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軍
(遼寧省凌源市中醫(yī)院,遼寧 凌源 122500)
缺血性中風是由于供應腦部血液的顱內或顱外動脈發(fā)生閉塞,造成腦組織缺血、缺氧,軟化壞死,出現相應的神經系統(tǒng)癥狀和體征的一種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具有較高致殘率和病死率,發(fā)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筆者近年來采用自擬散偏湯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偏癱,取得滿意療效?,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遼寧省凌源市中醫(yī)院神經內科收治的腦梗死患者60例,經CT或MRI確診,診斷符合1995年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定的腦梗死診斷標準[1],并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組制定的《中風病辨證診斷標準(試行)》[2],中醫(yī)辨證分型屬血瘀證、陰虛陽亢證。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齡45~80歲,中位年齡56歲;入院時按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分為輕型(0~15分)22例,中型(16~30 分)28例,重型(31~45 分)10例。
1.2 治療方法 予調節(jié)血壓、血糖、血脂、防治感染等基礎治療,加用自擬散偏湯口服?;窘M方為當歸20 g,天麻10 g,鉤藤10 g,牛膝 10 g,丹參 20 g,紅花 10 g,桑寄生 15 g,杜仲 15 g,川芎 8 g,地龍 10 g,夏枯草 10 g,白芍 20 g,枸杞子20 g。肝陽偏亢者加石決明、代赭石;血瘀偏勝者加水蛭、桃仁。每日1劑,加水適量,煎至200 mL,分早晚各服1次,連服20 d為1療程。
1.3 療效標準 參照1995年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定的療效判定標準[1],基本治愈: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為0級。顯著進步: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為1~3級。進步: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18%~45%。無效: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減少或增加<18%。惡化: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增加>18%。
本組60例,基本治愈20例,顯著進步17例,進步19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3.33%。
缺血性中風是嚴重危害中老年健康的常見病、多發(fā)病,中醫(yī)認為本病基本病機為陰陽失調、氣血逆亂,上沖于腦。病理性質多屬本虛標實,肝腎陰虛,氣血衰少為致病之本,肝風、痰火和血瘀為致病之標。急性期以標實為主。主要表現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偏身麻木等。所以滋陰潛陽、袪瘀通絡為治療本病的根本治療法則。方中川芎為血中氣藥,上行巔頂,下行血海,通周身之血脈;牛膝活血化瘀,引氣血下行,丹參、紅花、地龍、當歸養(yǎng)血活血,化瘀通絡;天麻、鉤藤、夏枯草平肝息風;白芍、枸杞子、桑寄生、杜仲補益肝腎。藥理研究證實,丹參、當歸有降低血小板聚集性,降血脂,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諸藥配合,相得益彰,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偏癱效果顯著,減低致殘率,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
[1]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2]國家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組.中風病辨證診斷標準[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4,17(8):64-65.
[3]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腦率中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J].1996,29(6):38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