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雪華
(浙江省寧波市鎮(zhèn)海區(qū)中醫(yī)院,浙江 寧波 315200)
急性會厭炎在耳鼻咽喉科是急重癥之一,病情發(fā)展極快,死亡率甚高。一般以感染、變態(tài)反應(yīng)、外傷為多,治療以抗生素、激素治療,情況嚴重者需予以氣管切開治療。筆者臨床采用清瘟敗毒散加減和頭孢二代抗生素加激素治療,取得較為滿意療效?,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鎮(zhèn)海區(qū)中醫(yī)院耳鼻咽喉門診2003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符合急性會厭炎診斷標準患者60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30~72歲;病程3 h至3 d;對照組30例,男性16例,女性 14例;年齡29~69歲;病程6 h至3 d。兩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頭孢替安2.0 g,每日2次靜滴;甲強龍針40 mg,每日2次靜滴。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加用清瘟敗毒散加減:生石膏30 g(先煎),水牛角60 g代替犀牛角(先煎),生地黃 20 g,黃連 15 g,梔子 12 g,桔梗 12 g,黃芩 6 g,知母 6 g,赤芍 12 g,玄參 12 g,連翹 12 g,牡丹皮 6 g,竹葉 12 g,甘草 6 g。痰涎壅盛者選加天竺黃、貝母、竹茹等清化熱痰散結(jié)藥物,大便秘結(jié)者可加大黃、芒硝等。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兩組均以2 d為1療程,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1.3 療效標準 痊愈:典型癥狀消失,喉鏡檢查恢復正常。好轉(zhuǎn):典型癥狀減輕,喉鏡檢查好轉(zhuǎn)。無效:癥狀無變化或加重,喉鏡檢查無改善。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30例,痊愈27例,好轉(zhuǎn)3例,治愈率90%,總有效率100%,對照組30例,痊愈12例,好轉(zhuǎn) 9例,無效 9例,治愈率40%,總有效率70%。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P<0.05)。
急性會厭炎是一種以聲門上區(qū)會厭為主的急性炎癥,又稱急性聲門上喉炎。感染是此病最常見的病因,最常見發(fā)病菌是流感嗜血桿菌;全身的變態(tài)反應(yīng)、外傷、鄰近器官的急性炎癥、會厭囊腫或新生物的繼發(fā)感染也可引起。因為會厭舌面及其側(cè)緣杓會厭的黏膜較松弛,其炎癥常從此開始,引起會厭高度充血腫脹,可使其增厚到正常的6~7倍。主要表現(xiàn)為會厭及杓會厭劈的急性水腫伴有蜂窩組織炎性變,治療以控制感染為主(抗生素和激素抗感染、抗過敏),但有時抗生素激素治療效果不理想,可形成會厭膿腫或水腫明顯引起的通氣障礙,重癥者需要氣管切開,膿腫形成者需膿腫切開排膿術(shù)。且大量使用抗生素、激素會帶來副作用(如口干、面紅、睡眠欠佳、大便干燥、舌苔黃膩、胃潰瘍、白細胞降低等)。急性會厭炎在中醫(yī)學中屬急喉風范疇,因其發(fā)病急速,病情急重,有“走馬看喉風”之說而定名。中醫(yī)認為本病由咽喉癰及各種急性咽喉病發(fā)展而致,乃痰涎火毒或疫癘之邪熾盛,結(jié)聚于喉,而至氣血凝結(jié),脈絡(luò)瘀阻,痰涎壅盛,氣道阻塞而為病。除全身中毒癥狀(重癥者有寒戰(zhàn)、高熱、全身不適、食欲減退、全身酸痛)吞咽困難及呼吸困難外,伴有口干欲飲,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赤,舌質(zhì)紅或絳,舌苔黃或膩,脈數(shù)等。屬于痰涎火毒、壅盛范疇,治療以泄熱解毒,祛痰開竅為主。
清瘟敗毒散出自《疫疹一得》,主治“溫疫熱毒,氣血兩燔”,犀牛角為主藥,結(jié)合玄參、生地黃、赤芍、丹皮以泄熱涼血解毒,去血分之熱,以黃連、梔子、黃芩、知母、石膏、連翹、竹葉清熱瀉火解毒,去氣分之熱,桔梗、甘草宣通肺氣而利咽喉。筆者治療組30例中,中西藥結(jié)合效果明顯,特別是高熱、全身不適、食欲減退,口干欲飲,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赤,舌質(zhì)紅或絳,舌苔黃或膩等效果明顯。筆者體會,中西藥治療療效確切,優(yōu)勢明顯,可避免長期大量服用西藥帶來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