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娥
(山東省膠州市畜牧獸醫(yī)局,膠州 266300)
秋冬是雞只疾病高發(fā)季節(jié),多種傳染病可以引起雞只產蛋下降,本文介紹雞產蛋下降綜合征的預防。
雞產蛋下降綜合癥(EDS)由雞產蛋下降綜合癥病毒引起,主要侵害商品蛋雞和種雞,造成產蛋量下降及蛋品質降低。其他日齡雞感染后無明顯臨床癥狀。病毒常在雞性成熟前潛于其體內,感染雞無臨床癥狀,亦很難查到抗體。雞開產時病毒被激活,并在生殖系統(tǒng)大量繁殖。病毒可經蛋垂直傳播,通過咽喉和糞便排出。受感染的胚是最危險的傳染源。自然宿主為鴨、鵝,但僅見蛋雞發(fā)病,褐殼蛋雞最為易感。
發(fā)病雞主要集中在26~43周齡。剛進入產蛋期的青年雞感染后不能于開產后2~4周內達到產蛋高峰。成年產蛋雞感染時,產蛋量突然下降,一般為20%~50%,經4~10周后才逐漸恢復,但仍達不到正常水平,產蛋曲線呈典型的“雙峰形”。在減蛋同時還伴有蛋殼褪色及較多的薄殼蛋、軟殼蛋、無殼蛋、粗殼蛋和畸形蛋。異常蛋蛋黃周圍的蛋清濃稠混濁、其余蛋清則透明如水。受精率正常,但孵化率明顯降低,死胚率高達10%~12%。輸卵管峽部和子宮有卡他性炎癥。蛋殼無明顯異常的種蛋受精率和孵化率一般不受影響。發(fā)病后期產蛋率會回升;有的達不到預定的產蛋水平,或開產期推遲,有的出現一過性腹瀉。
(1)避免垂直感染,從非感染雞群引種。采取綜合防制措施,防止由帶毒糞便、蛋盤和運輸工具傳播該??;不要與其他禽類混養(yǎng),隔離飼養(yǎng),防止野鳥進入雞舍。(2)免疫接種。在雞開產前2~4周,用雞產蛋下降綜合癥油乳劑滅活疫苗或含有雞產蛋下降綜合癥抗原的多聯油乳劑滅活疫苗免疫,免疫力至少可持續(xù)1年。(3)疫苗使用。在本病未曾發(fā)生安全區(qū),于開產前2~5周接種聯苗;在發(fā)病疫區(qū),于開產前2~4周接種單價苗;在重疫區(qū),開產前4~6周和2~4周各免疫1次,均用單價苗。
該病僅發(fā)生于雞,其他家禽均不感染。一年四季均能發(fā)生,但以冬春季節(jié)多發(fā)。現在正是此病高發(fā)期。雞群密度過大、冷熱應激、通風不良、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均可促使該病發(fā)生。
產蛋雞變異性傳染性支氣管炎是由冠狀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的呼吸道疾病。以咳嗽,噴嚏,雛雞流鼻液,花斑腎,產蛋雞輸卵管損傷、產蛋量減少、蛋殼品質不良,呼吸道粘膜呈漿液性、卡他性炎癥為主要特征。是危害養(yǎng)雞業(yè)的主要傳染病之一。由于傳支病毒的組成不斷變化,因而出現了不同的血清型。該病主要經呼吸道傳染,病毒從呼吸道排毒,通過空氣的飛沫傳給易感雞。也可通過被污染的飼料、飲水及飼養(yǎng)用具經消化道感染。各種年齡的雞都可發(fā)病,主要發(fā)生于160日齡以上各種日齡的產蛋雞,發(fā)病雞群出現咳嗽、呼嚕、甩鼻、雞群拉稀,產蛋下降20%~30%,產蛋下降初期蛋殼質量變化不大,恢復期出現畸形蛋、小蛋、沙殼蛋、褪色蛋且蛋清稀薄如水,恢復極緩慢。雞群死亡率不高,但后期有部分急閉產,從外觀和病理變化難以與新成疫區(qū)別,主要靠病毒分離和抗體檢測來區(qū)分。該病的主要后遺癥是蛋殼品質差,雞蛋回升期間會有大量的白皮、沙皮及畸形蛋。
該病目前暫時無疫苗,只能養(yǎng)殖戶平時加強雞群的營養(yǎng)保健,增強雞群免疫力及抗病力,當雞群出現上述癥狀時,應及時就診以免貽誤病情,增加不必要的損失。(注:此病應與新城疫、生理性腹瀉的區(qū)別,以防誤診。)
各種年齡的雞均可感染,但4周齡以上的雞易感性增強。育成雞、產蛋雞最易感,該病多發(fā)生在成年雞,對產蛋期的雞帶來的損害最大,與其他禽病如慢性呼吸道病、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氣管炎等混合感染可加重病程,增加死亡率,不同日齡的雞群混養(yǎng)也常導致本病的暴發(fā)。一般秋末和冬季可發(fā)生流行,特別是冬季,為了保溫造成通風不良導致本病在寒冷季節(jié)多發(fā),具有來勢猛,傳播快,發(fā)病率高,降蛋快,死亡率低的特點。
雞傳染性鼻炎是由副雞嗜血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分為A、B、C3種血清型,各血清型不存在交叉保護或交叉保護性很弱。該病在產蛋前后多發(fā),育成雞生長不良,雞群淘汰率明顯增加;產蛋雞產蛋率明顯下降,持續(xù)時間長,很難根治,經濟損失很大。有甩鼻、咳嗽流鼻液,雞群感染后1~5 d內開始出現癥狀,鼻青眼腫、痛苦流涕是本病的特征性癥狀,鼻腔與鼻竇發(fā)炎、流鼻涕、甩頭、臉部腫脹。產蛋雞感染后,常引起產蛋率下降,下降幅度取決于感染時機。早期為清澈透明后期黃色結痂堵在鼻孔;腫臉流淚,大多單側腫臉,以眼為中心的浮腫。部分病雞出現肉垂、雞冠水腫發(fā)白,不發(fā)紫。采食量下降10%~20%,產蛋率下降10%~30%不等。而在產蛋高峰期或高峰期以后的雞群感染傳鼻,產蛋量可下降70%。
(1)加強飼養(yǎng)管理,嚴格管理程序,提倡全進全出的飼養(yǎng)模式。(2)藥物治療。可以采用抗菌藥或中草藥方劑進行治療,可加鏈霉素飲水,劑量:400萬IU/15 kg水,全天飲用。(磺胺藥高敏,但該藥影響產蛋)。(3)免疫接種是預防本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免疫方法:5~6周首免,開產前3~4周2免,0.5 ml/只,頸背部皮下注射。
主要侵害幼雞的一種病毒病,以運動失調和頭頸部震顫為特征。產蛋雞可出現一時性產蛋急劇下降。雞、雉雞、火雞、鵪鶉等均可自然感染。各種年齡雞都可感染,但癥狀明顯的多見于3周齡以下雛雞。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無明顯季節(jié)性。用帶毒種蛋孵化時,一部分雞胚在孵化中死亡,另一些雞胚可孵出,出殼雛雞可在1~20日齡之間發(fā)病和死亡,造成本病的流行,引起較大的損失。
受感染的胚是最危險的傳染源。經雞胚感染的雛雞潛伏期為1~7 d,經接觸經口感染的潛伏期為10~30 d,通常是在1~3周齡發(fā)病。產蛋雞群有流行趨勢,產蛋雞發(fā)病后,主要表現產蛋率下降和蛋形變小。產蛋下降一般為1~2周,下降幅度為5%~20%左右,恢復期一般7 d,能恢復到原來水平。從產蛋下降到恢復期間,蛋殼質量、采食量、糞便、精神、死淘率都沒有任何變化。
(1)免疫種雞是最有效的方法,弱毒苗可飲水、滴鼻或點眼,在8~10周齡及產前4周進行接種;滅活油乳劑苗在開產前1個月肌肉注射,也可在10~12周齡接種弱毒苗,在開產前1個月再接種滅活苗,均具有很好的防制效果。(2)注意飼養(yǎng)管理,保證各種維生素的供給。不須治療,可自然康復。
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以春秋季較多。雞場內的雞一旦發(fā)生本病,可于4~5 d內波及全群。雞、野雞、火雞、珍珠雞、鵪鶉易感。其中以雞最易感,野雞次之。不同年齡的雞易感性存在差異,幼雛和中雛易感性最高,2年以上的老雞易感性較低。
新城疫病毒為副黏病毒科禽腮腺炎病毒屬(Avulavirus)的禽副黏病毒I型(APMV-I),是引起禽的一種急性、熱性、敗血性和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以高熱、呼吸困難、下痢、神經紊亂、黏膜和漿膜出血為特征。具有很高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是危害養(yǎng)禽業(yè)的一種主要傳染病。病雞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雞感染后臨床癥狀出現前24 h,其口、鼻分泌物和糞便就有病毒排出。病毒存在于病雞的所有組織器官、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在流行間歇期的帶毒雞,也是本病的傳染源。鳥類也是重要的傳播者。病毒可經消化道、呼吸道,也可經眼結膜、受傷的皮膚和泄殖腔黏膜侵入機體。該病多發(fā)于180~350日齡,主要表現輕微的呼吸道癥狀,持續(xù)5~7 d,一般呼吸道癥狀出現后2~4 d,采食量下降20%~30%,但飲水量增加;部分雞只拉綠色稀糞,個別雞有呼吸道癥狀,同時出現產蛋波動和下降,下降20%~40%不等,產蛋下降的多少與雞群免疫狀況和雞的體質有很大關系。產蛋下降的同時,出現蛋殼質量不佳,軟皮蛋、白殼蛋、褪色蛋、沙殼蛋、畸形蛋增多,種蛋受精率、孵化率明顯下降。一般經7~10 d降到底,回升極為緩慢,且出現部分假產雞。有些產蛋雞群發(fā)病后,外觀精神、死淘率基本正常,只表現一過性綠稀糞,但產蛋出現明顯下降,蛋殼發(fā)白、褪色。產蛋雞常有卵黃泄漏到腹腔形成卵黃性腹膜炎,卵巢濾泡松軟變性,卵泡變形、卵泡血管充血、出血,其他生殖器官出血或褪色。
(1)加強飼養(yǎng)管理,嚴格管理程序,提倡全進全出的飼養(yǎng)模式。(2)藥物治療??梢圆捎每咕幓蛑胁菟幏絼┻M行治療,使用恩諾沙星飲水、增蛋靈拌料,增加飼料中維生素用量。(3)建立科學免疫程序,蛋雞在產蛋期做到每隔10周進行1次雞新城疫IV系苗免疫:其中中等毒力的I系苗,毒力較強,一般只用于60日齡以后的加強免疫,多采用注射的方法。其特點是產生免疫力快且免疫期長,多用于小型雞場,在新城疫高發(fā)區(qū)對發(fā)病雞群實施緊急預防接種時,能有效控制ND的流行。弱毒苗有Ⅱ系、Ⅲ系(F系)、Ⅳ系、克隆-30、N-79及V4。這類疫苗適用于各種日齡的雞。多用于雞群的基礎免疫,可采用多種免疫方法接種,包括滴鼻、點眼、飲水、氣霧及拌料(V4)。其特點是產生免疫力快,但免疫期短,沒有I系苗產生的免疫力堅強;滅活苗常用的是Ⅳ系和克隆-30經滅活后制成的油乳劑苗。它安全,產生免疫力堅強而持久,但產生免疫力的時間較慢。研究和生產實踐表明,滅活苗和活疫苗的聯合應用能較好地控制非典型新城疫,尤其產蛋雞開產前一次油乳劑苗注射可維持雞群的HI抗體效價一直處于保護水平之上。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主要多發(fā)于秋冬季節(jié),尤其是秋冬交界、冬春交界氣候變化大的時節(jié)。氣候多變,飼養(yǎng)管理不當,密度過大,通風不良、有害氣體過多損傷上呼吸道黏膜,都是低致病性禽流感發(fā)生的誘因,也極易造成細菌和病毒的多重感染,雞、鴨、火雞及很多野禽均能發(fā)病。各種日齡的家禽都可發(fā)生,但臨床主要多發(fā)現于蛋禽群,尤其蛋雞、蛋鴨。飛禽(野鴨)作為傳染源可能性極高。該病毒從消化道、呼吸道、皮膚創(chuàng)傷及眼結膜都能人侵,同群雞高度接觸感染,遠距離傳播也很迅速。病禽可從呼吸道、結膜和消化道排出病毒,其感染方式包括易感禽的直接接觸、氣溶膠傳播以及同受到污染的各種物品的間接接觸等。垂直傳播的可能性同樣存在。
雞、火雞、鴨和鵪鶉等家養(yǎng)禽類以及水禽、野鳥、海鳥等均可感染。隨著禽流感的普遍免疫,基本可控制典型禽流感發(fā)生。但在一些污染嚴重的地區(qū)或雞場,經常發(fā)生非典型禽流感。需強調的是非典型強毒禽流感,一般不引起產蛋變化,只引起一定量的死亡,而弱毒力禽流感才引起產蛋下降。雞群多在200~300日齡發(fā)病,潛伏期為幾小時~3 d不等,主要發(fā)生于污染嚴重的地區(qū)和雞場,雞群都有一定的抗體水平,但抗體水平不高或不整齊。發(fā)病后,大群精神正常,采食量、飲水量略下降,少量病雞拉稀糞,輕微喘鳴聲;死亡率較低,產蛋率下降10%左右,蛋殼發(fā)白,蛋殼質量變差、畸形蛋增多,會出現軟殼蛋、無殼蛋、退色蛋等。2~3 d產蛋開始下降,7~14 d產蛋可下降到5%~10%,嚴重的雞可停止產蛋。持續(xù)1~5周產蛋開始上升,但恢復不到原來的水平。一般經1~2個月逐漸恢復到90%~70%的水平。種雞還表現種蛋受精率下降20%~40%,并導致10%左右的死胚,苗雛弱雛率增加,10%~20%的雛雞在1周內出現死亡。解剖死亡的雞一般都有典型病理變化:腺胃腫脹、乳頭化膿出血;脂肪有出血點;輸卵管內有白色分泌物、蛋殼變形、破裂;氣管充血出血,有些雞有血痰或干酪樣物質。
(1)采用環(huán)丙+氨基甙類飲水,中藥(銀翹散、板蘭根、金銀花等)拌料,再加一些電解質類藥物。在感染后1~3 d使用,有良好保護作用;防止并發(fā)感染可用沙星類抗菌藥;及時清理病死雞,加強帶雞消毒。(2)加強飼養(yǎng)管理,一般規(guī)模的蛋禽場(戶)要實行“全進全出”的生產制度,出禽后禽舍要嚴格清理和消毒。清理糞便雜物→消毒液噴霧和刷洗→熏蒸(福爾馬林42 ml/m3、高錳酸鉀21 mg/m3)→空舍30~60 d→再熏蒸消毒,方可進禽。建立科學的飼養(yǎng)管理體系,包括科學的飼養(yǎng)管理方式,根據禽的品種和日齡,選擇合適的飼喂方式,飼喂適宜的全價飼料,給予適宜的飼喂量。按照大規(guī)模小群體的原則,分隔多個飼喂區(qū)間,確保禽群個體均勻、營養(yǎng)均衡、生產性能良好,避免營養(yǎng)不足,增強機體的抵抗力。禽群日常的管理,如飼喂、清糞、清掃、消毒、轉群、免疫注射等操作要盡量減少對禽群的刺激,避免應激的發(fā)生及誘發(fā)疾病。在整個飼養(yǎng)過程中,要注意禽舍的通風換氣和禽群的飼養(yǎng)密度。(3)做好免疫接種工作,增強機體的特異性抵抗力。據國外資料報道,采用弱毒苗及滅活疫苗接種,可使雞獲得主動免疫。
禽流感免疫程序(包括種雞和種鴨):10日齡以內:用H9N2亞型和H5N1亞型禽流感疫苗每只各0.3 ml,分別皮下注射。25日齡:用H9N2亞型和H5N1亞型禽流感疫苗每只各0.5 ml,分別皮下注射。120日齡(產蛋前):用H9N2亞型和H5N1亞型禽流感疫苗每只各0.5 ml分別皮下注射,或二聯禽流感疫苗,0.5 ml/只,皮下注射;3個月后加強免疫1次。此外各個禽場要加強對禽流感的抗體檢測,根據檢測的結果制定本場的免疫程序,或對雖經免疫但抗體水平較低的禽群進行緊急補免。
禽痘(POX)、敗血霉形體(MG)、雞腫頭綜合征(SHS)、禽霍亂(FC)發(fā)病嚴重時也可引起產蛋顯著減少或停止產蛋,要研究相應疾病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