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友
(江蘇省南京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14)
自擬新加歸脾湯對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骨髓造血功能的影響
張志友
(江蘇省南京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14)
目的:探討自擬新加歸脾湯在乳腺癌術后化療中對骨髓造血功能的保護作用。方法:將本院收治的46例Ⅰ~Ⅲ期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各23例,2組均采用TCF方案化療3周,對照組給予立可君和鯊肝醇治療,治療組給予新加歸脾湯治療。觀察2組化療后第7、14、21 d外周血白細胞(WBC)、血小板計數(PLP)和血紅蛋白(HB)的變化。結果:治療組化療后第7、14、21 d外周血WBC、PLP和HB與化療前無顯著性差異,而對照組則顯著低于化療前及治療組(P<0.05)。結論:自擬新加歸脾湯在乳腺癌術后輔助化療中對骨髓造血功能具有較好的保護作用。
乳腺癌;歸脾湯;化療;骨髓抑制
乳腺癌的發(fā)病率在我國女性惡性腫瘤中位居首位,手術切除聯(lián)合化學治療仍是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1],但化療藥物細胞毒性較大,骨髓造血功能常因受到抑制使全血細胞減少是化療最常見的毒副反應之一[2]。本研究對2009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的23例乳腺癌術后化療的患者加用新加歸脾湯治療,旨在探討自擬新加歸脾湯在保護化療患者骨髓造血功能中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的乳腺癌術后行輔輔助化療的患者46例,年齡37~61歲,平均(45.9±8.1)歲;病理類型包括浸潤性導管癌40例(86.96%),浸 潤 性 小 葉 癌 4 例 (8.70%),黏 液 癌 2 例(4.35%);TNM分期:Ⅰ期14例,Ⅱ期26例,Ⅲ期6例。將46例患者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每組各23例。2組患者年齡、病理類型、TNM分期等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采用TCF方案化療3周:環(huán)磷酰胺600 mg/m2、吡柔比星40 mg/m2、氟尿嘧啶500 mg/m2。對照組同時給予口服立可君20 mg和鯊肝醇100 mg,3次/d,連續(xù)服用2周,停藥1周。治療組同時給予自擬新加歸脾湯:黨參、炙黃芪、當歸、酸棗仁各15 g,炒白術、補骨脂、骨碎補、阿膠、茯神、遠志、龍眼肉各10 g,煨木香和炙甘草各6 g,水煎服,1劑/d,分2次服,連續(xù)服用2周,停藥1周。
1.3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者化療前、化療后第7、14、21 d外周血中WBC、PLT和HB的變化。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s)的形式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組患者化療前外周血WBC、PLT和HB均正常,2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化療后第7、14、21 d外周血WBC、PLT和HB均較穩(wěn)定,較化療前略減低,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化療后第7、14、21 d外周血WBC、PLT和HB均顯著減低,與化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化療后2組各時期外周血 WBC、PLT和HB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化療前及化療后第7、14、21 d外周血WBC、PLT和HB變化比較(±s)
表1 2組化療前及化療后第7、14、21 d外周血WBC、PLT和HB變化比較(±s)
注:與化療前及治療組化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WBC(×109/L) PLT(×109/L) HB(g/L)6.4±0.7 194.2±31.8 124.8±10.6對照組 23 化療后第7 d 3.2±0.8* 140.4±34.4* 90.2±14.1*化療后第14 d 2.9±0.5* 141.5±38.1* 91.4±13.7*化療后第21 d 3.0±0.7* 140.9±33.6* 89.9±12.8*化療前 6.5±0.8 196.7±32.6 125.6±15.2治療組 23 化療后第7 d 4.2±0.5 168.4±24.6 112.1±13.3化療后第14 d 4.3±0.7 170.8±22.3 111.4±12.8化療后第化療前21 d 4.1±0.9 169.7±23.1 113.2±14.3
乳腺癌患者術后化療可減少復發(fā)和轉移,降低死亡率,是術后治療的重要方法,但目前使用的化療藥物細胞毒性較大,對癌細胞的選擇性亦較差,在殺滅癌細胞同時對機體正常細胞也具有殺滅作用,尤其是對增生較活躍的骨髓造血胞,因此,骨髓功能抑制導致的外周全血細胞減少是化療最常見的毒副反應,臨床常在化療同時給予立可君和鯊肝醇等口服治療,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2]。
中醫(yī)將化療藥物導致的外周全血細胞減少歸屬于“虛勞”范疇,主要病機為“脾腎虛弱、氣血虧虛”[3]。中醫(yī)理論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骨髓抑制為腎精受損而導致的髓失所養(yǎng),因此以“補益”作為治療的基本原則[2]?!皻w脾湯”出自《濟生方》[3],方中的黨參、白術、當歸、黃芪、茯神、遠志、酸棗仁及龍眼肉等均有很好的益氣養(yǎng)血作用,而補骨脂、骨碎補以補腎活血,阿膠可滋陰養(yǎng)血[2],與之共奏補脾腎、生髓之功效。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化療后第7、14、21 d外周血WBC、PLT和HB略有下降,但與化療前比較無顯著性差異,而對照組則顯著減低,顯著低于化療前和觀察組化療后,提示新加歸脾湯在乳腺癌術后化療中對骨髓造血功能具有較好的保護作用,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1]司徒紅林,陳前軍,呂曉皚 .林毅治療乳腺癌化療骨髓抑制癥經驗[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8,35(2):173~174.
[2]任黎萍,張曉清 .歸脾湯和龜鹿二仙湯加減治療乳腺癌化療后骨髓抑制50例[J].陜西中醫(yī),2009,30(7):794~795.
[3]鄭建曉 .歸脾湯防治乳腺癌術后輔助化療骨髓抑制的臨床觀察[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1,7(7):139~140.
R737.9
A
1007-2349(2012)05-0035-02
201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