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武 李玲玲
(中央財經大學社會學系,北京100081)
互聯(lián)網和各種電子閱讀產品的出現打破了傳統(tǒng)紙質文本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電子化和屏幕化的閱讀成為一種可供選擇的新型閱讀方式。學者們已對大學生電子閱讀的載體、內容、時間和特點[1],以及互聯(lián)網給大學生閱讀帶來的影響等問題進行了一些調查和探討[2]。有些學者認為,電子閱讀呈現“淺閱讀”趨勢,是快餐式的閱讀[3]。也有學者認為,電子閱讀給紙質閱讀帶來了沖擊,紙質閱讀的地位將下降[4]。不過,以往為數不多的定量研究通常只針對電子閱讀本身,相對忽視了對紙質閱讀狀況的調查,特別是缺乏對紙質閱讀與電子閱讀的比較和關系分析。筆者認為,要想全面了解當代大學生的閱讀狀況,必須要同時研究分析電子閱讀和紙質閱讀。
基于對某高校的抽樣調查數據,本調查報告試圖從閱讀時間、閱讀數量、閱讀內容和閱讀習慣等方面對大學生的紙質閱讀和電子閱讀狀況進行描述、比較和相關分析。重點探討如下問題:大學生的紙質閱讀和電子閱讀基本狀況如何?是否紙質閱讀是“深閱讀”,而電子閱讀是“淺閱讀”?是不是上網時間越多的同學,紙質閱讀越少,電子閱讀越多?是不是電子閱讀越多的同學,紙質閱讀越少?
文章中所用數據來自于筆者在2011年5月對北京某高校的全日制本科生開展的“互聯(lián)網時代大學生閱讀狀況”的問卷調查。當時該校共有8,198名本科生,我們確定的樣本規(guī)模為550人,最終得到的有效問卷為523份。具體的抽樣方案是:我們先把學生宿舍的房間號作為抽樣單位,從學生處得到所有學生宿舍的房間號,根據各年級學生總數的比例,我們分別從各年級所有宿舍中隨機抽取房間號,共抽取樣本550個。然后,調查員入戶時從抽中的每個房間號中以搖床號的方式隨機抽取1名同學作為調查對象,當場填答、當場回收。根據有效問卷計算的性別分布和年級分布與該校所有全日制本科生中的性別和年級分布非常接近,表明數據質量很高。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的調查只在一所高校進行,有些發(fā)現可能無法推及到全國所有高校的大學生。
紙質閱讀是以紙張為載體的閱讀方式,主要包括對報紙、期刊、雜志、圖書、打(復)印文本等的閱讀,也常被稱為傳統(tǒng)閱讀。
1.紙質閱讀的時間和數量
調查發(fā)現,該校大學生每個月平均每天紙質閱讀時間的均值為2.40小時(標準差為2.37),每學期閱讀紙質圖書(考試輔導書、教科書和雜志也包括在內)的平均數量是18本(標準差為16.43),閱讀紙質學術論文的平均數量為7.19篇(標準差為12.95)。有25.6%的同學沒有閱讀過紙質學術論文。
2.紙質閱讀的內容
從大學生平時經常閱讀的紙質內容來看,選擇比例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文學藝術類圖書(64.82%)、教科書(43.79%)、非學術類雜志(38.43%)、報紙(31.93%)和考試輔導書(24.67%);而學術著作(18.16%)、科普著作(14.15%)和學術期刊(10.90%)等有助于提高大學生專業(yè)知識和科學素養(yǎng)的讀物則處于較后位置??梢姡乃囶悎D書、非學術雜志和報紙主要是為了滿足大學生休閑娛樂和了解時事的需求;而教科書和考試輔導書則是為了應付課程學習和考試。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大學生在紙質閱讀內容選擇上的輕松化、娛樂化和功利化傾向,而對教科書之外的專業(yè)讀物問津者寥寥。
3.紙質閱讀的深度
在問及閱讀專業(yè)書籍的頻率時,只有15.16%的同學選擇經常閱讀,有41.84%的人選擇有時閱讀,有39.73%的人偶爾閱讀。如果閱讀一本專業(yè)原著,有63.98%的同學更傾向于閱讀完整著作,有15.71%的人更傾向于閱讀內容介紹,有10.73%的人更傾向于閱讀書評,有9.58%的人更傾向于閱讀縮略本。如果需要閱讀英文原著,有41.15%的同學更傾向于閱讀雙語作品,有35.58%的人更傾向于閱讀翻譯作品,只有23.27%選擇閱讀英文原著。對于紙質閱讀習慣的調查發(fā)現,有41.95%的人選擇了“只閱讀、不動筆寫”的方式,有38.31%的人選擇了做批注,有22.99%的人選擇了摘錄好詞好句,只有18.2%的人選擇了做讀書筆記。這些調查結果表明,雖然大部分同學認識到閱讀完整專業(yè)原著而非二手文獻的重要性,但是能夠經常閱讀專業(yè)書籍的學生卻很少。大部分同學對于英語原著存在畏懼情緒?!安粍庸P墨不讀書”是前人總結出來的良好讀書經驗,但是更多的當代大學生卻是“不動筆墨只閱讀”,只有非常少的同學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
電子閱讀是以電子媒介為載體的閱讀方式,也常被稱為網絡閱讀或數字閱讀。電子閱讀分為在線閱讀和下載(離線)閱讀兩種。在線閱讀是指用戶通過電腦、手機等媒介在網上打開相關網頁找到自己需要的內容直接閱讀,下載閱讀是指用戶將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從相關網站下載存放在自己的電腦、手機或iPad等其他載體上進行閱讀。
1.電子閱讀的時間和數量
根據調查,該校學生平均每天上網的時間為2.64小時(標準差為1.83),上網的首要目的依次為:獲取信息(43.79%)、網絡娛樂(33.84%)、交流溝通(19.12%)和網絡消費(3.25%)。這表明,互聯(lián)網給大學生帶來的是多樣化的選擇,雖然更多的大學生把獲取信息作為上網的首要目的,但不可小覷的是有三成多的學生選擇網絡娛樂,也就是玩游戲、看視頻和聽音樂等。
該校學生每個月平均每天電子閱讀時間的均值為2.60小時(標準差為2.49),其中在線閱讀為1.41小時(標準差為1.60),下載閱讀為1.20小時(標準差為1.50),在線閱讀時間略高于下載閱讀。該校學生每學期以電子文本方式閱讀學術論文的平均數量為11.83篇(標準差為23.50)。其中,有6.7%的學生在線閱讀的時間為0,有19.2%的學生下載閱讀時間為0,而有28%的學生沒有閱讀過電子學術論文。
2.電子閱讀的內容
從經常閱讀的電子內容來看,按照該校學生選擇比例由高到低依次為:新聞評論(66.67%)、時尚娛樂資訊(66.09%)、文學藝術(42.20%)、專業(yè)知識(27.55%)、科普知識(15.99%)??梢姡?/3的學生主要利用電子媒介閱讀新聞時事和休閑娛樂類等較為輕松的內容,而專業(yè)知識和科普知識只得到少數學生的青睞。
3.電子閱讀的深度
從閱讀方式看,在電子閱讀過程中,有89.22%的學生經常選擇瀏覽的方式,而經常精讀的只有10.78%。同時,從閱讀習慣看,在電子閱讀過程中,有71.01%的學生只閱讀不做任何記錄,有18.48%的學生摘錄好詞好句,有12.48%的學生做批注,只有6.42%的學生寫讀書筆記。這些調查結果表明,絕大部分同學在電子閱讀過程中只是閱讀甚至泛泛地瀏覽,不做記錄,無暇思考,淺閱讀現象在該校大學生的電子閱讀中比較普遍。
4.電子數據庫的使用
調查顯示,該校68.26%的學生使用過圖書館的中文數據庫,而只有26.68%的人使用過圖書館的外文數據庫。在中文數據庫使用中排在首位的是中國知網,在使用過中文數據庫的同學中有66.67%的人使用過中國知網。該校學生每學期從中國知網下載論文的平均數量為9.57篇(標準差為17.94)。有50.4%的同學沒有從中國知網下載過文章。
5.對電子閱讀的評價
對于電子閱讀的總體評價中,絕大多數同學認為是“利大于弊”(49.70%)或“利弊相當”(37.92%),只有12.38%的人選擇了“弊大于利”,這表明大學生對于電子閱讀有著相當普遍的認可。根據調查學生的選擇比例,大學生認為,電子閱讀的優(yōu)點由高到低依次為“查找便捷”(72.22%)、“成本低”(58.81%)、“便于攜帶”(44.83%)、“閱讀自主性強”(32.38%)、“節(jié)能環(huán)保”(26.05%);電子閱讀缺點的排序為“無益于眼睛健康”(71.65%)、“無暇深入思考”(58.81%)、“注意力易被轉移”(38.51%)、“不便記錄閱讀心得”(27.78%)、“不易分辨信息價值”(24.14%)。
互聯(lián)網的普及使得大學生進入到紙質閱讀與電子閱讀并存的時代。這一部分我們基于調查數據對大學生的紙質閱讀與電子閱讀進行比較和相關分析。
1.絕大多數學生最常使用的仍是紙質閱讀載體
當問及“在平時閱讀中最常使用的載體形式”時,根據學生選擇比例高低依次為紙質閱讀(73.80%)、手機閱讀(29.83%)、電腦在線閱讀(25.81%)、下載到電腦閱讀(19.31%)和使用其他電子載體(如MP3、MP4、iTouch等)閱讀(11.47%)。這表明絕大多數同學最常使用的閱讀載體仍是紙質文本,不過互聯(lián)網已經使得大學生的閱讀呈現出文本電子化和載體多樣化的發(fā)展趨勢。
2.大學生電子閱讀的時間和數量已占據一定優(yōu)勢
根據調查結果我們發(fā)現,該校大學生平均每天電子閱讀的時間(2.60小時)略高于紙質閱讀的時間(2.40小時)。這與某些研究者在上海市大學生中的調查發(fā)現“傳統(tǒng)閱讀時間超過網絡閱讀時間”不一致[5]。另外,該校學生每學期平均每人閱讀電子論文數量(11.83篇)高于平均每人閱讀紙質論文數量(7.19篇)??梢姡瑹o論是從閱讀時間,還是從閱讀數量看,電子閱讀已表現出一定的優(yōu)勢,特別是在學術論文的閱讀數量上電子化的方式超過了紙質化的方式。由于其便于查找、成本低、易于攜帶等特點,電子閱讀已獲得大學生的喜愛。不過,對于與課程和考試相關的教科書和輔導書,大學生仍主要采用紙質閱讀的方式。
3.紙質閱讀和電子閱讀的內容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娛樂化、輕松化傾向
從閱讀內容來比較的話,我們發(fā)現該校大學生紙質閱讀內容中排在首位的是文學藝術類圖書,而學術著作和學術期刊則排在較后位置;在電子閱讀的內容中,排在前兩位的是新聞評論和時尚娛樂資訊,而專業(yè)知識則排在倒數第二位。這表明,不管采用哪種媒介進行閱讀,閱讀內容娛樂化、輕松化的傾向在大學生中都比較普遍,經常閱讀專業(yè)和學術文獻的學生比例非常低。這與以往一些調查的發(fā)現是一致的,“無論是傳統(tǒng)媒體還是新媒體,學生利用它們的主要目的都是消遣娛樂,其次才是學習”[6]。
4.紙質閱讀和電子閱讀中“只讀不寫”的比例都很高
從閱讀習慣看,在紙質閱讀中“只閱讀不動筆寫”的比例達到41.95%,在電子閱讀中“只閱讀不做任何記錄”的比例高達71.01%;在紙質閱讀和電子閱讀中“寫讀書筆記”的比例分別為18.2%、6.42%。這些結果表明,無論是在紙質閱讀還是在電子閱讀中,當代大學生的閱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淺表化和簡單化傾向,“只看不寫”不能充分調動手和腦等多種感官的反應,這種習慣導致對閱讀內容無法進行深層次思考和保持長久記憶。
1.上網增加了電子閱讀,但并未減少紙質閱讀
互聯(lián)網在大學生中的廣泛使用,引發(fā)了人們對上網可能會減少閱讀的擔憂。其背后的邏輯是上網會占用時間。不過,網絡也帶來閱讀媒介的變革,使得大學生更易接觸到電子閱讀資源,因此上網時間越多的同學,可能電子閱讀的時間和數量越多。那么,上網與紙質閱讀和電子閱讀到底呈現出怎樣的關系呢?
根據調查數據的相關分析,我們發(fā)現,上網時間與紙質閱讀時間、閱讀紙質書籍數量、閱讀紙質論文數量都分別呈現正相關的關系。雖然這些相關系數在統(tǒng)計上不顯著,不過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并不是上網時間越多的同學,紙質閱讀的時間和數量越少。我們還發(fā)現,上網時間與電子閱讀時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上網時間越多的同學,電子閱讀的時間也越多。另外,上網時間與電子論文閱讀數量之間也是正向相關。這些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在個體層次上,上網時間越多,電子閱讀的時間和數量也越多,但并沒有減少紙質閱讀的時間和數量。
2.電子閱讀與紙質閱讀呈現互補性而非替代性關系
有人認為電子閱讀與紙質閱讀之間存在一種相互替代的關系,這種觀點背后的主要邏輯是:人們用于閱讀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用在電子閱讀上多,則用在紙質閱讀上就少;反之亦然。如果這種說法成立,二者在統(tǒng)計上應該是顯著的負相關關系。
不過,電子閱讀與紙質閱讀之間也可能是一種互補性關系。這種觀點背后的主要理由是:人們對閱讀的愛好程度是不一樣的,喜歡閱讀的人可能既喜歡紙質閱讀,也喜歡電子閱讀;如果不喜歡閱讀的話,就二者都不喜歡。若這種說法成立,二者在統(tǒng)計上應該是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變量間的簡單相關分析表
根據上表的相關分析結果可知,大學生的電子閱讀時間與紙質閱讀時間之間、電子書籍閱讀數量與紙質書籍閱讀數量之間、電子論文閱讀數量與紙質論文閱讀數量之間都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皮爾遜相關系數分別為0.091、0.198、0.485。
這些統(tǒng)計結果表明,無論是在閱讀時間上,還是閱讀數量上,大學生的電子閱讀與紙質閱讀之間存在一種互補性而非替代性的關系。因此,認為電子閱讀的增加會減少紙質閱讀的流行觀點至少在個體層面上是不成立的。二者間之所以存在互補性關系,我們認為這可能主要是因為大學生中對閱讀的興趣和偏好是不同的,喜歡閱讀的同學,電子閱讀和紙質閱讀都多,而不喜歡的同學,電子閱讀和紙質閱讀都少。
基于對某高校抽樣調查的研究發(fā)現:(1)絕大多數同學最常使用的仍是紙質閱讀載體,不過,大學生的電子閱讀在時間和數量上已表現出一定的優(yōu)勢;(2)根據閱讀內容和閱讀習慣來測量,大學生的紙質閱讀和電子閱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淺閱讀”傾向;(3)電子閱讀并沒有造成紙質閱讀的減少,相反,電子閱讀越多的同學紙質閱讀也越多。
以往一些學者認為電子閱讀即是淺閱讀,或者電子閱讀容易造成淺閱讀。我們認為,“紙質閱讀是深度閱讀,而電子閱讀是淺閱讀”的觀點是過于簡單化的判斷,不能根據閱讀載體來衡量是淺閱讀還是深閱讀,而應根據閱讀內容和閱讀習慣來衡量。根據研究發(fā)現,從閱讀內容和習慣看,當代大學生的紙質閱讀和電子閱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淺閱讀”傾向。紙質媒介和電子媒介上傳播的內容都是既有深度的、嚴肅的和科學的,也有輕松的、娛樂的和通俗的,選擇什么樣的閱讀內容和閱讀習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閱讀主體本身和對閱讀主體的引導。
我們也不能簡單地認為“淺閱讀”就沒用或者不好,閱讀就一定要深度閱讀。實際上,閱讀有著多重的功能,出于某些閱讀目的,針對某些閱讀內容,我們可以采取“淺閱讀”的方式。例如,在了解新聞資訊和消遣娛樂的目的下,就沒有必要深度閱讀。當然,對于大學生而言,雖然并不是每個人將來都要從事與研究有關的工作,但是他們正處于專業(yè)學習和研究訓練的階段,經常深度閱讀專業(yè)性和學術性的內容是非常必要的。
互聯(lián)網的普及使得人們擔心上網和電子閱讀對紙質閱讀的沖擊。可以肯定的是,互聯(lián)網的普及使得大學生用于上網和電子閱讀的時間增加了。然而,是否與此同時大學生的紙質閱讀時間呈現下降趨勢,由于缺乏縱貫數據,我們尚無法做出明確的判斷。不過,根據我們的截面數據分析結果表明,在大學生個體層面上,并不是上網時間越多的同學紙質閱讀的時間越少。而且,無論從時間上看,還是從數量上看,電子閱讀和紙質閱讀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聯(lián)。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大學生紙質閱讀的多少歸結于互聯(lián)網的影響。實際上,閱讀時間和數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個人的興趣和偏好。
基于上述研究,我們對大學生的閱讀指導提出如下建議。
首先,培養(yǎng)和激發(fā)青少年包括大學生的閱讀興趣是家庭、學校和社會都必須要始終重視的事情。除了課堂學習和社會實踐等方式之外,閱讀也是大學生獲取知識和提高修養(yǎng)的重要途徑,而且喜愛閱讀也是實現終身學習的必要條件。我們的調查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大學生對閱讀都有濃厚的興趣,因此在高校教育中要有針對性地激發(fā)不喜歡閱讀的那部分學生的閱讀興趣。
其次,要引導大學生選擇有益的閱讀內容,特別是增加對專業(yè)和學術類文獻的閱讀。我們并不反對出于休閑娛樂的目的閱讀一些相對輕松的讀物。但當今的大學生確實普遍存在著對除了教科書和輔導書之外擴展專業(yè)知識的學術文獻閱讀數量過少的問題。所以,任課教師要增加對學生閱讀與課程相關的專業(yè)文獻的要求力度,學校和教師要為大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參與學術研究的機會,通過開展讀書會和組建讀書小組等方式引導大學生閱讀專業(yè)原著和學術論文,圖書館要為學生獲取電子文獻資源提供更為便利的條件。
再次,大學生要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們的調查發(fā)現,很高比例的大學生無論是在紙質閱讀還是在電子閱讀時通?!爸豢床粚憽?。大量經驗表明,在閱讀過程中不動筆不思考,會降低閱讀的深度和收獲。我們并不是教條地建議任何閱讀都要動筆墨,但是對于能夠引發(fā)自己的情感、思考或者認為對自己有啟發(fā)、將來能夠用得上的內容要養(yǎng)成動手記錄和寫閱讀心得的習慣。
最后,要根據閱讀目的和閱讀內容,采取恰當的閱讀方式。電子閱讀已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新型閱讀方式,我們不可簡單地拒斥它。電子閱讀和紙質閱讀都有各自的優(yōu)點和缺點,大學生要揚長避短,根據閱讀目的和內容,恰當地組合電子閱讀和紙質閱讀。比如,在學術論文的查找、瀏覽和篩選的階段,電子閱讀無疑會更快捷;但是對于需要精讀的學術論文,紙質閱讀無疑會效果更好。
[1]王洪建 邊 瑤等:《高校學生電子書閱讀情況實證研究——以上海理工大學為例》,載《科技與出版》,2009年第6期。
[2]吳慧華 金友忠等:《大學生網絡閱讀的現狀及其教育策略》,載《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第12期。
[3]薛 菲 張曼玲:《北京地區(qū)高校大學生網絡閱讀的實證研究》,載《圖書與情報》,2011年第1期。
[4]龍 麗劉 青等:《讀網時代的紙本閱讀及其發(fā)展趨勢》,載《圖書館論壇》,2008年第5期。
[5][6]俞錦莉:《大學生網絡閱讀與傳統(tǒng)閱讀調查及辨析》,載《出版發(fā)行研究》,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