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德均
林紓《春覺齋論畫》云:“名大家畫,多在人不經(jīng)意處格外經(jīng)意?!蔽膶W亦然,文壇高手往往不需要驚天動地的事物,相反,他能夠通過一些不為人注意的細微末節(jié),精心著意,達至令人難以忘懷的藝術(shù)效果。魯迅先生就是這樣一個作家,他在一些作品中,通過人物的“辮子”、“稱謂”、“偷”等表面看來似乎微不足道的事物或言行,刻畫出令人拍案叫絕、回味無窮的文學景象。我們在魯迅作品教學中,如果抓住人物的“辮子”,聆聽人物的“稱謂”,審視人物的“偷”,均不失為一個很好的突破口,能收到“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盡傳精神”的藝術(shù)效果。
魯迅有一段人們熟悉的話:“要極儉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倘若畫了全付的頭發(fā),即使細致逼真,也毫無意思?!蔽覀兝斫膺@段話,切不要以為刻畫人物只可畫眼睛不可畫頭發(fā),而是說要抓住人物最具特色的東西來寫,該畫眼睛則畫眼睛,該畫頭發(fā)則畫頭發(fā)。辮子,本是那個社會中司空見慣的尋常之物,但一到魯迅的神奇筆下,則神采飛揚。
解剖人物的刀子?!栋正傳》中的假洋鬼子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有產(chǎn)物。他“先前跑上城里去進洋學堂,不知怎么又跑到東洋去了,半年之后他回到家里來,腿也直了,辮子也不見了”,后來又有了“一條假辮子”??梢姡傺蠊碜拥臇|洋留學,完全是時髦、鍍金而已。至于剪去辮子,如果不是迫不得已,那就是以此撈點政治資本,因而回國后先裝上假辮子,充當封建勢力的爪牙。就是這樣一個削尖了腦袋鉆營的新型封建闊少,當“革命黨已在夜間進了城”的消息一傳來,馬上又搖身一變,偽裝革命,“已經(jīng)留到了一尺多長的辮子都拆散披在肩背上,蓬頭散發(fā)的像一個劉海仙”??蓜e以為假洋鬼子是革命者,他實在不是真心革命。盡管他買得一顆“銀桃子”(革命黨證章)掛在胸前,儼然以革命者自居,卻又不準阿Q等貧苦人參加革命,甚至乘機殘害人民,充分暴露他的反革命嘴臉。羅曼·羅蘭說:“決不要滿足于那皮相的混亂的表面運動的描寫,要深入到靈魂里去?!鞭p子,可以說是一把解剖人物并深入到靈魂里去的鋒利刀子。
透視現(xiàn)實的鏡子?!讹L波》以辮子作為引起“風波”的導線,牽動了不同人物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不同表現(xiàn):封建保守勢力的代表趙七爺害怕革命,狡猾陰險。革命高潮時,他盤起辮子,收斂往日的兇狠,蒙混過關(guān);復辟風吹來,他放下盤著的辮子,向人民反撲;復辟平息后,則重新盤起辮子,繼續(xù)伺機報復。貧苦人民的代表七斤,有樸素的階級意識,能夠剪去辮子,說明他愿意接受革命主張,但又不完全理解革命,特別是“皇帝要辮子”時,他憂愁滿腹,顯然是不覺悟的表現(xiàn)。我們說,無論是趙七爺起先的盤辮子還是后來的放辮子,也無論是七斤當初的剪辮子,還是后來沒有辮子時的心理負擔,都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這次革命只是形式上趕跑了一個皇帝而已,并沒有從根本上觸動封建秩序,對七斤等廣大人民群眾只是剪去其辮子而已,并沒有能夠真正發(fā)動和組織并依靠人民進行革命,這正是辛亥革命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所以不妨這樣說,一場“辮子”風波,便是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速寫。列夫·托爾斯泰說,出色的作家“把所看見的生動的事物像用一塊棱鏡一樣,集中在焦點上?!鞭p子,可以說是一塊集中焦點、透視現(xiàn)實的鏡子。
滲溢情感的管子?!短僖跋壬菲酌鑼懥恕扒鍑魧W生”的生活情景,他們“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shù)脤W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fā)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在這里,魯迅含蓄地表達對那群游手好閑、不學無術(shù)的寄生蟲以及他們那種渾渾噩噩、醉生夢死的生活態(tài)度的嘲諷。魯迅到日本留學,是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良方良藥,是帶著“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愛國之心和錚錚誓言而遠離故土、只身異國的。他說:“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yè)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zhàn)爭時候便去當軍醫(y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維新的信仰。”而當他到達日本東京時,那些留學的中國學生和他有著天壤之別,令他厭惡。可見,《藤野先生》開頭有關(guān)“辮子”的描寫,實際上反襯了魯迅的愛國情懷。另外,辮子是中國民族受壓迫的標志,魯迅對它一直很反感。他到日本后就剪掉了辮子,表明他的革命志向。而那些“清國留學生”卻在辮子上玩花樣。魯迅對此作了辛辣嘲諷,其中又寓含著他的革命激情。在談到作家情感問題時,魯迅說過:“從噴泉里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里出來的都是血?!鞭p子,可以說是一道滲溢情感血液的管子。
周振甫先生在《文章例話》一書中,以“稱謂不一”為題專章論述,足見“稱謂”在寫作中的作用。錢鐘書先生也十分贊賞“稱謂”的妙用,他在《管錐編》中說:“夫私家尋常酬答,局外事后只傳聞大略而已,烏能口角語脈以至稱呼致曲入細如是?貌似‘記言’,實出史家之心摹意匠。”魯迅作品中的“稱謂”,深得其真諦。
故事情節(jié)的展示。小說《故鄉(xiāng)》中閏土對“我”的稱呼,由孩提時的“迅哥兒”到中年后的“老爺”,兩聲不同的稱呼,帶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一聲“迅哥兒”,那是昔日情景的形象注腳;一聲“老爺”,則可以說是殘酷現(xiàn)實的生動反映。從不同的稱呼語中,我們看到生活的風霜,已使活潑天真的少年閨土變成了麻木呆滯的中年閨土;時間的波濤,沖去了兒時情誼,在好伙伴間筑起了無形的墻。這正是《故鄉(xiāng)》中稱呼語所包孕的情節(jié)內(nèi)涵。
心理狀態(tài)的透視。魯迅筆下的阿Q,地位低下,貧困不堪,未莊豪紳趙太爺罵阿Q“渾小子”還不許他姓趙;趙秀才罵阿Q“忘八蛋”;趙白眼從不認阿Q是本家??梢坏┌“革命”了,趙太爺竟稱呼起“老 Q”來了,趙秀才呼之不應時“只得直呼其名”,趙白眼還親切地稱“阿Q哥”。魯迅通過變異了的稱呼語,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出人物的陰暗心理:害怕革命,惶恐不安,見到“革命”的阿Q,便加“老”稱“哥”,企圖蒙混過關(guān)。
作者心聲的呈現(xiàn)。高爾基說:“文學即人學”。在稱謂中,作者的心聲,也是會被不自覺地流露出來的。在《故鄉(xiāng)》中,“我”把楊二嫂稱為“瘦腳伶仃的圓規(guī)”,就頗生動地表達出“我”對楊二嫂這個市儈的厭惡。與之相反,“我”稱閏土為“閏土哥”,則又真切地道出了“我”對下層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敬仰以及對隔膜了的兒時友誼的留戀。《社戲》中“我”(迅哥兒)稱呼“雙喜”、“阿發(fā)”等伙伴兒以及“六一公公”、“八公公”等長輩,其親切的口吻,也透出對“平橋村”的喜愛,反襯出對世俗社會的厭惡。《阿Q正傳》中稱那個新型封建闊少是 “假洋鬼子”,《藥》中稱那個貪婪錢財?shù)莫z卒叫“紅眼睛阿義”,稱那個無所事事的茶客叫“駝背五少爺”,無不巧妙地表達了對這些人物的憎恨?!犊滓壹骸分蟹Q那個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迂腐文人叫“孔乙己”,則在批判之余又寄予同情,所謂“怒其不爭,哀其不幸”。盡管作品中的“我”決不等同于作者,但借“我”之口,傳作者心聲,這是毋庸置疑的。
我們不能簡單地看待“偷”。有的人,偷得可憎,如《十五貫》中的婁阿鼠;有的人,偷得可憐,如《流浪者》中的小拉茲;有的人,偷得可愛,如《三盜九龍杯》中的楊香武;有的人,偷得可敬,如為正義事業(yè)而冒著生命危險去竊取敵方機密的地下尖兵。魯迅筆下的偷,也是異彩紛呈、各臻其妙。
語言不同,“偷”出人物性格。魯迅說過:好的人物語言能“使讀者由說話看出人來?!痹谒墓P下,同是“偷”,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語言,從而表現(xiàn)出各自不同的性格??滓壹菏且粋€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窮困潦倒的下層知識分子,他偷了人家的東西,但又自視清高,死要面子,不敢承認,先是“睜大眼睛”,繼之 “漲紅了臉”爭辯,說什么:“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借此來掩蓋自己,最后便說“君子固窮”或者“者乎”之類,引得眾人哄笑??滓壹簩Α巴怠钡淖晕医獬芭c詭辯,正是他迂腐性格的表現(xiàn)。阿Q也偷,有一次到尼姑庵里偷蘿卜,明明被人當場發(fā)現(xiàn),竟還能厚著臉皮狡辯,先是矢口否認自己的“偷”,再就是耍無賴,以“你能叫得他答應你么”這蠻橫無理的話來搪塞。這種賴皮語言,是非常切合阿Q“精神勝利法”性格的。與孔乙已、阿Q截然不同的,是《社戲》中一群農(nóng)村孩子在看戲回家的路上,合伙“偷”羅漢豆吃時的語言。雖然是“偷”,但絲毫沒有令人厭惡之感,相反卻更見其純樸、無邪。阿發(fā)把自家的豆當作“我們的”,招呼大家偷他家的豆,雙喜及時提醒大家不要多摘,以免阿發(fā)娘傷心??梢姡麄兪嵌嗝吹恼嬲\熱情,多么的體貼他人,他們不分你我,無間無隙,他們不諱“偷”這個字眼,這正是其心地純潔、襟胸坦白、天真活潑的體現(xiàn)。
對象有別,“偷”出形象特征。孔乙己所偷,主要是丁舉人這種讀書人家的讀書用品?;蛟S當初丁舉人也和孔乙己一樣,但一旦金榜題名,則身價百倍,飛黃騰達??杀氖?,殘酷的科舉制度拋棄了孔乙己,而孔乙己卻還是死抱著科舉不放,他時刻夢想著能夠順著科舉的道路爬上去,他不愿脫下那又臟又破的長衫,不愿放下讀書人的架子,可見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阿Q最典型的是到尼姑庵里偷蘿卜。阿Q對趙太爺敢怒而不敢言,對假洋鬼子厭惡而不敢惹,這些高門大戶家里有的是金錢衣食,但阿Q是不敢放肆半點的,他只能到尼姑庵里占便宜,這正體現(xiàn)了他的欺軟怕硬。雙喜、阿發(fā)等農(nóng)村少年偷的是自己家的和六一公公家的羅漢豆,說明這群農(nóng)村孩子的純樸可愛,對于他們來說,只要能使大家感到快樂,自家的東西也就是大家的,可以拿來奉獻給伙伴兒。至于偷六一公公的豆,則說明了孩子們的聰明活潑,他們知道,六一公公這位淳厚可親的老人是不會責怪他們?yōu)檎写腿硕沟摹?/p>
性質(zhì)差異,“偷”出社會環(huán)境??滓壹罕緛碛幸桓备叽蟮纳聿?,可以靠勞動為生,又“寫得一筆好字”,能換一碗飯吃,但封建教育制度使他變成了一個既不會營生,又好喝懶做的廢人,他終于走上了偷竊的道路。阿Q的偷,也是迫于生計。他本是一個樣樣活能干的農(nóng)民,僅僅因為一次偶然地向財主女傭吳媽求婚,觸犯了虛偽的封建倫理,從而被剝奪了靠自己的勞動而謀生的權(quán)利,他連出賣自己勞動力的主權(quán)也沒有了,于是在餓了幾頓肚子之后,實在感到“媽媽的”,只得鋌而走險了。其實,孔乙己、阿Q所處社會本身就是爾虞我詐、弱肉強食的偷的世界,然而,“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這種極不公平的社會罪惡,從“偷”的這個聚光點上可反射出來。至于雙喜、阿發(fā)等人的“偷”,偷得可愛,偷得可親,他們不是真偷,而是在尋找樂趣。透過這種“偷”,我們可感受到鄉(xiāng)村那純樸的民風,正是鄉(xiāng)村的純樸民風熏陶了雙喜、阿發(fā)這群孩子。另外,孩子們的純真和鄉(xiāng)村的純樸,恰與那市儈氣窒人的社會現(xiàn)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我們在此又可反窺到整個社會的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