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東
(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qū)中醫(yī)院,廣東 深圳 518000)
中風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發(fā)病率、患病率、致殘率均很高。近年來,首次發(fā)病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筆者以中醫(yī)藥為主,辨證治療中風先兆,取得良好效果?,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8年8月至2010年9月深圳市羅湖區(qū)中醫(yī)院門診及住院觀察病例126例,其中男性75例,女性51例;50歲以下48例,50~60歲30例,61~70歲27例,70歲以上21例;病程2~13個月。診斷符合《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的診斷標準》[1]及《中風先兆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2]。其中原發(fā)性高血壓36例,高血壓并血脂異常30例,腦動脈硬化癥26例,腦動脈硬化并高血壓血脂異常10例,糖尿病9例。
1.2 治療方法 依據患者臨床特點分為以下5型施治:(1)肝陽上亢(21例)。癥見頭暈頭痛、目眩黑曚或復視,步履不穩(wěn),頭重腳輕,肢體癱瘓或麻木;突然反復發(fā)生,持續(xù)時間短暫,可迅速恢復。平素煩躁易怒,面紅目赤,腰膝酸軟。舌質紅,舌苔薄或薄黃,脈弦細。治宜育陰潛陽,鎮(zhèn)肝息風。處方:地龍、石決明、玄參各 25 g,白芍、龜甲、菊花、天麻、懷牛膝、白芍各 15 g,夜交藤、鉤藤、梔子各 12 g,甘草 10 g。(2)風痰阻絡(28例)。癥見突然頭暈目眩,惡心嘔吐,手足麻木,肢體癱瘓,失語或言語欠清,移時恢復。平時胸膈痞悶,納差。舌質黯,舌苔白膩,脈虛弦而滑。治宜祛風豁痰通絡。處方:姜半夏、天麻、茯苓、石菖蒲各20g,陳皮6g,白術、僵蠶、地龍、丹參各15 g。(3)氣虛血瘀(30例)。癥見突然頭暈目眩,言語不利,或一側肢體癱瘓,反復發(fā)作,時間短暫。平素神疲氣短乏力,動則更甚。舌質黯淡,舌苔白,脈沉細無力。治宜益氣化瘀,活血通絡。處方:黃芪、天麻各30 g,石菖蒲20 g,白芍、地龍、川芎、雞血藤各 15 g,紅花、當歸 10 g。(4)痰瘀阻絡(25例)。癥見頭暈頭重,目眩,突然肢體不遂,或手足麻木不仁,言語欠清,胸膈痞悶,納差惡心,舌質淡,舌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治宜滌痰化瘀,通經活絡。處方:石菖蒲、膽南星各20 g,姜半夏、枳實、茯苓各 15 g,桃仁、紅花、川芎、地龍、當歸各 10 g。(5)肝腎陰虛(22例)。頭暈目眩,肢體癱瘓或麻木,黑蒙,失語或言語不利,常突然發(fā)作,或可移時恢復。平素耳鳴或耳聾,腰膝酸軟,步履不穩(wěn),少寐多夢。舌質紅,舌苔少,脈弦數或細數。治宜滋養(yǎng)肝腎,育陰息風。處方:懷牛膝、代赭石、龜甲、牡蠣各30 g,地黃、麥冬、玄參各20 g,地龍、白芍、菊花、夏枯草各15 g。每日1劑,水煎服,4周為1個療程。
1.3 療效標準 參照孫傳興主編的《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擬定,以臨床癥狀和陽性體征消失,短期內(筆者自定為1年)不再復發(fā)者為治愈,否則無效。
見表1。126例中治愈105例,未愈21例;觀察期間無死亡病例。
表1 不同證型中風先兆患者療效比較(n)
血流分層平流現象可使一來源血栓反復地帶到同一血管分支,形成微血栓并反射性刺激小動脈痙攣,導致腦部區(qū)域性缺血,反復出現刻板樣雷同癥狀,栓塞血管內皮細胞受到刺激可分泌大量溶栓酶,使小栓子溶解,血管再通,臨床癥狀緩解。微血栓主要來源與頸內動脈狹窄處附壁血栓及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脫落,阻塞小動脈出現缺血癥狀,反復脫落產生TIA癥狀[3]。引起TIA原因很多,動脈粥樣硬化是最主要的原因[4]。動脈粥樣硬化及血栓形成是一個多因素參與的過程,又互為因果,其中血小板活化和纖維蛋白原的橋聯作用在血栓形成和擴展中起重要作用。
中醫(yī)學認為,中風之因,肝腎氣血衰少為本,風火痰濕壅盛為標,并且瘀血的形成貫穿于中風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的始終。筆者治療中注重加用“治血”藥如丹參、桃仁、紅花、白芍等,在調整機體陰陽偏盛偏衰、促使陰平陽秘的同時,應努力使氣血歸于平和暢順,做到補而不膩,活而不散,平和適中。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經中醫(yī)辨治后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對防止中風發(fā)生有著重要作用。
[1]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中風病先兆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J].北京中醫(yī)學院學報,1993,16(1):66-67.
[3]王維治.神經病學[M].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131-141.
[4]黃一寧.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的新定義[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04,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