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靜
呃逆是指胃氣上逆動膈,以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難以自制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癥。輕者有幾分鐘、幾小時即自愈,重者數(shù)日、數(shù)月不止,可晝夜不?;蜷g歇發(fā)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我科自2009~2010年以來采用穴位注射配合針刺治療呃逆,效果顯著,現(xiàn)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5例患者,其中男30例,女5例,年齡30~68歲,病程最短5 d,最長30 d。
1.2 方法
1.2.1 穴位注射 選用藥物:鹽酸氯丙嗪注射液25 mg/ml。選穴:雙側足三里。方法:用5 ml一次性無菌注射器抽取氯丙嗪注射液1 ml;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進針后有針感回抽無血,將藥物緩慢注入,每穴為0.5 ml;注射后拔出針頭后,用消毒棉球按壓片刻,以防出血。1次/d,3次即可痊愈。
1.2.2 針刺治療 穴位以膈腧、內關、足三里、中脘為主,再輔以相應的穴位。胃寒積滯加胃俞、建里,肝氣郁滯加期門、太沖。具體操作:囑患者平臥位,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選用不銹鋼毫針,以快速手法進針,進針約1~3寸,施以平補平瀉手法。治療時讓患者深呼吸3~5次,留針30 min,1次/d,一般針3~5次即可痊愈。
1.3 療效標準[2]痊愈:呃逆消失,半個月后無復發(fā);好轉:呃逆持續(xù)時間及次數(shù)明顯減少,或半月內偶有復發(fā);無效:治療后癥狀無明顯改善。
2.1 情志護理 呃逆之癥纏綿難愈,患者難免有緊張、焦慮、恐懼等多種心理問題,因此做好心理護理,加強情志調護,耐心疏導患者,設法消除緊張、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教會患者調節(jié)自我心理,保持樂觀情緒,避免情緒波動,使心情平靜,讓其宣泄,從而達到氣暢呃止。
2.2 飲食護理 應針對病因采用相應的飲食施護。指導患者飲食以清淡而富含營養(yǎng)、易于消化,冷熱適宜為宜。對于氣機郁滯患者飲食上可食用具有疏肝理氣之效食品,如綠豆百合湯、橘皮飲、陳皮[1]等,忌食生冷瓜果、辛辣食物。對于胃陰不足患者飲食上忌煙酒、蔥、姜、韭菜、辣椒等辛溫之品,宜多食清淡寒涼、養(yǎng)陰之品,如梨汁、綠豆湯、山藥粥等。
2.3 健康教育 定期給患者介紹疾病常識,提高對疾病的認識。注意勞逸結合,保持情緒穩(wěn)定,做到心情舒暢,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
本組35例中,治愈28例,占80%;好轉7例,占20%;總有效率100%。
本病病位在膈,膈肌為重要的呼吸肌,任何疾病或情志因素均可直接或間接地刺激橫膈膜,進而影響膈肌,造成膈肌痙攣[3]。藥物穴位注射,利用氯丙嗪鎮(zhèn)靜作用及足三里穴的經絡傳注,可以起到藥物與針刺的協(xié)同作用。通過機體的調節(jié)作用,使膈肌和輔助呼吸肌的張力下降,從而起到寬胸利膈、調整氣機和胃止逆之效。不論何種呃逆,均可用膈腧、利膈止呃;中脘、足三里和胃降逆,不論胃腑寒熱虛實所致胃氣上逆動膈者用之均宜[4]??傊\用針刺手法可以轉移注意力,降低交感神經,迷走神經和膈神經的興奮性。藥物穴位注射可以發(fā)揮針刺和藥物治療的雙重作用,與中醫(yī)經絡穴位的特異性結合起來,相得益彰。同時加上中醫(yī)護理的健康教育、情志、飲食護理,數(shù)法合用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賴娟紅,廖瑞熹,劉益群,等.頑固性呃逆中醫(yī)護理研究進展護理學雜志,2010,25(6):88-90.
[2] 李虹.穴位注射治療頑固性呃逆22例.湖南中醫(yī)雜志,2007,23(3):57-58.
[3] 孫艷.針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療呃逆針灸臨床雜志,2010,26(9):21
[4] 石學敏,叢書.針灸學.(新世紀)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