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輝
《考試大綱》對文言文閱讀的考查要求是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不出現冷僻、艱深、晦澀的題目,所以復習時必須嚴格控制難度??梢?,高考文言文閱讀的一大特點就是基礎性??v觀歷年考題,所給出的文段中可能出現個別難點,但作為考點設題的一定是基礎知識,基本不會出現對生僻字進行考查的現象。另外,高考考查的知識點也相對穩(wěn)定,主要是結合語境理解常見文言實詞、虛詞,篩選信息,歸納要點等,抓住這點,也就把握住了文言復習的線索和方向。
如果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沒有興趣、不去參與討論分析,又怎么會有良好的復習效果呢?
有些同學抱怨我們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學“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載形式。無論是醫(yī)學、數學、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寫成,流傳至今。文言文是淵源流長的瑰麗財富,我們不懂它,又如何領略中國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呢?其次,現代漢語中的成語和典故絕大部分來自文言文。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興趣是不言而喻的。只有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才能使學生真正參與學習,引導他們領悟作品的內涵。
對于高考文言文閱讀來說,只有課本才是萬變不離之宗。文言文復習的一個重點就是基礎知識。而為我們提供這樣一個復習范本的,則是學習了兩年的課本。教材是教學的依據,高考往往選取核心知識作為考查內容,注重知識的綜合應用。復習文言文時回歸課本,夯實基本功,尤為重要。
也許很多學生對課本所選的文言文不太重視,畢竟任何考試都不可能選出課本原文進行考查,而且高三時間緊張,語文復習所用時間多,見效遠不如數理化明顯,很少有人愿意投入時間復習學過的課文。教師應該因勢利導,在有限的時間里,讓學生熟讀經典課文,如司馬遷的《廉頗藺相如列傳》,荀子的《勸學》,韓愈的《師說》,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由此讓學生了解一文言傳記及游記的寫法,特別是文章里如何記事、抒情、議論等,也讓學生了解古代一些文化知識,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只要以重點課文為點,以此“點”帶出文言知識這“面”,歸納梳理,則可舉一反三,事半功倍。
比如復習《廉頗藺相如列傳》時,重要歸納“以”的用法:
例:1.以勇氣聞于諸侯(憑)2.愿以十五城請易璧(用)3.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因為)4.傳之美人,以戲弄臣(來)5.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把)。
此外,“以”字在其他課文中出現的相關例子讓學生自主歸納,以作業(yè)帶動復習。復習時切忌篇篇俱到,在時間緊促的高三復習中,突出重點篇目有助于學生突破難點。
文言文知識模塊包括120個實詞、18個虛詞,文言句式,詞類活用,斷句,翻譯等。
120個實詞,18個虛詞在梳理歸納后可以印發(fā)成資料給學生,化整為零,讓學生每天背誦3-5個詞的翻譯,利用課前5分鐘檢查或解析。這一點可以和教材復習同步,相輔相成。這些基本積累是學生解題的 “源頭活水”,應不折不扣地掌握。
詞類活用的現象紛繁復雜,再加上學生語法知識的貧乏,更加深了其理解的難度。必須加以概括,從中找出規(guī)律,做到“授之以漁”。
下面重點舉例“名詞用作狀語”突破技巧:
名詞直接用于動詞前作狀語,所起的作用是多種多樣的,有的還具有比較濃厚的修辭色彩。常見的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
例:相如廷叱之?!读H藺相如列傳》(在朝廷上)
(2)表示動作行為的依據、手段或工具。
例: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肚H》(用船)
(3)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或狀態(tài)。
例: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鴻門宴》)(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4)表示行為的身分或對待的方式。
例: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 (《過秦論》)(如客人)
②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鴻門宴》)(用對待兄長的禮節(jié)來)
難點解析
普通名詞作狀語雖和一般主謂結構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樣。
①通過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來確認。
②結合分析句法關系來確認。分析句法關系,主要從兩方面著眼:
一是弄清動詞的主語,名詞作狀語的句子,往往在這個名詞前面還另有主語,如“相如廷叱之”,“相如”作全句的主語,“廷”就不可能還是主語,而只能是狀語了。二是看主語與用作狀語的名詞是否是并列關系。如果是并列關系,就可能是并列主語;如果不是并列關系,就先確定謂語動詞主語,另一名詞必然是狀語。如果句中主語不容易確定,或根本就是無主語句,那就只能根據上下文意來判斷了。
時間名詞用于動詞前作狀語,主要表示行為變化的時間。時間名詞用作狀語,有時用連詞“而”或“以”連接謂語。這是現代漢語里所沒有的。
例:朝而往,暮而歸。 (《醉翁亭記》)(在早晨、在傍晚)
文言文中,方位名詞也可以直接用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或表示動作的趨向。
例: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陳情表》)(向上)
從近四年的高考試題中,我們可以看出,文言文測試材料多是敘事類文體——人物傳記,且都出自史傳類著作《二十四史》;但在穩(wěn)定中呈現多樣化趨勢,一些非史傳類著作,如先秦諸子散文、唐代散文、明代散文、清代小說等開始出現,涉及人物傳奇、游記、政論、文論等多種樣式,多是名家名篇,內容多以敘事為主,敘議結合,大致可概括為人物故事類、山水游記類和說理類,這些作品可讀性強、利于測試兼具教化功能。備考時,在重點把握《二十四史》的基礎上,要兼顧先秦諸子散文和各朝代的名家大作,加強文言文閱讀。從答案編制來看,測試題目出在“課外”,答案在“課內”,所以,鞏固好課內文言文的基礎知識是復習的關鍵。從考查形式來看,穩(wěn)中有變,但仍以選擇和翻譯為主。選擇題難度適中,難度系數約在0.4—0.6之間,翻譯題難度系數在0.3—0.5之間,稍有難度。從命題趨勢看,文言文閱讀主觀題的分值會有所增加,但難度會降低,這不但符合考綱的規(guī)定,而且有利于考查學生對文言語句的理解和對文言知識的運用能力。今后文言文測試材料的選用,也將會更加多樣,更有新意,但人物傳記、人物故事類仍會是考查的重點,而抒情性、議論性散文會越來越受到關注。這對學生的古文閱讀視野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把握了這個命題趨向后,復習將更有針對性,此外再熟悉幾個判斷實詞技巧,可以使解題更快捷準確。如:
①緊扣選文,課內尋根
高考對文言實詞的考查雖注重理解,但兼顧課本。2010年福建卷文言文第一題的C項“遂大困,尋死富陽”中的“尋”作為“不久”的意項在《歸去來兮辭》、《陳情表》中都出現過,分別是“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尋蒙國恩,除臣洗馬”。還有很多的高考實詞,都可以到教材中究其根源。在復習教材時,必須熟練掌握重點實詞所在的典型語句及其意義,而且要做好梳理,這樣,在理解實詞時,可先搜尋相關的知識儲備,結合所考查的實詞,有方向,有針對性地去思考,去聯想,就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了。
②分析語法,判別詞性
掌握一些簡單的句子語法結構,可以為我們推斷詞性詞義提供了依據。如主語、賓語一般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一般由動詞、形容詞充當,狀語一般由副詞、時間處所名詞等充當。如“項王軍霸上”《鴻門宴》中“項王”是人名,作主語,“霸上”是地點,作賓語,都不可能活用,那么可以斷定“軍”應該活用作動詞,作謂語。因此在理解實詞時,可以把判斷詞性放在第一步,排除個別選項,這樣就降低了解題的難度。
③尋找對稱,以彼推此
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并列詞句等對舉的現象不少,在對舉句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相反。這樣通過對已知詞語進行詞性、詞義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詞語的詞性、詞義。例如,2009年浙江卷A選項“雖尤物不足以為病”和原文中的“雖微物足以為樂”,兩句的語義是相反的。所以“病”和“樂”也是詞義相反,由此可推知“病”有“憂慮,煩悶”之義。語言對稱,結構并列,形成了文言的形式之美,也為我們的理解送來了輕便之舟,適時俯仰,會有所獲。
④聯系語境,代入判斷
文言文中的文言實詞絕大部分是一詞多義的,但在具體的語境中,實詞的意義具有確定性,我們可以結合上下文語境所說的事和理來判定某一實詞的含義。結合語境理解詞語,需要同學們有一雙慧眼,一個睿腦,雙管齊下,定能取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