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諄
(廣東工業(yè)大學材料學院,廣東 廣州 511400)
公元907年,唐帝被廢,建立后梁,從此開始了五代十國時期。這期間,軍閥割據混戰(zhàn),社會經濟遭受很大破壞,我國北方直到后周時,由于周世宗柴榮進行了經濟改革,生產才得到恢復和發(fā)展。但周世宗廢除了三萬零三百多所寺院,銷毀銅鐘、銅佛,將其用來鑄錢。所以,在我國北方,五代時期的銅鐘幾乎找不到。而南方,因戰(zhàn)爭較少,比較安定,經濟恢復和發(fā)展比北方好。所以,現(xiàn)在尚存一些五代十國時期的銅鐘。據作者調查,全國目前僅存9口五代時期銅鐘,即:福建龍巖博物館藏五代銅鐘,后唐天成二年(927年)鑄,高0.78 m,口徑0.44m;安徽壽縣報恩寺后唐銅鐘,后唐長興三年(932年)鑄,高1.55m,口徑1.2m;福建政和縣博物館藏五代銅鐘,后晉天福四年(939年)鑄,高0.93m,口徑0.54m;上海龍華寺藏后晉開運二年(945年)銅鐘,高0.86 m,口徑0.5m;江蘇泰州光孝寺南唐銅鐘(937年—958年),高2.06 m,口徑1.15m;廣西悟州感報寺銅鐘,南漢乾和十六年(958年)鑄,高1.2m,口徑0.57 m;廣西賀州乾亨寺銅鐘,南漢大寶四年(961年)鑄,高1.6 m,口徑0.94m;廣東韶關長壽寺銅鐘,南漢大寶七年(964年)鑄,高1.7 m,口徑0.95m;江西南昌佑民寺鐘樓銅鐘,南唐乾德五年(967年)鑄,高2.58 m,口徑1.46 m.這9口銅鐘中,龍巖博物館藏五代銅鐘、政和縣博物館藏五代銅鐘、上海龍華寺藏五代銅鐘和悟州感報寺銅鐘,屬中、小型銅鐘,故千斤以上的五代銅鐘只有5口。在9口銅鐘中,8口鐘身上都有紀年銘文,只有江蘇泰州光孝寺銅鐘無任何銘文,故其鑄造年代是由人們考證而定。2002年參觀泰州光孝寺銅鐘時,可看到一塊泰州市人民政府所立的石碑,其上文字表明:該銅鐘在1982年,由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時代為南唐。但銅鐘前木牌上的文字卻表明:“五代銅鐘。此鐘鑄于五代后唐李存勖年間(923年—936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鐘高2.20m,直徑1.14m,重達1250k g.江蘇省級保護文物”。這段文字在《泰州光孝寺》一書中得到確認[10]。石碑和木牌上的文字,雖然都認為是五代銅鐘,但卻有“南唐”和“后唐”二種說法,可見其權威性已受損。經過作者對該鐘的造型和紋飾考察后認為,上述有關銅鐘鑄造年代的定性的確值得商榷。該銅鐘的鐘鈕較高,鐘肩鑄有一周蓮花瓣紋,其下還鑄有八卦符號,鐘身分為上、下兩層,各有8個方格,但方格中沒有任何銘文,鐘壁較直,鐘口呈八耳淺波形,等等。而現(xiàn)存的唐代和五代十國時期的銅鐘,凡口沿為曲波形的,鐘口都為六耳淺波形,到宋代,才出現(xiàn)八耳淺波形的鐘口,鐘身上的方格紋,也會由四或六個方格,變?yōu)樗幕虬藗€方格。并且,現(xiàn)存的唐代和五代十國時期的銅鐘,鐘肩上還沒有鑄一周蓮花瓣紋,鐘鈕的高度一般也較低,為銅鐘總高度的10%~15%,而光孝寺銅鐘鐘鈕的高度達到該鐘總高度的22%,這些情況從宋代開始,才比較常見。同時,該鐘的鐘壁較直,而明、清銅鐘的鐘壁在鐘口處都有外侈,故光孝寺銅鐘不可能是五代鐘或明代鐘,屬宋鐘的可能性極大。因而,現(xiàn)存的千斤以上的五代銅鐘,確切地說,只有4口。下面將分別進行敘述。
安徽壽縣報恩寺(壽縣博物館)銅鐘,鐘鈕已無,鐘身高1.55m,口徑1.2m,重2500k g.銅鐘的口沿呈六耳淺波形,鐘身外表分成3層,上、下層又各分成六個大方格,在上層的一個大方格中,刻有銘文:“欶大唐潁州開元寺鑄鐘壹口重五千斤”16個大字,非常顯眼。中層不分格,刻有“大唐潁州開元寺新鐘銘”,其銘文多達700多字,內有很多官名,例如:“金紫光祿大夫”、“潁州刺史”等等,表明鑄造開元寺銅鐘,得到當?shù)睾芏喙賳T的支持,銘文中還刻有“長興三祀,歲次壬辰,十一月已卯潁十日戊子鑄”的紀年銘文,故知該鐘為后唐長興三年(932年)鑄造,是潁州(今安徽省阜陽市)開元寺的銅鐘。
廣西省賀州市的乾亨寺銅鐘,見圖8所示。銅鐘高1.6 m,口徑0.94m,重750k g,鑄于南漢大寶四年(961年)。該鐘原是賀縣桂嶺鄉(xiāng)乾亨寺的佛鐘,寺廢后,遷至賀城三乘寺,1963年冬,移至賀縣留趣山鐘廊,由賀州博物館保存。銅鐘的鐘鈕鑄成蒲牢形式,鐘身被5道橫凸弦紋分為上、下兩部分,每部分又分成4個大方格,在鐘身中部縱橫條紋交叉處,鑄有撞擊圓座,共4個,每個撞擊圓座是由14個小蓮瓣圍繞內圓組成。由條紋、方格和撞擊圓座組成的大鐘外表,其造型簡單,但富有藝術性。銅鐘口沿為平直形,但和唐鐘相比,其口沿處的壁厚已經加厚。鐘身上陰刻有1000多字的銘文,除“維大漢大寶四年歲次,辛酉朔二十五日乙酉,鑄造銅鐘一口,一千五百斤”的紀年銘文外,還刻有募捐僧人姓名、捐款的地方官員和信徒的姓名等銘文。該鐘保存完好,鐘身上的紋飾和銘文都很清晰,鑄造質量良好,鐘聲響亮、久遠,在1964年時,就被定為廣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東韶關的南華寺,也保存有一口南漢銅鐘,見圖9所示,該銅鐘原為長壽寺的佛鐘,后移至法明寺,現(xiàn)存于南華寺藏經樓。銅鐘通高1.7 m,口徑0.95m,銘文記述鐘重為 1260斤(630k g),但是,實重卻為863 k g,鑄于南漢大寶七年(964年)。其造型和紋飾與廣西的南漢銅鐘極為相似。鐘口平直,鐘身造型樸實,渾圓厚重,上刻銘文:“大漢皇帝維大寶七年,歲次甲子,正月一日戊寅,鑄造洪鐘一口,重銅一千二百六十斤,于長壽寺,永充供養(yǎng)”。該鐘雖比肇慶市的唐代乾寧銅鐘(重250k g)晚,但從重量來看,該鐘應是廣東省現(xiàn)存最早的千斤大銅鐘。
圖8 乾亨寺銅鐘
圖9 長壽寺銅鐘
江西南昌市佑民寺的鐘樓,掛有一口五代時期的大銅鐘,見圖10所示,銅鐘身高2.12m,加上鐘鈕通高2.58 m,口徑1.46 m,重達5000k g,鑄于南唐乾德五年(967年),被譽為“南昌三寶”之一,而且是“南昌三寶”中僅存的“一寶”[11]。據傳,南平王鎮(zhèn)南節(jié)度使鐘傳曾鑄造一口大銅鐘,但不久遭毀,故在南唐乾德五年時,由南唐節(jié)度使林仁肇重鑄大鐘一口,掛在佑民寺鐘樓內。佑民寺雖歷經興衰,但大銅鐘仍能保持完好,現(xiàn)保存在南昌市環(huán)湖路37號大院內的一座4層鐘樓內,仍由佑民寺保管。大銅鐘的雙頭蒲牢,仍非常牢固,故大鐘掛得很穩(wěn),在鐘身中部偏下,則由凸弦紋將其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部分為4大方格,下部為4個長方形格,在一些方塊內刻有銘文,其中有“南唐乾德五年太歲丁卯重鑄”的紀年銘文,但有些銘文已模糊不清。在鐘身中部縱橫條紋交叉處,均布有4個撞擊圓座,每個圓座是由16個小蓮瓣圍繞內圓組成,內圓上鑄有4個很小的乳丁。大鐘的口沿鑄成六耳淺波形,口沿上部的裙邊上,也鑄有2個光滑的撞擊圓座,這是真正的撞擊圓座。而在鐘身中部的4個帶有蓮瓣的撞擊圓座,已不再用來撞鐘,只是融合了唐代南方平口銅鐘的做法而已,這也可看成是一種撞擊面由中部往下部轉變的過渡形式,是很難得見到的。佑民寺銅鐘重達萬斤,是現(xiàn)存最大的五代銅鐘,早就被譽為南昌一寶,故在1957年7月,就被江西省政府公布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圖10 佑民寺銅鐘
兩宋和遼、金時期的大鐘,和唐代、五代時期大鐘相比,出現(xiàn)了很多新的特點:1)不僅有大銅鐘,還有大鐵鐘;2)鐘口為曲波形的大鐘越來越多,使得生產平口鐘的地區(qū)大為縮??;3)六耳波形鐘口的大鐘和八耳波形鐘口的大鐘并存,而八耳波形鐘口的大鐘已占大多數(shù);4)平口鐘身上鑄撞擊圓座的做法,開始為波形口大鐘所采用,并將撞擊圓座下移,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鑄的上饒市雞應寺銅鐘和南宋乾道二年(1167年)鑄的韶關市南華寺銅鐘,是這種轉移的過渡形式;5)波形鐘的鐘身外壁,在鐘口處仍有微斂的,但亦已有外侈的;6)大鐘上的銘文由鑄后刻字改為直接鑄出;7)鐘鈕出現(xiàn)增高和蒲牢更加藝術化的現(xiàn)象,并出現(xiàn)鐘肩鑄一周蓮花瓣和鐘身上鑄有八卦符號等趨向。這時期留存的大鐘,有不少大鐵鐘,故大銅鐘并不多。據初步統(tǒng)計,現(xiàn)存的北宋大銅鐘有8口(包括泰州光孝寺銅鐘),南宋大銅鐘7口,金朝大銅鐘3口,共18口。這18口大銅鐘中,除了宋政和四年(1114年)鑄的廣東潮州開元寺大銅鐘為平口鐘外,其余17口銅鐘的鐘口都是曲波形,這表明,不光是北方地區(qū),連江蘇、浙江、江西、福建等南方省區(qū),在宋代時,也已不再鑄造平直形鐘口的大鐘,而是鑄造曲波形鐘口的大銅鐘了。在17口曲波形銅鐘中,除了宋天圣七年(1029年)鑄的甘肅平涼冶平寺銅鐘、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鑄的浙江金華天寧寺銅鐘和遼寧沈陽故宮博物院內鑄于金天德三年(1151年)銅鐘等,其鐘口仍沿用六耳淺波形外,大多數(shù)已是八耳淺波形銅鐘了,所以,兩宋時期是唐鐘、五代鐘的六耳淺波形鐘向八耳淺波形鐘過渡的時期,因為到元、明時期,在曲波形銅鐘中,絕大多數(shù)是八耳淺波形鐘了?,F(xiàn)將這時期的著名大鐘簡介于后。
圖11 泗州鐘
河南省尉氏縣人民政府門口的鐘樓上,懸掛著一口宋代大銅鐘,見圖11所示,大鐘的身高1.56 m,通高1.8 m,口徑1.15m.外觀黃里透紫發(fā)綠,是一口紫銅大鐘,原安置在縣城東關太平興國寺的鐘樓內,被稱作“泗州鐘”,是在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鑄造的。大鐘的鐘肩上鑄有“皇帝萬歲,重臣千秋”8個大字。鐘身分成上、下兩部分,每部分有8個大方格,上部各個方格內都鑄有銘文,下部各方格都是空白。上部方格的銘文,因為年久天長,有些字已被剝蝕得模糊不清,但多數(shù)還很清晰。其中:“東京尉氏縣太平興國寺泗州鐘”的銘文,表明了大鐘的所在地及其鐘名;“大宋國咸平二年歲次己亥十一月二十八日鑄”,則是鑄鐘紀年銘文;而其余銘文則是刺史等官名以及募捐和尚的名字,等等。鐘口為八耳波形,鐘耳上鑄有4個撞擊圓座,可惜有2個鐘耳已經損壞。關于此鐘,還有一個傳說,掛在太平興國寺鐘樓內的泗州鐘,每當撞擊時,鐘聲可達九十里外的東京(開封),真宗皇帝聽其聲音清越,即令移送東京,但到東京后,鐘無聲,只能送還尉氏縣,放在縣衙門口。當然,這只不過是傳說而已,真實性不高。但是,明朝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尉氏縣令阮公甫確實是因為見到縣衙門口的大鐘,才倡議就地建造鐘鼓樓。次年春,鐘樓建成后,泗州鐘就一直懸掛至今?,F(xiàn)在,鐘和鐘樓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鐘有下列幾個特點:
1)泗州鐘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宋代千年大鐘,又是最早的八耳波形鐘。
2)該鐘的銘文,直接用鑄造方法鑄出,而不再是唐代和五代銅鐘采用的鑄成后再鐫刻銘文的方法。
3)大鐘銘文的寫作次序,雖然也是從上到下地寫,但是,各個縱行的排列程序,不是采用從右到左的古代傳統(tǒng)寫作次序,而是從左到右地寫。這可能是鑄鐘工匠自己的寫作方法,而不是古代文人的傳統(tǒng)寫法??梢?,中國民間在古代就有從左到右的寫、讀之法。
4)該鐘鑄造質量尚可,但上、下范塊對接得不夠精致,銘文書寫不夠端正,表面銹蝕較大多數(shù)古代青銅大鐘嚴重。
甘肅省隴西縣城中心的威遠樓上,有一座鐘亭,鐘亭內懸掛著一口宋代大銅鐘,見圖12所示。大銅鐘通高2.1m,鐘身高1.8 m,口徑1.4m,號稱萬斤鐘,實重不到5 t,鑄于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是現(xiàn)存最大的北宋銅鐘。威遠樓原來只設置銅壺滴漏和更鼓,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移入宋代銅鐘,遂俗稱鐘鼓樓。大鐘無事報時,有事報警,鐘聲響徹全城,大鐘也由佛鐘變成了更鐘。大銅鐘原在何處,不詳,清道光十六年(1856年),鞏昌知府唐樹儀重修威遠樓時,將鐘移置樓中央。1958年維修威遠樓時,將大鐘移出,置于二樓外南側的鐘亭內。因為鐘鑄于宋崇寧元年,故又名“崇寧銅鐘”。
大銅鐘為八耳淺波形的結構,其鐘鈕亦采用蒲牢形式,鐘肩則鑄有雙層蓮瓣紋飾,上、下各有16瓣。鐘身中部的凸弦紋將其分為上、下兩部分,上下各有4個大方格,上部4個方格內,分別鑄有“皇帝圣壽萬歲”、“法輪常轉”、“重臣千秋”、“國泰民安”18個大字,大方格之間的長方條內,還鑄有“峕大宋壬午歲崇寧元年正月鐘成”以及“一切佛心真言”、“唵婆利么利娑呵”等銘文。下部4個大方格內,也滿是銘文,既有鑄字,又有刻字,一個大方格內專鑄官名:“崇義使前同番兵將軍叔憲,皇城使前番兵將領馬用成……朝散郎通判遠軍事孫俁,六宅使權發(fā)遣通遠軍事矛伍將劉戎”。另一大方格內,則鑄有一般施主名:“施主崔改……”等。第三個方格內,只在上面鑄“本軍界助緣番官等”8字,其下面刻有“供奉官張訥、支溪……”等。在第四方格內,也只在上面鑄“本軍助緣施主等”7字,其下則鐫刻“中永、付壽、趙炳……”等60人姓名。在大方格之間的長條格內,亦都刻滿銘文,既有“緣化鑄鐘僧永寧寨安化院天賜紫慧海大師智憲”、“住持壽圣院主僧體源”和“沙門賜紫僧”等等和尚名,也有“匠人卜志誠”等銘文。從上述各條銘文內容來看,大鐘雖和“安化院”、“壽圣院”等佛教寺院有關,但鑄此鐘,是和當?shù)伛v軍有更大關系,駐軍似乎成了大鐘的主要助緣者,這在全國是很少見到的現(xiàn)象,可能和當時河西走廊的局勢有關,對研究當?shù)氐臍v史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圖12 威遠樓銅鐘
大銅鐘造型美觀,口沿采用八耳淺波形造型,其上鑄有4個撞擊圓座,由于長久撞鐘之故,鐘耳已有些向內傾斜,但整個大鐘仍保存完好,銘文中的鑄字端正、清晰,大多數(shù)的刻字亦比較清楚。因為該鐘是甘肅省現(xiàn)存最大的宋代銅鐘,1963年2月,就被甘肅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遼寧省博物館存藏一口鹵簿銅鐘,是宋代鑄造的直筒圓形大鐘,鐘口微侈,口沿呈八耳淺波形,鐘鈕為雙龍戲珠雕塑,鐘身外部鑄滿各種圖案,因為主要是帝王出行的鹵簿儀仗圖紋,故稱“鹵簿銅鐘”,見圖13所示,是現(xiàn)存最精美的宋代銅鐘。
圖13 鹵簿鐘
鹵簿鐘通高1.84m,鐘口直徑0.82m,鐘頂上蒲牢鐘鈕的造型非常優(yōu)美,為兩條坐龍相對,爭一火焰珠的造型,因而,鐘鈕高達0.47 m.鐘身表面由凸弦紋分成5層,每一層都鑄滿了圖飾,都是凸出的浮雕,上面3層是帝王出行的鹵簿儀仗圖,分別為“車輅”、“旗仗”和“宮衛(wèi)”3個部分,在第3層“宮衛(wèi)”這一層圖中,有陰刻“大清乾隆年造”紀年銘文一行。往下第4層的圖案,是一條山水飾紋帶。第5層鑄“海水江牙”圖,其中還鑄有“四神”(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和“四仙”圖案。鐘口呈八耳淺波形,并在其中對稱的兩耳上,凸鑄帶火焰的兩個圓,正好分別位于“朱雀”和“玄武”之下,應為撞鐘的擊點。而在“朱雀”下撞鐘擊點的左側口沿上,還刻劃有一行字體很小的銘文,而且刻得較淺、較潦草,經仔細辨認,確認是“右街僧官正宛平縣仰山院官”。
鹵簿銅鐘上陰刻有“大清乾隆年造”的銘文,難道真是乾隆年造的嗎?答案是否定的,東北博物館專家李文信早就認定“大清乾隆年造”是“清代加刻”,車駕鹵簿儀仗“皆宋代服制”,從而認定大鐘是宋代遺物。遼寧省博物館王明琦更對鹵簿鐘進行了全面研究[12],對鐘的形制、鐘鈕龍的造型、鐘身上的各種紋飾等的時代特征進行了考述,認定大鐘是北宋徽宗時期的遺物。并根據鐘上陰刻的兩段銘文以及有關歷史,推斷鹵簿銅鐘在北宋末年,金人破汴梁后,被掠運到燕京,并將其存放在宛平縣的仰山院??赡艿角迩r,清廷將該鐘加刻乾隆年款后運到承德,或置于離宮,或贈予外八廟。1930年前后,熱河軍閥湯玉麟將鹵簿鐘盜運到奉天的官邸。沈陽解放后,在原湯玉麟官邸舊址,成立了東北博物館,即現(xiàn)在的遼寧省博物館,故鹵簿鐘就由遼寧省博物館存藏了。
鹵簿鐘造型和圖飾的精美,是一般銅鐘無法比擬的。蒲牢鐘鈕采用兩條坐龍相對,爭一火焰珠的造型,無論是雕塑還是鑄造,都非常精美;鐘身上的帝王出行鹵簿儀仗圖飾,其人物、車輅、旗仗、宮闕建筑等等,無論是雕塑藝術,還是鑄造工藝,也都非常精良,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冶鑄價值,堪稱稀世之珍,是我國古代大鐘中的精品,被國家列為特級藏品。
江西上饒市東岳護國禪寺鐘樓內,有一口古代大銅鐘,見圖14所示,銅鐘高2.83m,口徑1.7 m,號稱萬斤鐘,實重為4.12t,是南宋初年建炎元年(1127年)鑄造的。
圖14 雞應寺銅鐘
該鐘原為上饒城內天寧寺鐘樓上的古鐘,曾多次遷移。天寧寺在元末戰(zhàn)亂中被毀,僅存鐘樓。到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鐘樓倒塌,大鐘墜地??滴跷迨荒辏?712年),重建鐘樓,又掛上大鐘。到乾隆時鐘樓又塌,于是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將大銅鐘移至西門外三宮殿內。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知府王廷欽在東門復建鐘樓,大鐘又被遷移到東門鐘樓上。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郡守王賡言將大鐘移到鳴山寺,佛寺易名為“雞應寺”,故稱為“雞應寺銅鐘”。后來,雞應寺鐘樓也倒塌,大鐘被移到信江書院,之后,又被轉移到信江北岸的上饒市鐘亭內,2001年后,大銅鐘終于被保存在上饒市東岳護國禪寺新建的鐘樓內。大銅鐘的造型優(yōu)美,質地堅實,鑄造質量良好,雖經多次墜地和搬遷,均未損壞,至今保存完好。鐘頂?shù)碾p頭蒲牢鐘鈕也非常結實,仍能穩(wěn)固地吊起大鐘,鐘肩飾有28個蓮花瓣紋,其下還飾有乳頭九個。鐘身外表可分為上、下兩層,每層又各分成4個大方格,上、下層大方格內都沒有鑄字,只在上層大方格間的長條形供牌內,分別鑄有“皇帝萬歲”、“重臣千秋”、“法輪常轉”、“國泰民安”16個銘文,而在下層大方格內,刻有鐘銘和捐資人姓名及其所捐物資等,可惜所刻的大部分銘文,已經模糊不清。值得一提的是,大鐘的撞擊圓座只有一個,位于下層某兩大方格之間,而且是在中間位置,這在全國所有的古代大鐘中,是獨一無二的。大鐘的口沿為八耳淺波形,說明我國南方的江西地區(qū),也不再流行平直口的圓形大鐘,而已演變?yōu)榘硕鷾\波形的大鐘了。
金朝鑄的大銅鐘,有3口留存至今,其中一口大銅鐘,保存在遼寧沈陽故宮博物院內,該鐘高2.12m,口徑1.24m,重3t,鑄造于金天德三年(1151年),故稱為天德銅鐘;另一口大銅鐘,保存在江蘇淮安市勺湖公園的鐘亭內,該鐘身高1.72m,通高1.98m,口徑1.32m,重1.75t,也鑄于金天德三年(1151年),故當?shù)匾矊⑵浞Q為天德銅鐘,據查,該鐘原安置在呸州陽山普照寺,故叫普照寺銅鐘為好;第三口銅鐘,保存在甘肅省寧縣博物館的鐘亭內,該鐘身高1.88 m,通高2.25m,口徑1.58 m,重4 t,鑄于金貞元四年(1156年),故稱為貞元銅鐘。這3口大銅鐘,都很精致,而且保存完好,普照寺銅鐘和貞元銅鐘的鐘口,都已是八耳淺波形,只有天德銅鐘類似于唐鐘,鐘口呈六耳淺波形,而且,質量上乘,并有段曲折經歷,故只重點介紹沈陽故宮內的天德銅鐘。
在沈陽故宮大政殿的旁邊,陳列有一些古代大型文物,其中,有一口金代大銅鐘,見圖15所示。大銅鐘造型優(yōu)雅、樸實,外表光潔,全身都呈現(xiàn)古色古香的青銅色彩,鐘身高1.8 m,加上鐘鈕,則通高為2.12m,鐘口外徑為1.24m,重3 t.鐘鈕為雙頭蒲牢,鐘口呈六耳淺波形,鐘身分成上、中、下3層,每層又分為6個方格,方格中沒有任何圖案,全部空白,只在中部的一些方格中,刻有銘文:“應歷八年,承天皇太后破樂壽覺道寺,獲大鐘一顆,賜感圣寺,因兵火隨壞。至大金天德三年閏四月十日辰時再鑄,重六千斤?!边€有“匠首東京高自佛、宇口口、郭玉林、李壽、張慶?!币约啊吧暇┒忌泜鹘湫⒑肜泶髱熧n紫沙門行廣,首座總攝大德賜紫沙門惠胥,前宜州弘政縣令承德郎飛騎尉趙仁端書?!钡茹懳?。故知,原有大鐘在遼穆宗應歷八年(958年),即五代南唐中興元年(958年)時俘獲,后毀于兵火,故在金天德三年(1151年)重鑄。但據資料[13]的考證,認為“銘文中的應歷年號和承天皇太后的尊號在年代上不是同一時期。”指出“遼承天皇太后率大軍破樂壽,應在遼統(tǒng)和十七年(999年)”。但不管是958年,還是999年,俘獲的大銅鐘是唐鐘的可能性極大,而天德銅鐘又是按該鐘重鑄,所以,采用了唐鐘的六耳波形式。據博物院介紹,后來,該銅鐘于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在遼寧蓋州被發(fā)現(xiàn),清太祖努爾哈赤知道后,命人將大鐘移至遼陽,天命十年(1625年),努爾哈赤遷都,大鐘也從遼陽移到沈陽。崇德元年(1636年),在沈陽建鐘、鼓二樓,將大鐘懸掛于鐘樓內,作報時之用。1930年,鐘樓拆除后,大銅鐘送沈陽故宮保存,后在奉天博物館展出,1947年復歸沈陽故宮,直到現(xiàn)在。
圖15 天德銅鐘
廣東省韶關市曲江縣南華寺的鐘樓上,懸掛著一口南宋大銅鐘,見圖16所示。大銅鐘的高度為2.75m,口徑為1.81m,重5t,是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鑄造的。該鐘是現(xiàn)存于世的南宋最大銅鐘。大銅鐘造型優(yōu)美,渾圓厚實,與眾不同的是,該鐘兼有唐代南、北方銅鐘的部分特點,既継承了南方唐鐘用縱橫條紋將鐘身分成上、下各四個方格,以及在中部條紋交叉處鑄有撞擊圓座的特點,又采納了北方銅鐘淺波形口沿的特點,鑄成八耳淺波形鐘口。更有創(chuàng)造性的是,真正的2個撞擊圓座,已下移到口沿處,因為該處有最厚的壁厚,適于撞擊。而保留的鐘身中部4個撞擊圓座,只作為造型的裝飾,因為,這些圓塊是由十六個蓮瓣圍繞一個內圓而組成,很有藝術性。所以,該鐘可看成是我國大鐘演變過程中一口過度鐘的典型。在鐘身的大方格內鑄有很多銘文,除了“皇帝萬歲,重臣千秋,風調雨順,法輪常轉”16個大字外,還有“皇帝乾道三年歲次丁亥十一月初一,江西隆興府鑄造”以及捐資者姓名等銘文,至今字跡清晰可見,光潔如新。同時,該銅鐘的鐘壁在鐘口處外侈,使鐘身呈喇叭形,是明、清兩代喇叭形銅鐘的先導。
圖16 南華寺宋代銅鐘
據南華寺僧人介紹,該鐘的鑄造較為特殊,事先將銅錢串成鐘體狀,作為胎骨,然后,再澆鑄銅水。大銅鐘的泥范分成六段,一次整鑄而成,鑄造質量上乘。自從鐘樓掛上大銅鐘后,每逢清晨、傍晚,僧侶們進殿念佛,燒香禮拜,都要敲響大鐘,使洪亮、悠揚的鐘聲,回蕩在深山之中,特別是暮色蒼茫的傍晚,使人們仿佛處于無比美妙的境界之中,故素有“南華晚鐘”之美稱,是著名的曲江勝景之一。
元代存世不到一百年,且實行嚴酷統(tǒng)治,但元朝統(tǒng)治者對佛教和道教倒很重視,故也留下一定數(shù)量的佛鐘和道鐘,據初步統(tǒng)計,現(xiàn)存的元代大銅鐘共6口,即:北京古鐘博物館收藏的元朝佛鐘,高2.13m,鑄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湖北荊州博物館鐘釜亭保存的元代銅鐘,高1.5m,鑄于元至大二年(1309年);福建漳州南山寺銅鐘,高2.2m,鑄于元延祐六年(1319年);廣東省東莞市博物館收藏的資福寺銅鐘,高1.95m,鑄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江西貴溪上清鎮(zhèn)天師府鐘亭內保存的上清宮道鐘,高2.62m,鑄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福建泉州開元寺保存的晉南布金院銅鐘,高1.82m,鑄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而浙江省的幾口元代大銅鐘,都已不存在了,例如:浙江桐鄉(xiāng)縣崇福寺的元代大銅鐘,重萬斤,鑄于元延祐七年(1320年),已沒有了;浙江海鹽縣澉浦鎮(zhèn)鐘樓上的元代大銅鐘,高2m,重五千多斤(2500k g),可惜在“文革”動亂中被毀壞了。從現(xiàn)存的元代大鐘來看,其口沿多為淺波形,連福建、廣東這些南方省鑄造的鐘也不例外。現(xiàn)選2口元代大銅鐘進行較詳細的敘述。
福建省漳州市的南山寺,是漳州著名佛寺,寺內保存的一口元代銅鐘,是南山寺五寶之一。大鐘通高為2.26 m,鐘身高為1.85m,口徑1.28 m,重1.3 t,鑄于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見圖17所示。
圖17 南山寺銅鐘
銅鐘基本完好,造型古樸、大方,但鐘下部已有一條裂紋。鐘鈕為雙頭蒲牢,鐘身中部一條粗大的凸棱紋,將其分為上、下兩部分,上、下又各有5個大方格,方格內沒有鑄任何圖案,只有下部一些方格內刻有銘文:“漳州路南山崇福禪寺僅募眾緣,鑄造洪鐘一口,永鎮(zhèn)山門,上祝圣壽,下報檀恩。延佑丙辰仲夏志。三山爐主蕭大有。”另一格內刻有銘文:“漳城南圓山——延佑己未。”有人就以延佑己未(1319年)為大鐘的鑄造年代,這不確切,還是以延佑丙辰(1316年)鑄造為合適。大銅鐘的鐘口為五耳淺波形,既非六耳波形鐘,又不是八耳波形鐘,這在我國古鐘中是非常特殊的。為此,作者對福建各地的古鐘作了初步調查,發(fā)現(xiàn)福建的平口鐘、六耳波形鐘、八耳波形鐘很少,大多數(shù)古鐘都是五耳波形鐘,從現(xiàn)存最早的福建龍巖后唐天成二年(927年)銅鐘和政和縣后晉天福四年(939年)銅鐘起,就已經是五耳波形鐘了,北宋時南安縣宋皇祐三年(1051年)鐵鐘和南宋的泉州凈慈禪院宋紹興二年(1132年)銅鐘,也都是五耳波形鐘,到元代時,除南山寺鐘外,龍巖市元大德十年(1306年)鐵鐘和泉州市晉南布金院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銅鐘也是五耳波形鐘,直到明、清時,泉州市崇福寺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銅鐘、南平市明宣德六年(1431年)鄭和銅鐘以及泉州市甘露戒壇清康熙九年(1670年)銅鐘等,仍采用五耳波形鐘的形式,可見,五耳波形鐘是福建省古鐘的一大特點。
過去,由于大銅鐘身上留有銅錢等的痕跡,故有一個傳說。相傳此鐘在冶鑄時,寺中和尚曾四出化緣,其中,一個孤老婦人,獻出一枚銅釵,另有一個乞丐,捐出兩枚銅錢。但化緣和尚對此未予重視,因而,在冶鑄銅鐘時,并未將其投入爐中。結果,幾次熔煉澆鑄,鐘身上總留有三個破洞,其聲不揚。后來,寺中方丈查問此事,并說“敬佛之心不因財物多少而分輕重”,逐將銅釵等3件銅器加入爐內,才煉出沒有洞孔的大鐘。而且鐘聲音色優(yōu)美,聲聞數(shù)里。至今,鐘面上尚可看到一個銅釵、二枚銅錢的痕跡。它告誡人們一定要平等待人,不可輕視窮人,這也算是到南山寺訪古,給人們的有益啟發(fā)吧。
江西省貴溪縣上清鎮(zhèn)的“天師府”,是道教歷代張?zhí)鞄煹钠鹁又?,全稱“嗣漢天師府”,在天師府大院內的鐘亭里,放置著一口元代大銅鐘,見圖18所示。大銅鐘的鐘身高度為2.25m,加上鐘鈕,則通高為2.62m,銅鐘的口徑為1.55m,重量達5 t,鑄于元代至正十一年(1351年),是現(xiàn)存元代最大的銅鐘。該鐘原掛在上清宮的鐘樓上,為元代著名道鐘,是歷代天師奉祀神仙的重要法器。民國十九年(1930年)曾遭火災,到“文化大革命”動亂期間,上清宮所有建筑都被毀,兩塊元代古碑亦被打碎,元代大銅鐘的鐘鈕亦受到部分損壞,但終算幸存保存下來,成為道教圣地上清宮歷史的唯一重要物證。好在天師府沒有被破壞,故在1971年時,將大銅鐘移至天師府內保存。
大銅鐘的鐘鈕為雙頭蒲牢,因局部損壞,故現(xiàn)在的蒲牢已不能將大鐘掛起,只能將大鐘放置在鐘亭內的地上。銅鐘的鐘肩,有一圈蓮瓣形紋飾,其下有8枚均布的乳釘。在鐘身的中部,有多道凸弦紋,將鐘身分成上、下兩部分,上、下各有4個橫著的大長方格,并和4個豎放的長方格互相間隔,大長方格內都鑄有銘文和圖案。銘文中除鑄有“玉皇寶浩”篆體字外,還有臨川進士朱厚的隸書鐘銘,系元代大書畫家方縱義所手書。由銘文可知,該鐘是第40代天師張融德,會同上清宮提點戴永堅、提舉知宮龔同德等,于元惠宗至正十一年,在杭州路富陽縣鑄造的。大長方格內還鑄有玉兔等圖飾,同樣反映出道教的色彩。在鐘身上部4個豎長方格內,每個格內都鑄有4字,合起來,則為“皇圖鞏固,大道興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16個篆體大字銘文。下部的4個豎長方格,則是空白,沒有銘文和圖案。鐘口為八耳淺波形,八耳的上面鑄有八卦符號,這也是道鐘常有的圖飾。整個銅鐘造型優(yōu)美,通體光潔,銘文和圖飾仍然秀麗、清晰,鑄造技術精良,工藝水平一流,是我國古代道鐘中的精品。
圖18 天師府銅鐘
圖19 永樂大鐘
北京市西北郊的覺生寺(大鐘寺),現(xiàn)為北京古鐘博物館,其鐘樓內有一口明代鑄造的永樂大銅鐘,見圖19所示。大銅鐘的鐘身高4.5m,通高5.6 m,最大直徑3.3m,重量達46.5 t.于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前后鑄造的。該鐘是我國古代最高的大鐘,也是鐘身上銘文最多的大鐘,被稱為“中國鐘王”,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古代大鐘之一。永樂大鐘的鑄造,是和明成祖永樂皇帝在“靖難之變”中奪取王位以及遷都北京兩大事件有關。按照“唯功大者鐘大”的祖宗成法,永樂皇帝下令鑄造了這口大鐘[14]。大鐘上除鑄滿佛教經咒外,還鑄有“敬愿大明永一統(tǒng)”的銘文,表明了統(tǒng)治者的意愿。所以,永樂大鐘既是佛鐘,又是朝鐘。永樂大鐘鑄成后,到萬歷年間(1573年—1619年),因漢經廠遷址,大鐘移至萬壽寺。清雍正末年,覺生寺建成后,雍正皇帝認為此寺乃風水寶地,宜懸大鐘,遂令建大鐘樓,但直到清乾隆八年(1743年),才將永樂大鐘懸掛于鐘樓之上,從此覺生寺就俗稱大鐘寺。大銅鐘的鐘鈕為橋形;鐘身內外鑄滿銘文,鐘口微向外擴,使鐘體成喇叭形;大鐘口沿呈八耳淺波形,鐘裙上只有一個撞擊圓座,與其對應的另一側鐘裙上,并沒有鑄撞擊圓座,而是鑄了款識銘:“大明永樂年月吉日制”。資料[14]認為大鐘有“五絕”,即五大特點:
1)形大體重,歷史久遠
永樂大鐘高5.6m,重46.5t,是中國古代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鐘,雖不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大鐘,但也擠身于世界上最大一批銅鐘之中,而其鑄造年代,卻是世界上最大一批銅鐘之中最為久遠的。
2)銘文字數(shù)最多,是書法藝術的精品
大鐘里里外外,都鑄滿了銘文。其中有:用漢文寫的永樂皇帝御制的“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神僧名經”,和“妙法蓮花經”等8部佛教經典,“大明神咒回向偈”、“破地獄真言”等8項咒語,以及佛教故事等,共22萬字,還有用梵文寫的17種佛教經咒,合計總共有23萬184字。是中國和世界上銘文最多的大鐘。銘文字體婉麗、典雅,是明初館閣體書法藝術的代表作,長達23萬余字,筆筆工整,字字雋秀,實屬書法藝術的精品。見圖20所示。
3)具有一流的聲學特性
永樂大鐘的鐘聲圓潤、洪亮,而且傳播距離遠,古人稱“聲聞數(shù)十里”。這和世界第一大鐘“俄羅斯鐘王”形成鮮明對照,因為,1733年鑄造的俄羅斯鐘王,鑄成后,一次也沒有敲響過。而永樂大鐘不但一直都能敲出圓潤、洪亮的聲音,而且能產生和諧的音調。由于大鐘上下有不同的壁厚,因而產生出不同的振動頻率,使大鐘產生美妙的音響效果。所以,連日本著名聲學專家北村音一教授也贊美說∶“是我聽到的世界上最好、最美的鐘聲”。
4)大鐘的懸掛裝置有先進的力學結構
永樂大鐘懸掛在鐘樓主梁上,靠的是一根1m長、14 c m高、6.5 c m寬的銅銷釘。而這根銅銷釘要承受的力,竟是40多t的剪切力,是否安全就成了一個大問題??疾彀l(fā)現(xiàn),銅銷釘內鑄進一根相當于中碳鋼的芯子,經力學專家核算,完全能承受40多t剪切力,還可防止穿釘表面不平而造成的局部應力加大,而且又保證了鐘體和鐘鈕的合理比例,確實是先進的結構。
5)高超的鑄造工藝
永樂大鐘是采用我國傳統(tǒng)的地坑泥范法鑄造的,鐘體光潔勻滑,所鑄23萬多字,字字精美清晰,合范縫也成了五條精致的裝飾線。大鐘不僅表面質量上乘,內在質量亦屬一流。據化學分析得知,大鐘成分為:ω(C u)為 80.54%、ω(S n)為 16.11%、ω(P b)為1.12%.合金比例適當,而且,是在鑄鐘的最佳配比范圍之內。大鐘既經得起重擊,又保證了音質,充分說明大鐘鑄造工藝的高超。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