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慧
近幾年江蘇省高考語文增加了40分的附加題,其中就有中外名篇名著的閱讀和分析,如曹雪芹的《紅樓夢》、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郭沫若的《女神》、沈從文的《邊城》、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等,這就要求考生平時要多讀、多分析。作為教師,我們也加大了對這類名篇名著關注的力度。不過,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附加題的考查,其實并不限于指定的閱讀篇目,也涉及到其他中外名著。筆者翻檢意大利詩人但丁的《神曲》,再次品讀,我注意到這篇詩作中運用的幾種藝術手法,如想象、象征、比喻等夢幻式的表現手法,而這在高考的必讀名篇名著中也多有體現。
一
首先,但丁把傳說中的“地獄、煉獄、天堂”通過奇特的想象描述了出來。
他認為“地獄”形似一個上寬下窄的漏斗,其中分為九圈,罪惡的靈魂便在其中受苦,越往下罪孽越深。把地獄的入口想象在北半球,以耶路撒冷為頂點,直插地心。在地獄最深處住著魔鬼——撒旦。那兒有一條狹窄的小路,可通往南半球。因此他想象著從北半球進入地獄,又從南半球出來。
“煉獄”被想象在南半球的海中,一個人無法到達的地方。是一座可分七層的平頂山,是靈魂洗滌罪孽的地方,只有在煉獄洗滌了驕、妒、怒、惰、貪財、貪食、貪色七種罪惡后,靈魂純潔,才能進天堂。把每層想象著都有階梯相連,巖石小徑崎嶇難走,越往上越窄,與地獄正好相反。
“天堂”被設想成九重,天層越高居住在那里的靈魂越純潔。每一層都是透明的氣體和光,神的形體是看不見的,被稱為“幸福者的玫瑰”。通過想象,但丁把基督教的信仰具體化和形象化了。
在高考名篇名著必讀篇目中《紅樓夢》開篇也運用了奇特的想象,把幾個神話故事融入到情節(jié)之中,女媧補天、靈石被棄、木石情緣,把賈寶玉和薛寶釵前世今生的情緣做了一個交代和鋪墊,借由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暗示了大觀園中主要人物的結局。在寫實中融入了許多奇幻的想象,給人有霧里看花幻境迷離之美。
不過,想象手法雖然奇妙,能極大的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但也要注意度的把握,否則就會令人有不合情理之感。如《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近乎神的刻畫,魯迅先生說:“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边@也是對其中一些不合理想象、夸張手法的中肯的批評。
二
其次,《神曲》運用了很多象征的手法。開頭的黑森林象征著中世紀政局的黑暗。獅子象征殘暴的封建統(tǒng)治者,豹指逸樂好財的政治野心家,母狼指貪婪的教會,也是羅馬教皇的象征。維吉爾是人智(理性)的代表,貝雅特麗采為神智(信仰)的化身?!暗鬲z”象征黑暗社會,“天堂”為理想境界,“煉獄”是人類由黑暗走向光明必經的痛苦歷程。三界的旅行是“人類精神”由罪惡到凈化直至幸福之境的發(fā)展過程。
詩中具體人物的象征更多。《煉獄》第一章中看守大海的卡托是“意志”的象征,第二十九章半鷹半獅的怪物象征耶穌,其言“人而神”也,他拉的車子象征教堂。在車子右邊起舞的三位貴婦象征神學上的三種美德:白色為信仰,綠色為希望,紅色為慈愛。在車子左邊起舞的四個貴婦象征行為的四種美德:謹慎、正義、勇敢、節(jié)制。其中一女子有三只眼睛在前面作引導,代表過去、現在、未來。
詩中三界色彩和情緒截然不同,象征著人處于不同的精神境界?!兜鬲z》黑暗陰森,精神痛苦;《煉獄》柔和平靜,心情舒坦;《天堂》絢爛明麗,使人賞心悅目。
這種象征手法在高考名著必讀篇目中也有體現,如沈從文的《邊城》,在小說最后結尾處寫到:
可是到了冬天,那個坍圮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這白塔的一倒再修正象征著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終結,和對重造湘西未來的渴望。主人公儺送和翠翠的未來難以預料,也反映出了作者的一種隱憂,即湘西人們的理想生活方式在現代社會的沖擊下可能終結也可能新生。
又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桑提亞哥老人打漁的生涯實際上就是人生的象征;老人與鯊魚的搏斗是兩強之爭,其實也反映的是資本主義世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捕到的大馬林魚在老人與鯊魚的搏斗中最后只剩魚骨,看似老人在這場斗爭中是以失敗告終,但他那種毫不退縮、大無畏的精神正體現出了人的尊嚴,老人本身也享受到了勝利的喜悅。
再如,郭沫若的詩集《女神》——《鳳凰涅槃》篇,鳳凰形象可以理解為年輕詩人的化身,也是民族和祖國的象征。鳳凰涅槃之歌,是“五四”時期的最強音,象征著舊中國的滅亡和新時期的到來?!稜t中煤》,煤的熊熊燃燒象征著詩人愿為祖國獻身的激情,爐中煤黑色外表下“火一樣的心腸”象征勞苦大眾偉大的人格。
象征手法,是作者們用來寄托思想、抒發(fā)情感,使之能夠得到淋漓盡致的表達的一種常用方法。
三
再者,但丁在《神曲》中還多處采用了比喻的手法。這種比喻手法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有兩種變化。
有先寫主體事物,后以客體事物作比喻的。如“那時我們遇見一群靈魂,沿著堤岸前來;他們每個都望著我們,如在新月之下望人一般;他們走近的時候,又凝視著我們,如年老的縫工穿針一般?!?/p>
也有先寫客體事物作墊,后寫主體事物相比的,類似中國古代詩歌中的起興。如:“如同一群鳥飛往尼羅河旁過冬一般,先在天空飛了一圈子,后來便一直線地飛去了;那里的靈魂也是這樣,先向四周看了一下,因為身體輕捷和意志堅強的緣故,快著步伐向前走了。”
這種手法讓我再次想到了郭沫若的《女神》,同樣是詩,同樣多處運用了比喻,也是郭沫若詩歌浪漫主義的主要特征。
在《女神》中,無論是古代神話、歷史故事中的人物,還是人格化的自然景色,其形象的選擇都是非常巧妙、新穎的,也完全契合了作者的情感內容。如《天狗》用民間傳說中的天狗來比喻對世界的反叛和破壞的情緒;《爐中煤》把煤比作受壓于地下的、烏黑低賤的“黑奴”,來表現勞苦者的愛國之情。
比喻這種手法,在高考語文詩詞賞鑒和現代文閱讀中也經常出現,往往要求學生能夠分析和運用這一手法。
近幾年的江蘇高考對中外名篇名著的考查越來越細,學生不能只停留在了解情節(jié)內容上,還要注意體會、分析其中突出的藝術手法,甚至能夠活學活用于作文中。平時在閱讀時做有心人,考試時才能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