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玲
山東省臨沂經濟開發(fā)區(qū)人民醫(yī)院,山東臨沂 276000
據最新數據,每年全世界新增肝癌患者約60萬人,居惡性腫瘤第五位。手術治療是肝癌患者首選的治療方法,但對于肝癌不符合手術切除適應癥的患者、手術后患者有復發(fā)不能再行手術切除的患者,TACE無疑是治療肝癌的首選治療方法,給肝癌患者帶來福音。現對本科室2006年6月~2010年6月收入的136例患者按是否愿意進行TACE治療分為A、B兩組進行對照分析,隨后進行隨訪,獲得隨訪信息后進行統(tǒng)計分析。
一般資料136例患者,均符合 1999年中國抗癌協會制定的原發(fā)性肝癌診斷標準或轉移性肝癌診斷標準,且具有影像學依據。病案中全部為原發(fā)性肝癌,其中男79例,女例57,年齡35~78歲,平均56.8歲。腫瘤單發(fā)30例,多發(fā)2例。合并門靜脈瘺3例。其中有13例患者伴有心功能不全。A組患者中均無TACE禁忌證且符合治療條件。
A組患者中有3例患者合并肝靜脈瘺3例,故在行TACE術中合并靜脈瘺的患者應另行對待。
2.1 術前先行肝動脈造影明確腫瘤的位置、大小以及入栓周圍的供血情況。經股動脈行穿刺術,穿刺成功后置入導管A組:動脈灌注絲裂霉素4mg、氟脲嘧啶250mg,灌注后用阿霉素20mg或表阿霉素30mg+超液化碘油5~20mL乳化物栓塞靶血管術后常規(guī)給予止吐、保護肝功能等治療。TACE行2~3次為1個療程。2次TACE間隔30d~45d。
2.2 對于動脈造影發(fā)現有肝靜脈瘺的患者,應進一步插管以明確肝靜脈瘺的部位、數量、瘺口形狀以及瘺口的流量。根據不同的瘺口情況,堵瘺與栓塞的順序有所不同。對于較大流量的瘺口,可以先進行拴塞,在對瘺口進行填堵;而遇到周圍型的靜脈瘺應先對靜脈瘺進行填堵再對病灶進行栓塞。瘺口填堵大多選擇聚乙烯醇、明膠海綿顆粒。
2.3 因肝動脈在進行栓塞后,栓塞區(qū)的發(fā)生區(qū)域性的水腫甚至壞死,故在順利完成TACE后有43例患者出現“栓塞后綜合征”,其中有21例出現發(fā)熱反應,34例出現局部疼痛反應,40例出現惡心嘔吐。對癥治療后均在2~7d后消失。①發(fā)熱:患者體溫臨床發(fā)熱指征的患者囑患者多飲水不必采取藥物治療,發(fā)熱持續(xù)不退者給予患者物理降溫,必要時給予藥物退熱。及時補充液體,預防水電解質紊亂。②疼痛:患者多發(fā)生在右上腹部及肝臟的靶器官上,疼痛多為持續(xù)性鈍痛,偶有間歇性劇烈疼痛。輕度的疼痛,患者可以耐受的可不進行處理,疼痛無法忍受的患者可口服后肌注鎮(zhèn)痛藥物。③惡心、嘔吐:惡心嘔吐是TACE后常見的不良反應,反應通常在1周內可自行消退,多是由于藥物而引起的,可通過藥物治療抑制。
腫瘤縮小≥50%的共17例,A組7例,B組10例;腫瘤縮小25%~50%的72例,A組42例,B組30例;腫瘤縮小<25%的43例,A組15例,B組28例;腫瘤增大的4例,A組1例,B組3例。數據統(tǒng)計無統(tǒng)計學意義。TACE組的中位生存時間是19.3個月,而對照組為10個月。A組3、6、12個月的生存率為 87.5%、71.8%和 31.3%,B組為 76.5%、66.7%和 14.3%。
原發(fā)性肝癌是我國乃至世界都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手術切除是治療原發(fā)性肝癌首選的治療方法,但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患者多是在癌癥的中晚期才被確診疾病的,此時已經錯失了手術的最佳時機。此時TACE就成為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的首選治療方法。且TACE在殺死腫瘤細胞延長患者生存期上有較好的功效,但在對肝功能的損傷程度尚沒有得出進一步具體的研究結果,也是業(yè)內眾多學者探討關注的主要問題。經本文研究得出在不影響抗腫瘤預后的基礎上,適當減少化療藥物用量可能不會減輕化療藥物的預后,可以明顯減輕化療藥物的不良反應。達到更好的保護患者的肝臟。影響肝臟衰竭的發(fā)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
[1]中華醫(yī)學會中華放射學雜志編委會介入放射學組.肝癌介入治療規(guī)范化條例(草案)[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1,12(35):887-891.
[2]盧偉,李彥豪,何曉峰,等.小劑量與常規(guī)劑量化療藥物經導管栓塞化療對肝癌患者血清肝纖維化指標的影響[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4,13(3):247-249.
[3]李偉,張大海,葉強,等.沙培林碘化油乳劑免疫栓塞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的安全性和不良反應[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1,10(2):92-94.
[4]李忱瑞,紀雪蓮,李槐,等.惡性腫瘤介入治療后疼痛及鎮(zhèn)痛療效的臨床觀察[J].中國介入放射學,2009,3(1):46-48.
[5]吳杭源,尤德宏.拉米夫定聯合TACE治療合并肝硬化的中晚期原發(fā)性肝癌[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志,2011,20(15):1833轉1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