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國珍
新型學習模式的構建是遠程教育研究的重要問題,我自己對這一問題很感興趣。同本次教師論壇發(fā)言的教師一樣,我也是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的一名教師,與參加本次論壇的教師們有很多共同經驗、共同感受。教師們在發(fā)言中談到自己的教學以什么理論為指導、怎么做、效果如何等,內容豐富而鮮活,不是停留在一般性的經驗總結、思考層面,說明大家的研究有高度、有深度。在理論高度上,后現代課程觀、混合式學習以及協作學習等學術語言頻繁出現在教師的發(fā)言中,還有基于問題的教學、支架式教學等原本生僻的術語也出現在了教師們的語境里,說明這些理論正在從專家研究擴散到一線教師的研究中,我們的教師正在運用新的教育理論探索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新的學習模式,正在從經驗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轉變。在深度上,教師們的教學研究涉及到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不是停留在“如何講重點、講難點”的思考上,而是聚焦在“討論式教學、基于問題的教學和案例式教學”的研究上,前者(講授法)是教師們擅長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 后者是遠程教育倡導的以成人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這種變化太重要了,令人興奮,可以說,“以學生為中心”正在從口號變?yōu)槔蠋煹男袆印?/p>
關于遠程教育中教師的角色與作用,我覺得“助產士”這一比喻依然十分恰當?!爸a士”讓我聯想到莫言的小說《蛙》里面的主人公“姑姑”的形象,主人公“姑姑”是名助產士,她采用科學的方法協助產婦生產,完全改變了以往“巫婆”的野蠻做法,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被當地百姓贊為神醫(yī)。
具體說到遠程教育中教師的角色,我認為還是“三種角色”,即領導者、組織者和教學者。作為成人遠程教育的教師,需要在面對面和網上兩種環(huán)境下開展教學活動,面臨的挑戰(zhàn)比單一的課堂環(huán)境要大很多。廣播電視大學教師在以往的教學中可能更多地擔當著“教學者”這一角色,而不是“領導者”和“組織者”角色。比如,在網上教學中,教師的主要職責是設計、組織、促進和評價四個方面,在網上教學活動中,由于要在虛擬時空中教學,對分散的成人學生的組織困難很大,教師的領導、組織能力更顯重要。
關于教師的作用,我想重點談一下教師應該在什么層面上發(fā)揮作用。我們須常強調教師不要照本宣科,要講重點、講難點、講思路、講方法、講學科發(fā)展。我覺得需要反思的是:如果“講重點、講難點、講思路、講方法、講學科發(fā)展”做到了,是不是就能受學生歡迎呢?是不是就能實現教學目標呢?我認為教師不應只在“講什么”這一層面上發(fā)揮作用,重點不能放在“給學生傳授什么”上,而要把關注點放在教學情境和學生上。也就是說教師發(fā)揮作用的第一個層次是關注教學內容,再高一個層次是關注情境,更高一個層次是關注每一位學生。
教師如何才能更好地扮演上述角色,發(fā)揮積極作用?相對于學院范式的研究,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嚴冰副校長先前就提出了“教師如何做教學學術研究”的課題,教師的教學實踐屬于教學學術研究的層面。教師要做好教學學術研究,首先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礎理論,并且能把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以理論指導實踐。事實上,有理論基礎的教師和沒有理論基礎的教師在教學學術研究上明顯地不一樣,前者深刻而凝練,后者多停留在經驗層面,帶有明顯的自然主義色彩。其次,教師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研究方法。如抽樣、研究設計等等基本能力,方法的規(guī)范性直接影響了教學學術研究的價值。最后,研究要正確的使用文獻。一名好的研究型教師,使用文獻和不使用文獻效果截然不同。在教學研究中,教師要學會查閱文獻,這是基本功。查閱文獻也是有方法可循的,就是要抓住“三個關鍵”,即你所從事的研究方向有哪些關鍵研究者、哪些關鍵期刊、哪些關鍵網站,你要長時間從這“三個關鍵”入手,查閱文獻、積累文獻,堅持不懈,這對教師做研究會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