU2011年1月至2011年5月進行機械通氣60例患者,其中男45例,女15例;年齡29~90歲;經口氣管插管機患者49例,氣管切開患者11例,械通氣時間3~28 d。
1.2 方法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嚴格病房管理及消毒隔離制度,加強醫(yī)護人員手衛(wèi)生,早期進行護理干預,制訂有效的護理措施。
1.3 結果 60例機械通氣患者中,47例經治療好轉成功脫機,8例因嚴重感染或多臟器功能衰竭等死亡;5例經濟負擔等原因放棄治療。并發(fā)呼吸機相關性肺炎12例。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fā)生率20%。采取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可以減少VAP的發(fā)生率。
2.1 加強ICU環(huán)境管理 保持病室清潔,定時消毒病室空氣,以減少空氣中病原體對開放氣道的污染,保持房間空氣流通,嚴格限制探視和陪護.患者出院,轉科,死亡后,應做好終末處理。機械通氣患者的用物做到專人專用、定期消毒。
2.2 加強醫(yī)護醫(yī)護人員的手衛(wèi)生 醫(yī)護醫(yī)護人員的手是傳播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病原菌的重要途徑,醫(yī)護人員在護理、檢查重癥感染患者時能導致病原菌在患者之間傳播、定植,還可通過吸痰或其他操作致使細菌直接進入下呼吸道引起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洗手是預防VAP發(fā)生最基本,最有效的措施,能降低醫(yī)院感染30%[2]。因而醫(yī)護人員應加強手衛(wèi)生,把手衛(wèi)生作為診療護理操作的基本重要步驟完成。
2.3 氣道管理 機械通氣時的氣道濕化包括主動濕化和被動濕化,主動濕化指在呼吸機管路內應用加熱濕化器進行呼吸氣體的加溫加濕,被動濕化指應用人工鼻吸收患者呼出氣的熱量和水分進行吸入氣體的加溫加濕。無論何種濕化,要求近端氣道內的氣體溫度達到37℃,相對濕度100%。當使用帶有側孔的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套管時,可進行持續(xù)聲門下吸引,以清除聲門下至插管氣囊之間的分泌物。在無菌技術操作下按需吸痰。每6小時監(jiān)測導管氣囊壓力,保證氣囊壓力25~30 cm水柱以封閉氣道[3]。高容低壓氣囊不需要間斷放氣。
2.4 口腔護理 2~3次/d的口腔護理,可以減少分泌物淤積和細菌數(shù)。注意操作前保證套管氣囊充氣。
2.5 半臥位 ICU患者存在發(fā)生VAP的高危因素,其中消化道反流是主要原因[4]。機械通氣患者長時間留置胃管及仰臥體位,導致食管下端括約肌功能減弱,胃內容物易反流使胃內細菌沿管壁或隨反流物逆行上移至咽,再進入下呼吸道而引起感染。半臥位可減少胃液反流,避免口咽部分泌物進入下呼吸道,是預防VAP的有效措施。如無禁忌證,機械通氣患者應床頭抬高至少30°。
2.6 呼吸道機管路的護理 做好呼吸道管路、加溫濕化器的滅菌及呼吸機的終末消毒。定時更換呼吸機管路,如管道有血、嘔吐物和膿性分泌物污染時應立即更換。呼吸機管路的集水瓶應放在呼吸機管路的最低位置,固定好管道,定期清除集水瓶內的冷凝水。
2.7 盡早撤機,減少機械通氣時間
2.8 合理使用抗生素 在藥敏指導下使用抗生素,預防抗生素的濫用。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與ICU患者病情重、抵抗力低以及人工氣道的建立密切相關。VAP的發(fā)生、發(fā)展危險因素甚多,發(fā)病機制復雜,通過重癥監(jiān)護室環(huán)境管理、嚴格無菌操作,加強醫(yī)護人員手衛(wèi)生,氣道管理及口腔護理,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措施,可以減少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fā)生率。全體醫(yī)護人員的重視、綜合治療和預防護理是控制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最佳策略。
[1]Hunter JD.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Post grad Med J,2006,82:172-178.
[2]刁紅英.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調查與護理干預.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2):252-253.
[3]陳永強.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與呼吸機集束干預策略.中華護理雜志,2010,45(3):197-200.
[4]張芝穎,王欣然,韓斌如.胃-肺感染途徑致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研究進展.中華護理雜志,2005,40(8):625-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