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彬,袁 永,關慶偉,杜 明,高 陽
(1.遼寧省錦州市義縣林業(yè)果樹局,遼寧 錦州 121000;2.遼寧省錦州市義縣城關鄉(xiāng)林業(yè)站,遼寧 錦州 121000;3.遼寧省錦州市義縣地藏寺鄉(xiāng)林業(yè)站,遼寧 錦州 121000;4.遼寧省錦州市義縣頭道河鄉(xiāng)林業(yè)站,遼寧 錦州 121000)
古樹一般指生長年份在百年以上的樹木,一般分為三級:100~299年為古三級;300~799為古二級;800以上為古一級。古樹名木由于年代久遠或者品種稀缺,成為國家的寶貴財富,是我國林木資源中的瑰寶,也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貴遺產,是綠色文物,活的化石,具有重要的科學、文化、經(jīng)濟價值;它往往代表了一個地方、一個時代的文化經(jīng)濟的發(fā)展,也是一個地方、一個時代的象征,保護好古樹名木,就是保護好當?shù)氐奈幕z產,也是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的標志[1]。
鑒于古樹名木的重要價值,許多國家都開展了保護和復壯的研究工作。早在1963年,我國就提出了古樹名木的標準,同時要求“城市園林部門,應當調查和系統(tǒng)整理名勝古跡和古樹名木的有關歷史資料,經(jīng)過技術鑒定,分別建立檔案。為了更好地加強對古樹名木的保護,接下來又陸續(xù)頒布和印發(fā)了多條意見或條例。目前,上海、天津、武漢、杭州、福州、沈陽等多個城市和地區(qū)都開展了名木古樹普查建檔工作,并制定了相應的保護管理措施。
沈陽古樹名木分布于全市6個區(qū)40多個點,古樹群有2個,即北陵油松群和東陵油松群。本文選取東陵油松群為調查對象,研究沈陽古樹的基本情況。
東陵區(qū)位于沈陽東南部,從北、東、南三面半圍于市區(qū),位于鐵嶺、撫順、鞍山、本溪、遼陽等遼寧中部城市的中心,地勢東部較高,屬低山丘陵地形;西部較低,屬平原地形。氣候屬于受季風影響的溫帶濕潤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7.4℃,全年無霜期約為153d,年平均降水量為705.4mm,全年太陽輻射時數(shù)為2587 .6h[2]。
(1)為研究歷史文化提供主要依據(jù)。古樹名木往往與歷代的文化古跡、名人軼事、宗教活動、民間傳說及神話故事等相聯(lián)系,它們不僅是一種獨特的自然和歷史景觀,而且是人類社會發(fā)展歷史的佐證,是一種活化石,是祖國珍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2)為研究古地理提供重要依據(jù)。根據(jù)古樹現(xiàn)在分布狀況,可為研究古地理提供佐證。例如,目前在非洲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亞,人們可以見到樹齡達千年以上的猴面包樹,一些科學家據(jù)此推斷,猴面包樹的這種分布狀況,說明大洋州和非洲過去在地質年代曾經(jīng)是一塊大陸,以后才分開發(fā)展的。
(3)為研究古氣候水文提供重要資料。由于樹木的年輪是按照每年氣候的干濕和雨季的早晚而有寬窄不等的變化。據(jù)此,人們可以根據(jù)古樹的年輪推斷過去年代氣象因素變化。
(4)為造林綠化樹種規(guī)劃提供重要依據(jù)。造林綠化樹種規(guī)劃,首要一點是必須做到適地適樹。一株古樹在該地區(qū)千百年仍能生長繁茂,說明這種樹種對當?shù)貧夂?、土壤條件具有很強的適應性,這為造林綠化選擇樹種起到積極作用。
(5)為發(fā)展旅游業(yè)提供更多更美的景點。古樹名木是重要的風景旅游資源。古樹蒼勁挺拔、多姿多彩,且常與名山大川、古建筑、園林融為一體,把祖國山河裝扮得更加美麗多嬌,吸引著人們去游覽欣賞。保護和充分利用古樹名木的資源,對發(fā)展我國旅游業(yè)意義也十分重大[3]。
像東陵(北陵)面積這樣大、數(shù)量這樣多、樹齡這樣高、距市區(qū)這樣近的完整古松林,在全國乃至世界都罕見。來自歐盟的英國樹木專家參觀了二陵古松后說:“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也不會見到這樣的奇跡。它不只是貴市的市寶、貴省的省寶、貴國的國寶,也是世界之寶。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奇特的綠色景觀,是世界上不可或缺的寶貴的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可是近幾年東陵(北陵)的油松古樹卻以每年數(shù)十株的速度死亡,因此了解古樹生長狀況和退化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古樹保護與管理,對加速沈陽生態(tài)建設、維護生態(tài)安全、鞏固沈陽歷史名城的地位,有著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4]。
依據(jù)《全國古樹調查技術規(guī)定》,我們對東陵陵內和其后山(天柱山)的古樹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調查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樹齡。分3種情況,凡是有文獻、史料及傳說有據(jù)的可視作“真實年齡”;有傳說,無可據(jù)可依的作“傳說年齡”;“估測年齡”估測前要認真走訪,并根據(jù)各地制定的參照數(shù)據(jù)類推估計。
(2)樹高。用測高器實測,記至整數(shù)。
(3)胸徑。用圍尺量測胸徑,記至整數(shù)。
(4)冠幅。分“東西”和“南北”兩個方向量測,以樹冠垂直投影確定冠幅寬度,計算平均數(shù),記至整數(shù)。
(5)生長勢。分5級,在調查表相應項上打“√”表示。旺盛:枝繁葉茂,生長正常為“旺盛”。一般:無自然枯損、枯稍,但生長漸趨停滯狀為“一般”。較差:自然枯損,樹體殘缺、腐損,長勢低下為“較差”。瀕死:主稍及整體大部分枯死、空干、根腐、少量活枝為“瀕死”。死亡:已死亡的直接填寫。
(6)樹木特殊狀況描述。包括奇特、怪異性狀描述,如樹體連生、基部分杈、雷擊斷稍、根干腐等。如有嚴重病蟲害,簡要描述種類及發(fā)病狀況。
(7)立地條件。坡向:分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平地不填;坡位:分坡頂、上、中、下部等。
(8)土壤的緊密度。分“極緊密”、“緊密”、“中等”、“較疏松”、“疏松”5等填寫[5]。
共調查東陵古樹300多株,樹齡為300~370年,均為國家一級古樹。
對300多株樹的有效樹高數(shù)據(jù)分析見表1和圖1,東陵古樹的平均樹高是18m。主要集中在11~20m區(qū)段,有199株,占古樹總量的63.3%;10m以下區(qū)段,有26株,占古樹總數(shù)量的8.4%;21~30m區(qū)段,有11株,占古樹總數(shù)量的24.7%;30m以上區(qū)段,有11株,占古樹總數(shù)量的3.5%。
表1 樹高分布表
圖1 樹高分布比例圖
對東陵古樹的胸徑調查結果見表2和圖2,主要集中在40~80cm區(qū)段,有238株,占古樹總量的76.3%;40cm以下區(qū)段,有57株,占古樹總數(shù)量的17.9%;81~100m區(qū)段,有17株,占古樹總數(shù)量的5.1%;胸圍100m以上區(qū)段,有2株,占古樹總數(shù)量的0.6%。
表2 胸徑分布表
圖2 胸徑分布比例圖
東陵古樹的冠幅調查結果見表3和圖3,主要集中在5~12m區(qū)段,有278株,占古樹總量的88.8%;5m以下區(qū)段,有12株,占古樹總數(shù)量的3.6%;13~16m區(qū)段,有21株,占古樹總數(shù)量的6.5%;冠幅在16m以上區(qū)段,有3株,占古樹總數(shù)量的1.0%。
表3 冠幅分級表
圖3 冠幅分布比例圖
對300多株古樹的生長勢數(shù)據(jù)分析見圖4,東陵古樹的生長勢為旺盛的,有21株,占古樹總量的6.8%;生長勢為一般的,有265株,占古樹總數(shù)量的85.2%;生長勢為較差的,有12株,占古樹總數(shù)量的3.8%;生長勢為瀕死的,有10株,占古樹總數(shù)量的3.1%;死亡3株,占古樹總數(shù)量的1.0%。
圖4 生長勢分級比例圖
根據(jù)不同生長勢古樹的生長特征和環(huán)境特征表4分析,筆者認為造成古松死亡的原因主要有4方面。
表4 不同生長勢古樹生長特征和環(huán)境特征統(tǒng)計表
(1)古松的年齡偏高,是造成古樹衰敗死亡的主要原因。油松一般壽命為500~600年,東陵古樹大多年齡為300~370年,年齡偏高,這是造成東陵古樹死亡的主要原因。幾年來,生長衰弱的古松所占比例不斷增大,而生長良好和長勢中等的古松數(shù)量在逐漸減少。
(2)鄰體競爭對古樹生長發(fā)育的干擾效應。鄰體競爭是指植物周圍相鄰植物包括喬木、灌木、草本植物因共同利用同一資源而產生的相互競爭作用。
公園內,為綠化、美化公園和周圍的環(huán)境,又在古樹周圍種上草、樹,這使古樹原來的生存環(huán)境有所改變,周圍的植物與古樹爭奪營養(yǎng)和生活空間,從而影響古樹的生存。公園外由于缺少人為管護,一些闊葉喬木與油松古樹的競爭十分激烈,使許多古樹樹頂枝葉干枯,自然整枝強烈,冠高比小。表3~表5表明生長勢越弱,冠高比愈小。
(3)土壤影響古松正常的生長。在缺氧的條件下,土壤氣體交換受阻,土壤中CO2濃度會增大,氧氣相對減少,土壤中酸度增大,土壤中礦質元素的理化性質改變,土壤微循環(huán)改變,最后導致土壤礦質元素有效狀況的改變,從而影響古樹根系對有效礦質的吸收和積累,影響古樹的生長和生存。東陵由于游客較多,在公園外又缺少必要的防護措施,古樹周圍土壤普遍板結,特別是瀕死古樹,土壤極緊密,這是造成古樹加速死亡的又一重要原因。
(4)病蟲害影響古樹的生長。許多樹木的根、皮、葉、花、果是各種昆蟲的良好食物,許多蟲、鳥鑿樹為洞,以洞為巢,以樹根、樹皮、樹葉及花果為食,日積月累,樹體受長年的蟲蛀,導致樹體殘缺不全。病蟲害的危害對原本就高齡體弱的古樹造成極大的損害。
針對古樹退化的現(xiàn)象,從實際出發(fā),提出以下技術措施。
(1)改善古松生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必須處理好古樹與周圍其他植物之間的關系,除對古樹生長有利的部分植物可進行適量保留外,必須對古樹周圍生長的闊葉樹、速生樹和雜灌草進行控制;對板結的地面打孔處理,并對樹冠投影下的地面覆蓋由油松植物材料組成的碎木屑;對部分古松集中區(qū)域采取封閉管理,禁止游人進入,以改善古松的生長環(huán)境。
(2)加強古松的水肥管理。每年春季4~5月份春灌2~3次透水,每年11月末或12月初進行一次冬灌;修建排水溝、地下滲水管網(wǎng);科學施肥,建議在古松下栽植白三葉豆科植物,因為古樹生長年限長,根際周圍的氮消耗很大,而白三葉可以固氮,能有效補充氮肥供應。
(3)樹冠洗塵。定期用高空打藥車噴水淋洗葉面,清洗樹冠,保證樹木葉片正常的呼吸功能。
(4)開展古松的病蟲害防治。在不破壞環(huán)境、不殺傷天敵昆蟲的前提下,采取各種措施防治松大蚜、松針蚧等影響古松正常生長的病蟲害;及時清除病蟲害枯死枝,以減少病蟲害的初始侵染源。
(5)栽接班樹。為使東陵這一珍貴的遺產得以世代相傳,應在相對寬敞、沒有高大樹木遮擋的區(qū)域,補植胸徑8~10cm的油松。保證每年補植成活的油松數(shù)量在100株以上。經(jīng)過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努力,使東陵重新恢復大面積的古松群[6]。
6.3.1 微觀對策
(1)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保護古樹名木的意識。古樹名木保護是一項社會性很強的工作,只有把保護意識建立在廣泛的群眾基礎之上,才能使古樹名木得到真正有效的保護。因此,各級政府應將古樹名木保護工作作為當前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列入社會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加強宣傳教育。
(2)加強法制建設,依法保護古樹名木。當前,首要的工作是盡快制定出古樹名木保護條例及相配套的規(guī)章制度,形成一個完整的法制體系,以此來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為保護古樹名木提供依據(jù)。要加大執(zhí)法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嚴厲打擊盜挖、非法移栽、收購倒賣等破壞古樹名木的違法活動,使古樹名木保護和管理走上法制化軌道。
(3)把古樹名木保護的責任落實到單位和個人。古樹名木保護必須實行統(tǒng)一領導、分級管理,要明確古樹名木保護,由各級政府負責,在各級綠化委員辦公室統(tǒng)一領導下,按照分工負責的原則,分別由城建和林業(yè)部門負責。為加強對古樹名木的保護和管理,古樹名木主管部門,要按照土地權屬,與管理責任單位或責任人簽訂管護責任書,落實保護責任、義務和管理措施。對變更古樹名木管護責任單位或責任人的,要報主管部門確認,并辦理管護責任轉移手續(xù)。
(4)廣開渠道,加大對古樹名木保護資金的投入。古樹名木保護是公益性事業(yè),保護所產生的生態(tài)效益、社會效益、經(jīng)濟效益將造福于全社會。古樹名木的投入,必須依靠全社會力量。本著“分級管理,分級投入”和“使用者付費”的原則。古樹名木保護應以各部門各單位投入為主、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收入為輔的投融資體系[7]。
6.3.2 宏觀對策
(1)沈陽應在樹木管理部門建立樹木安全管理體系,及時了解和掌握樹木的健康狀況和不安全程度。其中包括建立分級評測系統(tǒng),科學評估樹木存在的潛在危險性,根據(jù)樹木生長位置、可能危及的目標以及危及程度,建立分級監(jiān)控管理系統(tǒng),對這些有潛在危險的樹木進行定期“體檢”。
(2)建立管理信息系統(tǒng),特別是對行道樹、街區(qū)綠地、住宅綠地、公園等公共場所的樹木,一些具有重要意義的古樹、名木以及重要景觀區(qū)的樹木,建立安全性信息管理系統(tǒng),記錄日常檢查、處理等基本情況,以便隨時了解,遇到問題及時處理。
(3)管好樹木是一項復雜的工作,既需要具有專業(yè)知識的人才,也需要各種科學儀器和設備。建議沈陽應加強政府綠化管理部門與科研院所的合作,以加強樹木養(yǎng)護的科技能力。同時建立培訓制度,從事檢查和處理的工作人員應接受定期培訓,持證上崗。此外,樹木安全養(yǎng)護的投入較大,其經(jīng)費應納入城市樹木日常管理預算[8]。
根據(jù)《全國古樹調查技術規(guī)定》對東陵油松古樹生長狀況進行調查,共抽樣調查300多株,結果表明:東陵古樹的平均樹高為19m、平均胸徑為69cm、平均冠幅為9m。其中生長勢旺盛的占古樹總量的6.8%,生長勢一般的占古樹總量的85.2%,生長勢較差的占古樹總量的3.8%,生長勢為瀕死的占古樹總量的3.1%,死亡的占古樹總量的1.0%。
不同生長勢古樹的生長特征和環(huán)境特征表明自身衰老是東陵古松衰敗死亡的的主要原因。另外,競爭植物和土壤惡化及病蟲害危害也不容忽視。
[1]蘇澤源.保護古樹名木的方法探討[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67~70.
[2]王 曉.東陵區(qū)投資招商指南[EB/OL].http://www.nfcpgx.cn/bencandy.phq?fid=94&id=58014.
[3]雷躍平.河南省古樹名木的保護意義與保護對策[J].河南林業(yè)科技,2007(2):38.
[4]王洪力,鄭 潔,安忠紅.古松蔥郁繞帝陵[J].園林,2003(4):60~61.
[5]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yè)局.關于開展古樹名木普查建檔工作的通知(全綠字[2011]15號)[R].北京: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yè)局,2011.
[6]遼沈晚報.兩陵古松樹如何延年益壽[EB/OL].[2002-08-30].http://www.sina.com.cn.
[7]洛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洛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強古樹木保護工作的通知[R].洛陽:洛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2006.
[8]walaha8.沈陽應建樹木安全管理體系[EB/OL].[2009-03-05].http://www.wahahaf.com/aalist.cup?id=49575.